嘿!你们家着火啦,你媳妇嫁人啦。赶紧买个文凭吧!
徜徉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不时见到涂抹得乱糟糟的文凭广告。那些广告言简意赅:办文凭证件,呼xxx。有部门曾发动有关人员对那些文凭广告来一次大清除。遗憾的是,文凭广告很快又成为雨后的春笋。显然,假文凭在我们社会中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谁不愿意弄张高级的文凭装扮自己的脸面?许多招聘广告,动辄就要求“本科以上”。文凭在某种意义上讲,不就是水平的象征吗?
制造和买卖假文凭,算是一种卑鄙的勾当。可是,有些“真文凭”,也高尚不到哪里去。
笔者曾经利用工作之便,翻阅过某些行政机关的干部职工花名册。我发现,在“文化程度”栏中,不少人都是“研究生在读”。细细琢磨,我察觉到,“研究生在读”者,多是些单位的头头。看来,领导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极为高涨。
难道,那些普通职工,就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吗?不是的。笔者也属于普通职工,我们缺乏的不是学习热情,而是钞票。“研究生在读”需要上万元的学费,我们路子不野,囊中羞涩,何处能觅万元的学费?读研究生?做梦去吧。
对于少数人而言,混一张研究生的文凭真是易如反掌。“考研”前就被告知了“复习范围”。在考场上熬几个小时,不久就会被“光荣录取”。给学校上交万余元的学费,再混两年多,就会拿到研究生的文凭。每年定期去学校听课,权当休假和旅游。回到单位,手下那些得力的干事,会把首长的作业答得漂漂亮亮。每到期中期末,都要写论文,首长工作太忙太累,手下的勤务员依然会“妙笔生花”。单位的小金库出钱,手下的干事出力。你说这“研究生”的文凭来得多容易,简直能够纳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制造和买卖假文凭,已经成了“过街的耗子”。可是,那些“真文凭”依然招摇过市。个别媒介曾报道:本地的领导干部和劳模,文化水平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消息肯定让知情者窃笑。实际情况是,领导干部和劳模的文凭比往年大幅度提高了。
文凭本是一张纸,上面写满了酸甜苦辣,也沾染了腐败污垢。莘莘学子们,含辛茹苦,十余年冷桌子热板凳,考取了一张文凭,无疑是高尚的。而隐藏着许多猫腻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某些“文凭”,既无聊又卑鄙。
在卑鄙的文凭背后,隐藏着一群卑鄙的人。当我们对某些卑鄙的文凭熟识无睹时,我们社会的某些风气,无疑也卑鄙到了极点。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