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gif] 版式: [jy005.gif] 从洪州禅到临济禅的津梁         --评刘泽亮《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 王荣国   中国禅宗的历史发展,有许多重要的过渡性逻辑环节,对这些环节进行清理 ,总结禅宗发展的内在轨迹与规律,为禅佛教的未来发展寻找理据,是现代中国 禅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唐代晚期著名的禅哲学思想家黄檗希运,正是中国禅宗 盛期发展中由洪州宗向临济宗发展过渡的一位重要禅师,同时在禅学方面也是从 前者到后者的一个重要理论环节。其新颖的见解,强烈的个性,迅捷的机法,上 承洪州宗的道统,同时又通过他的学生临济义玄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临济宗风。过 去学术界对于黄檗希运的禅哲学思想注意不够,偶有涉及者也多不深入,甚至还 存在着误断。因此,对黄檗希运的禅哲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行理性的分 析与科学的定位,成为深化中国禅哲学思想史尤其是盛唐禅哲学思想发展逻辑研 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日拜读刘泽亮教授的新著《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感到 正是填补这一空白的一部力作。   该书从中唐社会转型、文化异动的广阔背景来阐释黄檗希运思想的产生及其 时代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黄檗希运及其禅学思想出现 的社会历史背景,阐述其历史过渡性;第二,从分析黄檗希运的禅思想渊源出发 ,依据其与牛头、老庄的关系,探讨它的老庄化特色及道禅品格;第三,从黄檗 希运禅学与洪州禅学、临济禅学相关联的视角,探讨其历史定位;第四,根据《 传心法要》和《宛陵录》,分别探讨黄檗希运禅学卓越的整体智慧、禅悟智慧、 传释智慧和解脱智慧,探讨其思辩结构;第五,通过对黄檗希运与宰相裴休、唐 宣宗李忱关系的分析,阐释黄檗希运禅学与官僚士大夫的互动性及其历史影响; 第六,以现代西方生存哲学为参照系,审视黄檗希运禅学的现代意义。   笔者认为,《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坚持“义必征实、言必切理”的朴实学风。全书上编为《黄檗禅哲学 思想研究》,下编为《〈传心法要・宛陵录〉校释》。作者首先对黄檗希运的《 传心法要》与《宛陵录》进行认真而又艰苦的版本校勘与注释,反映在该书“下 编《〈传心法要・宛陵录〉校释》”中,使该书的“上编《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 》”建立在严谨的校刊考订和注释的基础上。这种朴实的治学作风是值得肯定与 赞赏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研究成果其学术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作者依 文意对《传心法要》与《宛陵录》作了分段和标题,并抓住核心范畴和命题,作 了较为深入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注释及必要的评析,使之成为一个可以为现代人所 接受、了解的文本,为学人进一步研究黄檗希运禅哲学思想提供了方便。   第二,首次全面地对黄檗希运禅哲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作者立足“四说 ”对黄檗希运禅学进行了切合历史与逻辑的阐释与评析。一是转型说。将黄檗希 运的禅学作为封建社会前期向后期“转型”的产物,论析其后期封建思想特征的 体现,并结合这种“转型”说,对黄檗希运禅学的正负面效应进行了实事求是的 评析。二是智慧说。对黄檗希运禅学“转识成智”的四种哲学智慧,即“生佛不 二的整体智慧”、“般若直观的禅悟智慧”、“语势兼用的传释智慧”、“自由 自在的解脱智慧”进行现代的哲学诠释与分析评价,使黄檗希运禅学成为可以为 现代所接受的理论体系。其中别有会心地借鉴现代西方诗学中的“传释”说,用 以说明黄檗希运禅学语势兼用的传禅发机活动。三是互动说。作者认为禅宗从酝 酿到形成、发展、衰变都与士大夫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基点再现黄檗希运禅学 与唐宣宗李忱、宰相裴休等士大夫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禅学发展的思想史的真实 原貌。四是过渡说。厘定黄檗希运由洪州宗而临济宗的过渡性地位,并试图总结 禅宗发展的内在轨迹与规律,为现代禅佛教的发展寻找依据。   第三,作者尊重前修,但同时又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不可说的东西 如何能说,是哲学、也是禅学很值得研究的课题。黄檗希运不仅立了文字,而且 他的《传心法要》和《宛陵录》讲得还很系统,这是“不可说之说”,其中蕴含 着他将“不可说的东西如何说”的机制,这正是黄檗希运禅学的研究要阐释清楚 的。作者在书中不仅对希运的“说不可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理性分析,而且将 希运禅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与庄子的“三言”联系起来。同时,在论析希运禅学的 “转型”期的自由等思想时,也强调其与庄子的关联,这些见解,不仅有助于理 解黄檗希运禅学自身的性质,而且有助于对庄学发展趋势的探索。   第四,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就是遵循了论史结合、中西参照、古 今贯通、“考据、义理、辞章”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对黄檗禅哲学在现代社会 的价值与意义进行阐释,力求以“学者气象,史家风度,禅师风味”为追求目标 。作者将黄檗希运禅思想既作为一个中介环节,又将它放到中晚唐社会历史、思 想文化转型的宏阔背景下,分析其理论特点与历史定位。充分注意到了黄檗希运 的禅和同时代其他流派的禅的联系和影响。作者还在详尽地占有黄檗希运禅学原 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疏释。尤其注意将黄檗希运的禅放到现代哲学与社会 的广阔视野之中,对其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运动、生存哲学进行比较性研 究,对其现代意义作了初步探索和阐释。   总之,《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首次对黄檗希运禅学的历史定位、哲学智慧 、现实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深化 对禅宗思想发展逻辑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本书作为对黄檗希运的禅哲学思想研究的首部专著,还有一些问题尚 可思考。正如任继愈先生所指出的,黄檗希运的禅学和中晚唐儒教滑坡、佛道上 升的关系、黄檗希运禅学与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深 入展开研究。我们期望作者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深化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33.9万字,刘泽亮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出版) (本文作者王荣国系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c) 2000 [201125.gif]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