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机构简介 * 信息公开 * 基金募集 * 工作动态 * 学术出版 * 交流合作 * 孔子学堂 * 季羡林研究所 * 梁漱溟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宗教哲学 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2017-03-03 14:56:00 作者: 来源:传统文化与生活智慧   自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而禅学在佛教中脱颖而出,形成禅宗后,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思想而对儒家及道家文 化产生了相当影响,并且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涵。   1、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禅宗在唐时达到全面的兴盛,一时间禅风大作,一时无俩。唐宋时期,士大夫等知识分子竞相探讨禅学,研究心性之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本是一介大 儒,但其出入禅门甚密,并曾为六祖写了《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的铭。大诗人白居易居士曾问道于鸟窠禅师,宰相裴休居士曾依黄檗大师学禅。而在唐朝 期间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王维(号摩诘居士),由于对禅法领悟至深,使其山水画意境幽远,禅味甚浓。后人对他的画风赞誉备至,认为他是画界南宗之祖 师,其地位亦如当初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慧能。苏轼曾与佛印了元禅师过从甚密,并受到了禅师不少的启发。他在后来参访东林禅师时有省,并留下一偈:“溪 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黄庭坚曾参黄龙祖心禅师,并曾在禅师指点下悟人,成为其法嗣弟子之一。苏轼与黄庭坚 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但他们游心禅观,具有较高的禅学修养,这从一方面影响到了他们的风格,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推动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   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宋朝时,受禅宗的影响,儒家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理学”思想,代表人物是程灏、程颐、朱熹和陆象山。理学家主张,要使学问与道体 合一,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提倡“主敬存诚”。理学较为注重师承。他们都以孔孟之学作为儒家“心学”而宣扬,实是受中国祖师禅重视师承、以心传心的 思想的影响。而且,受禅门公案语录的影响,在理学界,也产生了“学案”与“语录”等文体,而根据彼此对“理学”的理解不同而分立门户。禅宗的坐禅观心学 说也对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程灏曾云:“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心下无事,道理始出。”在这里,与禅宗在坐禅时要放开一切妄想执著才能体悟佛性的道理是融 通的。元朝理学已成末落之势。迨至明朝,出现了一位重振理学的大儒王阳明,初习佛法天台止观,参过禅。其著名的四句教,为毕生学术思想中心,已接近禅法 。四句教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理学的这种“格物致知”的思想上确实已与禅法相近,因为禅认为,心 性是无是无非的,无善无恶的,关健在于意识的善恶,既然能够知道区分善恶,那么就应该做好工夫,就是去恶扬善。这一理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学影响很大。   2、禅对道家文化的影响   在禅宗与道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吕洞宾真人可以算是将道家文化与禅学相互沟通的一位重要人物。吕洞宾师从钟离权修道,在他的《百字铭》中曾有一名句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可见吕真人的工用见地,已臻奥境。一日过黄龙山,见黄龙禅师在讲经。乃问禅于黄龙,在禅师指点下顿契本心,并写 下诗句:“弃却瓢囊掷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吕祖先前于修身之法已炉火纯青,后经禅师指点心性,才彻底获得解脱。道 家以金丹为方便,以登真而证仙位为极则。正统的丹道学术,皆指禅定过程中种种觉受境界。吕祖悟道以后,强调了上品丹道应以心身为鼎,天地为炉的金丹大道 修炼,进而与禅宗心法合参,最终以禅宗圆顿之旨为其皈依这一禅化的道家思想。所以,吕祖参禅而悟,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张紫阳 的《悟真篇》、白玉蟾的《指玄集》皆以禅语传授丹道,直陈心法。清雍正皇帝,曾以圆明居士自号,对《悟真篇》甚为推崇,认为紫阳真人已将金丹大道与禅宗 圆顿之旨回互阐出,丹道之学终归于禅。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元交替之时,道士丘处机师徒等,受禅宗的丛林制度影响,而创立了全真 教。         综上所述,禅宗对道家的影响仍在于对心性学上的探究。前期道家强调登仙之术,对于心性学上少有提及。禅宗兴起后,道家始知向上仍有“一著子”,之后 历代宗师皆游心于禅佛,对心性学则多有发明,从而构成了更为完善的道家文化。 责任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印 分享 相关阅读: * 感恩孝亲 千年古刹灵隐寺启建盂兰盆法会 * 弥勒造像艺术——佛教中国化的物化表现 * 日本普化尺八大师携中国学生到临济宗祖庭献奏 * 少林寺举行世界传灯大会 灯火灿若繁星 * 中法禅友共聚九华山大觉禅寺品茶论 * 中国道教协会成立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 冯友兰谈理想生活,四大境界成就不同人生 * 空山不空:王维禅诗的圆融境界 IFRAME: http://www.chinakongzi.org/right/ 首 页 机构简介 信息公开 基金募集 工作动态 学术出版 交流合作 孔子学堂 季羡林研究所 梁漱溟研究中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0567号成城大厦 邮编:250101 kongziwang2007@126.com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