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nate alternate IFRAME: https://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P6D75CW IFRAME: https://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PNJ7HWN 會員專區 儲值 訂購 訂閱電子報 看報紙 * 2022.01.14 星期五 * 機械展 * 台灣權王 * FB * LINE * TG * IG 工商時報 工商時報 - 閱讀財經新聞的第一選擇 * 即時 * 焦點 * 證券 + 證券首頁 + 期貨 + 台股逐洞賽 + 12月營收報 + 四季報秋季號 + 上半年財報 * 理財 + 基金排行 * 房市 * 名家 * 專題 + 專題首頁 + 年度財經好書 + 年度財經大事 + 東協台商千大 + 搶救缺電作戰 + 大陸台商千大 * 人物 * 書房 + 書房首頁 + 全球財經周報 + 書房嚴選 + 好書推薦 + 主題書展 + 雜誌精選 + 英文進修 + 出版社專區 * 樂活 + 愛車天地 * 影音 * 商 + 商情首頁 + 智慧機械 + 大健康 + 金融.理財 + 房市.建材 + 科技.綠能 + 消費.時尚 + 產學.管顧 + 社企.公益 * 看報紙 + 各版頭條 + 全版閱讀 + 線上讀報 + 線上表版 + 會員專區 * 新聞檢索 * 活動 * 企劃專輯 + 多元信託 + 5G.綠色ESG + 服務業大評鑑 + 2021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 + 會計師看產業 + 榮耀臺南 + 產學最前線 + 智能博覽會 + 疫起宅經濟 * 年度財經大事hot * 防投資詐騙專區 工商時報 首頁 工商書房 書房嚴選 實際的禪:肚子餓了就吃飯 有睏意時就去睡 實際的禪:肚子餓了就吃飯 有睏意時就去睡 工商時報 書房編輯 2020.10.10 禪的真理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圖/Unsplash 禪的真理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圖/Unsplash 禪是多麼平常的事情,任何奇異之處也沒有,真理顯現於萬物之中。 孟子曾說:「道理就在身邊,卻要跑到遠處去求。」禪宗也認同這句話。禪宗厭惡抽象的語言和細緻的形上學,但我們老是透過它們去學習禪。 其實,禪的真理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有位僧人對他的師父說: 「來禪堂參拜無數次,但從來沒有得到任何的佛法教誨,請您以慈悲開導我吧!」師父回答說:「這是什麼意思?你每日向我請安,我不是回答了嗎?你端茶時, 我不是都高興地接受了嗎?此外你還要求什麼呢?」這就是禪的真諦嗎?禪宗要我們體會的,就是這種日常生活。正如有句禪詩寫道:「去擔水、來砍柴,這樣的 工作多麼奇妙而充滿樂趣啊!」 禪宗不講邏輯與理性,有些膽小的讀者可能因此會被嚇跑,不想再多加認識。從知性的角度來看,禪宗的教學方式的確嚴格又粗野。但我相信,讀完這一章之後, 讀者就能體會到禪的實際面,緩和對它的恐懼感。禪的真諦在於它體現的實際面,而非不合理的層面。因此,重點不該放在禪師那些奇怪的言行。下面再舉兩三個 事例,以說明禪師在說法時,都直接訴諸於我們生活中最樸素的經驗。他們這麼做,也許是為了讓一般讀書人更容易掌握禪理,或是為了進一步表明,禪就存在於 單純、日常的小事中。 禪宗如此強調實際面,都是為了免於抽象概念或理性分析的束縛。舉起竹篦、叫人搬動家具或是呼喚弟子名字,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單純的舉動,很少人會特別 留意,然而禪意就在其中。對一般人來說,禪學充滿了許多不合理的言行,以及展現人類思想深度的大道理。不過,從以下舉的幾個例子中,都可看見禪宗單純、 直接且實際的那一面,也充滿了哲理。 石鞏慧藏和西堂智藏都是馬祖道一的弟子。 有天,石鞏問西堂:「你能夠徒手抓住虛空嗎?」 西堂說:「當然可以。」 石鞏問:「怎麼抓?」 師弟便伸手作勢抓了一把,石鞏說:「這才不是抓住虛空的方法。」 西堂說:「不然請師兄示範?」 石鞏便抓住師弟的鼻子,師弟叫道:「太過分了,這樣大力抓住我的鼻子,都快扯掉了!」 石鞏說:「這麼做才能抓住虛空啊!」 馬祖有一位弟子在擔任鹽官,有僧人問:「毘盧遮那佛的真身是什麼?」 鹽官回答:「幫老僧拿一隻淨瓶來。」 僧人把淨瓶拿過來,鹽官說:「放回原處吧。」 僧人放好後,又來問了同樣的問題,鹽官說:「古老的毘盧遮那佛早就不在這裡了。」 後來有禪師對此評論說:「毘盧遮那佛在世的確很久了。」 如果以上的例子還不能幫助我們完全擺脫知性的層層枷鎖,再請看南陽慧忠國師的故事。南陽一日召喚侍者,侍者應諾,三召三應,慧忠說:「我叫了你三次, 回答了三次,到底是我辜負了你,還是你辜負了我?」只是叫人的名字,確實是單純的舉動。從一般的邏輯觀點來看,慧忠最後的評論很難理解。呼喚對方的名字 ,聽者回答,這是日常最普通的事情。但此公案卻告訴我們,禪的真理就在其中。由此可知,禪是多麼平常的事情,任何奇異之處也沒有,真理顯現於萬物之中。 一人呼,另一人應,僅僅如此而已。 壽州良遂在麻谷寶徹門下修禪。麻谷見他來,就扛起鋤頭去鋤草。良遂跟著到田裡,麻谷不理,又回禪房,關上門。良遂第二天又去,麻谷又關上門。良遂敲門, 麻谷問:「誰?」良遂剛報上自己的名字,就忽然頓悟,說:「師父不要再罵弟子了。若弟子不前來參拜,一定會被那些佛經、論典誤導,無法走在佛法的正路上 。」良遂後來對埋頭於佛教哲學的同修們說:「師兄們研究的學問,良遂都懂;但良遂知曉的,師兄們就不懂了。」良遂只是弄懂了師父為何叫他名字,就有自信 說這句話,這實在令人吃驚! 透過這些例子,問題比以前更加清楚,或者說更容易理解了。我們可以在文獻中一再找到類似的故事。它們充分表明,禪終究不是複雜的道理,不需透過抽象理論 和高深研究,就可以親近。禪的真理和力量就在於它是如此單純、直接以及貼近生活。「早安,你好嗎?」、「謝謝,我很好」、「請喝茶」,這些日常的問候中 就充滿了禪意。有位僧人在掘土時肚子餓了,聽見開飯的鼓聲響了,便舉起鋤頭,大笑而歸。這位僧人充分展現了禪意,因為沒有比這更自然的事情。我們唯一要 做的,就是睜開眼睛看清周邊事物深藏的禪意。 但是,在這裡還有一個陷阱,修行者必須特別留意,以免犯錯。就是不要把禪學與自然主義或放蕩主義混為一談,後者只盲從於人的自然傾向,而不質疑它們的起 源和價值。人類的舉止跟動物的行為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後者缺乏道德本能及宗教意識。動物不知道要自我砥礪,以改善自己的狀態、追求更高層次的美德。以這 個故事為例: 石鞏某日在廚房辛苦工作,他的師父馬祖問:「忙些什麼?」石鞏說:「牧牛。」馬祖問:「你用什麼方法牧牛?」石鞏說:「只要牠要走入草叢,我馬上就拉緊 牠鼻頭上的繩子,把牠拖回來。」馬祖說:「你果然是在牧牛!」 這既不是自然主義,也不是放蕩主義,而是投入心力認真修行。再看看這個故事: 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師父修行這麼多年,現在還是一樣用功嗎?」 禪師說:「是的。」又問:「如何用功?」大珠說:「肚子餓了就吃飯,有睏意時就去睡。」有源又問:「平常大家都是這樣生活,那他們跟你一樣用功嗎?」大 珠說:「不一樣。」問:「哪裡不同?」大珠說:「一般人吃飯時沒有認真吃,腦袋還有上百件事情在想;睡覺時也不好好休息,躺在床上東想西想。所以跟我不 同。」 要把禪學稱為自然主義也可以,但要以嚴格訓練為基礎,而不是像放蕩主義者以為的那樣毫無紀律。放蕩主義者沒有自由意志,被外在力量束縛了手腳,完全無力 反抗。與此相反,禪的修行者享受完全的自由,是自己的主人。用《金剛經》最著名的一句話來講,禪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事物有其既定的意義,就被束 縛了,就不再有絕對的自由。下面的問答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 弟子問:「心的居所在哪裡呢?」師父答:「當心沒有居所時,就是真正安住下來了。」弟子問:「什麼叫做沒有居所?」答:「心沒有停留在任何目標上,就是 真正安住下來。」問:「何謂沒有停留在任何目標?」答:「不執著於任何二分法,包括善與惡、有與無、內與外。沒有停留在空性中,也不執著於非空性。並非 永遠保持安定,也沒有一直處於變動。因此我才說心沒有居所。」 唐朝的雪峰義存是禪學史上最刻苦的求道者。在他長年行腳禪修的過程中,總帶著一根柄杓,因為他常常負責煮飯菜,而這是禪堂生活中最辛苦又最討厭的工作。 柄杓就是雪峰的象徵。他繼承德山宣鑑的衣缽後,有位僧人問他:「師父去見德山禪師後,學到了什麼大道理,一下子就離開了。」 雪峰說:「我空手去,空手歸。」 這是用很具體的方式說明了「禪無所住」。最後我們以這個故事作結: 眾僧請百丈涅槃說禪,百丈說:「諸位弟子與我一起下田去,之後我會跟大家講解禪理。」眾僧完成農務後回到寺院,要請百丈教導禪學大意。百丈雙手展開,但 一個字都沒說。 這正是百丈要傳授的大道理。 禪學入門:世界禪學宗師鈴木大拙安定內心、自在生活的八堂課 (本文摘自鈴木大拙著《禪學入門:世界禪學宗師鈴木大拙安定內心、自在生活的八堂課》,時報出版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你越願意踏出舒適圈 生命就越自在 馬西屏的靈療傳奇 隱於民間的陳師父 三芝何婆婆牽亡魂 竟牽出王永慶? 2021年度財經好書揭曉!|名人推薦|企業讀書會|讀者分享 歡迎訂閱追蹤 Instagram 、樂讀電子報 |回工商書房首頁 時報出版佛教宗教命理禪修禪學 工商時報 書房編輯 熱門文 長榮營收曝光連殺2天 內行驚洩最終結局 2022.01.12 貨櫃三雄跌不休 航運老三1句話洩天機 2022.01.12 配息率7%被瘋搶 這檔ETF啟動申購控管 2022.01.13 外資掃貨前十名出籠 這檔遭賣4.4萬張臉 2022.01.12 先別管盤價了!鋼鐵人帶量強彈原因曝光 2022.01.13 工商時報 客服專線:(02) 2306-3848 業務專線:(02) 2308-7111 #6611      #6612 #66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2:00、13:30~18:00 * * * * * 財經要聞 財經 稅法 國際 大陸 證券 產業 科技 金融 基金 房市 證券投資 上 市 櫃 期貨動態 權  證 操盤心法 法人透視 台股逐洞賽 金融理財 保險天地 保險達人 發票對獎 金融見聞 稅務法規 信用卡 年級理財 外匯探搜 基金通 房地產 房市快訊 房市亮點 房市專題 專家看房 大老闆聊天室 產業快訊 智慧機械 大健康 金融.理財 房市.建材 科技.綠能 消費.時尚 產學.管顧 社企.公益 生技醫療 生醫快訊 生醫觀點 生醫趨勢 數位專題 人物 面對面 星期人物 戰略高手 職場達人 新聞熱點 人事異動站 人物剪影 工商書房 書房嚴選 名人書單 雜誌精選 全球財經周報 好書推薦 商訊出版 電子書 樂活 美食 愛車 養生 休閒 時尚 風格 付費專區 工商頭條 全版閱讀 線上讀報 展覽 工商時報展覽網 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展 台南品味週 臺南國際綠色產業展 友好網站 翻爆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工商財經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Time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 會員登入 * 即時 * 證券 * 理財 * 房市 * 名家 * 人物 * 書房 * 樂活 * 商 * 全版閱讀 * 線上讀報 * 活動 *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