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 » Feed 国学网 » 评论Feed 考古因他而丰富 他因考古而精彩 数据张忠培:考古人生八十年 青春热线·传统也“拉风”:上一堂“活色生香”的国学课 国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资讯 » 禅是一种生活智慧 [topright.gif] 禅是一种生活智慧 刘元春 20140828_008 图为郭关绘《禅空》,图中一人禅坐莲台,面对生活之林林丛丛,禅观静思,参悟世界真谛,如长空飞雁,回归本真生活。 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 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一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 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 至今。《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 止能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种 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 ,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因此,禅或禅定,就是要让我们面对现实的诸多现象进行内在反思,透过生命的现象探求 其内在的法则(法性或佛性),并能在体认有关法则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得到心灵的安顿、精神的超越。因此,禅是一种省察的方法、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生命 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智慧。 当然,如果执著于禅修,或者在禅修中偏执于“顿悟”与“神通”,或者只是用禅的外衣去包装纯粹物质利益之企图,那必将会“著静落空”,背离“直 指人心”之宗旨,最终也必将事与愿违。因此,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禅的境界、精神 和智慧,恰恰就在于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间,只有通过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考验,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禅与生活是“不二法门”,在生活中禅修,在 修中生活,拥有生活的智慧,享受智慧的生活,这正是禅的“实践性特质”。 面对生活,禅的方法能使我们冷静与清醒。何为“生活”?梁漱溟先生在其《人生的三路向》等著作中,曾主要依据佛学理论,从“生活”概念说起,引 发出“人生的三路向”与“文化的三路向”,并对东西方文化与哲学作出比较和探讨。在他看来,文化涉及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在相对稳定的社团中的人的生活 ,文化的问题实际上归结为生活的问题,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意欲的相续”,由我们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形式演变成一个民族乃至世界 文化的不同形态,产生不同的社会与人生之发展路向。其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之不同,在于其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禅对生活 的态度,就是从整体的、关联的、连续的生命互动过程来理解的,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彼此相依、 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加以思考。这样,生活就不是分离的、零碎的和孤立的状态,而具有了联系性与普遍性、变化性与丰富性。所以,生活不应当只是一种机械的曲 线回环与重复,更不应当只是满足个人贪欲的无限膨胀与独享。 二 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焦虑与烦恼,根源于“我”的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私欲上的“贪”、情绪上的“嗔”、思维上的“痴”,即所谓贪、嗔、痴“三毒” 。这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错谬,严重毒化了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中,欲望的物质化、享乐的工具化、情感的技术化、道德的价格化、人际关系的交换化,使人逐 步成为“物”的复制品。物欲是迷失心灵的直接原因。一个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宇宙万有作为自己强取豪夺的对象时,将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凌驾于无限的生命 之上,于是,所有的冲突和矛盾就将成为必然,不满、愤怒、失望、忧郁、绝望等也就难以避免,成为生命的障碍。当我们迷恋于荣誉、财物、地位等一切身外之 物时,就会丧失理智,不择手段,暴力和伤害就在所难免,社会难以健康发展,世界就无安定和平。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审视与反省,进而不断校正与明确生活的 追求和目标,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妙,我们的生活将不再是枷锁和负担,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就会真正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唯有这样的生活,才可能让生活真正 实现“相续”,它不再是染污的、私欲的、低劣的,而是净化的、无私的、高尚的。 禅的智慧,能使我们生活得达观与自在。生活中,不少痛苦来自于心灵的封闭与精神的僵化。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世间万象,特别是人的生 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时代和个人的因缘聚合、因果相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希图任由主宰而恒常不变都不可能,即所谓“诸法无我,诸 行无常”。洞悉了这一法则与真理,就是“看破”。“看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看见“我”的虚妄和自我的真相。但我们还需要落实在行为上,才能真 正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就需要“放下”。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放下。在现实生活中,大致有这样三种现象:提不起,放不下,没 有担当和责任,却只想名利享受;提得起,放不下,能够奋斗,却贪恋权力;提得起,放得下,能随缘进取,也能顺应机缘舍弃,得失坦然、宠辱不惊。放得下, 是为了进取和包容;只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在禅的境界中,应当有这样的显现: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融通的心;放下融通的心 ,提起自在的心;彻底放下,从头提起;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因为慈悲,所以提起;因为智慧,所以放下。生活其实就是放下的过程,只有经过了生活实践的验 证,才能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地放下了。这绝不是做些表面文章就可以奏效的,没有彻底的放弃自我执著,是做不到“如如不动”的,也是不会自在的。自在,是一 种禅境,更是一种生活情态,乃至生命状态。人要生存要生活,但要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自然然,活得有品格有格调,才是真自在,这是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 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有禅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的灵动与净明。 三 禅的生活,与道德践行相始终。人的一生,就是做人做事的历程。做人做事,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以善法,扶助自心”。坐而论道容易,起 而躬行不易。而禅的效能最明显的莫过于心灵净化与道德提升,能够对个体乃至群体的社会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持续的精神支撑。 禅宗祖师达摩之禅法,特别强调理论(理入)与实践(行入)并重,以理导行,以行彰理,理行合一,普利众生。赵朴初先生曾说:“我们提倡的人间佛 教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星云大师提出当代“人间佛教”理应“重视伦理道德”与“奉行慈悲喜舍”。当前颇为 流行的“生活禅”的奠基人净慧法师在《生活禅钥》一书中,提出任何人只要想获得“时空的自由自在”,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修养功夫:道德的约束、信仰的规 范和良心的养成”。为此,他提出做人与做事各需遵循的“八字方针”,即做人要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并提出做人与做事 应该是一体的,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了,事也在其中。做事的八个字,实际上还是讲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当中 的不断升华与圆满。 事实上,做人与做事的这些标准,总括起来都可以归为伦理道德的范畴,无非前者注重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后者注重的是社会的伦理关系,归结到人自 身、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情操与品格上。这样,就把个体的尊严、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完善圆融在一起了,在自利、利他的社会实践中,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 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 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 点击:2,781 发布:2014-09-05 09:15 责编:linxingzi 来源: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本网页中图片引用自网络的,如有版权方烦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联系我们】010-68900123    相关文 * ·禅宗:中国的宗教革命——读孙昌武先生新著《禅宗十五讲》 * ·《古典禅研究》:禅学研究的新进路 * ·朴老故里 佛教圣地——试论太湖县对我国禅宗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 ·什么是禅宗“一花五叶”? * ·胡适读禅籍题记、眉批选 *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 ·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 Comments are closed. [pgfoo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