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chier de travail (INPUT) : ./DUMP-TEXT/1-27-utf8-segmente.txt
Encodage utilisé (INPUT) : UTF8
Forme recherchée : \b禅宗|禅|禪\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gne n°2 : ...国学 网- Ligne n°3 : 当前 位置 : 首页» 国学 文库 »论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 默照 禅 与 念佛
- Ligne n°3 : 当前 位置 : 首页» 国学 文库 »论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 默照 禅 与 念佛
- Ligne n°3 : 当前 位置 : 首页» 国学 文库 »论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 默照 禅 与 念佛
Ligne n°4 : [ topright.gif] ...
Ligne n°4 : ...[ topright.gif]- Ligne n°5 : 论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 默照 禅 与 念佛
- Ligne n°5 : 论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 默照 禅 与 念佛
- Ligne n°5 : 论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 默照 禅 与 念佛
Ligne n°6 : 方 立天 ...
Ligne n°6 : ...方 立天- Ligne n°7 : 内容 提要 : 北宋 初期 临济宗 人 和 云 门 宗 人 等 , 采用 偈颂 ( 诗歌 ) 等 体裁 , 从 文字 上 追求 禅意 ,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绕路 说 禅 , 使得 禅 风 出现 了 由 “ 不 立 文字 ” 到
- Ligne n°7 : 内容 提要 : 北宋 初期 临济宗 人 和 云 门 宗 人 等 , 采用 偈颂 ( 诗歌 ) 等 体裁 , 从 文字 上 追求 禅意 ,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绕路 说 禅 , 使得 禅 风 出现 了 由 “ 不 立 文字 ” 到
- Ligne n°7 : 内容 提要 : 北宋 初期 临济宗 人 和 云 门 宗 人 等 , 采用 偈颂 ( 诗歌 ) 等 体裁 , 从 文字 上 追求 禅意 ,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绕路 说 禅 , 使得 禅 风 出现 了 由 “ 不 立 文字 ” 到
Ligne n°8 : 文字 禅 的 变化 。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主张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他 所 创立 的 禅 法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
Ligne n°7 : ...内容 提要 : 北宋 初期 临济宗 人 和 云 门 宗 人 等 , 采用 偈颂 ( 诗歌 ) 等 体裁 , 从 文字 上 追求 禅意 ,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绕路 说 禅 , 使得 禅 风 出现 了 由 “ 不 立 文字 ” 到- Ligne n°8 : 文字 禅 的 变化 。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主张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他 所 创立 的 禅 法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 Ligne n°8 : 文字 禅 的 变化 。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主张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他 所 创立 的 禅 法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 Ligne n°8 : 文字 禅 的 变化 。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主张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他 所 创立 的 禅 法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 Ligne n°8 : 文字 禅 的 变化 。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主张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他 所 创立 的 禅 法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Ligne n°9 :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认为 看 话 禅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 默 ”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 ...
Ligne n°8 : ...文字 禅 的 变化 。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主张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他 所 创立 的 禅 法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Ligne n°9 :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认为 看 话 禅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 默 ”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
- Ligne n°9 :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认为 看 话 禅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 默 ”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
- Ligne n°9 :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认为 看 话 禅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 默 ”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
Ligne n°10 : 照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把 “ 西方净土 ” 理念 融入 禅宗 理论 和 实践 之中 , 以往 生 “ 西 ...
Ligne n°9 :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认为 看 话 禅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 默 ”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 Ligne n°10 : 照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把 “ 西方净土 ” 理念 融入 禅宗 理论 和 实践 之中 , 以往 生 “ 西
- Ligne n°10 : 照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把 “ 西方净土 ” 理念 融入 禅宗 理论 和 实践 之中 , 以往 生 “ 西
- Ligne n°10 : 照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把 “ 西方净土 ” 理念 融入 禅宗 理论 和 实践 之中 , 以往 生 “ 西
- Ligne n°10 : 照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把 “ 西方净土 ” 理念 融入 禅宗 理论 和 实践 之中 , 以往 生 “ 西
Ligne n°11 : 方 净土 ” 作为 禅 修 的 终极 目标 和 最高 理想 。 此后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
Ligne n°10 : ...照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把 “ 西方净土 ” 理念 融入 禅宗 理论 和 实践 之中 , 以往 生 “ 西- Ligne n°11 : 方 净土 ” 作为 禅 修 的 终极 目标 和 最高 理想 。 此后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 Ligne n°11 : 方 净土 ” 作为 禅 修 的 终极 目标 和 最高 理想 。 此后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 Ligne n°11 : 方 净土 ” 作为 禅 修 的 终极 目标 和 最高 理想 。 此后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Ligne n°12 : 关键词 : 文字 禅 看 话 禅 默照 禅 念佛 ...
Ligne n°11 : ...方 净土 ” 作为 禅 修 的 终极 目标 和 最高 理想 。 此后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Ligne n°12 : 关键词 : 文字 禅 看 话 禅 默照 禅 念佛
- Ligne n°12 : 关键词 : 文字 禅 看 话 禅 默照 禅 念佛
- Ligne n°12 : 关键词 : 文字 禅 看 话 禅 默照 禅 念佛
Ligne n°13 : 北宋 初期 有 临济宗 人 , 其后 又 有云 门 宗 人 和 曹洞宗 人 , 都 先后 采用 偈颂 ( 诗歌 ) 等 体裁 , 从 文字 上 追求 禅意 , 出现 了 由 “ 不 立 文字 ” 到 文字 禅 的 变化 。 其中 , ...
Ligne n°12 : ...关键词 : 文字 禅 看 话 禅 默照 禅 念佛- Ligne n°13 : 北宋 初期 有 临济宗 人 , 其后 又 有云 门 宗 人 和 曹洞宗 人 , 都 先后 采用 偈颂 ( 诗歌 ) 等 体裁 , 从 文字 上 追求 禅意 , 出现 了 由 “ 不 立 文字 ” 到 文字 禅 的 变化 。 其中 ,
- Ligne n°13 : 北宋 初期 有 临济宗 人 , 其后 又 有云 门 宗 人 和 曹洞宗 人 , 都 先后 采用 偈颂 ( 诗歌 ) 等 体裁 , 从 文字 上 追求 禅意 , 出现 了 由 “ 不 立 文字 ” 到 文字 禅 的 变化 。 其中 ,
Ligne n°14 : 临 济 和 曹 洞 两 家 最为 兴盛 , 两 家 的 家风 又 各 有 不同 , 临 济 尚 机锋 峻峭 , 曹 洞 主 知 见 稳 实 ; 临 济 重 直截 自然 , 曹 洞 贵 宛转 周旋 。 约在 两 宋 之际 , 两 家 的 思想 又 发生 显 ...
Ligne n°14 : ...临 济 和 曹 洞 两 家 最为 兴盛 , 两 家 的 家风 又 各 有 不同 , 临 济 尚 机锋 峻峭 , 曹 洞 主 知 见 稳 实 ; 临 济 重 直截 自然 , 曹 洞 贵 宛转 周旋 。 约在 两 宋 之际 , 两 家 的 思想 又 发生 显- Ligne n°15 : 著 的 变化 , 出现 了 以 临济宗 大契 宗 杲 为 代表 的 看 话 禅 和 以 曹洞宗 宏 智 正 觉 为 代表 的 默照 禅 的 对立 。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和 默照 禅 成为 宋代 禅 法 的 基本 形态 。 自 宋代 以来
- Ligne n°15 : 著 的 变化 , 出现 了 以 临济宗 大契 宗 杲 为 代表 的 看 话 禅 和 以 曹洞宗 宏 智 正 觉 为 代表 的 默照 禅 的 对立 。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和 默照 禅 成为 宋代 禅 法 的 基本 形态 。 自 宋代 以来
- Ligne n°15 : 著 的 变化 , 出现 了 以 临济宗 大契 宗 杲 为 代表 的 看 话 禅 和 以 曹洞宗 宏 智 正 觉 为 代表 的 默照 禅 的 对立 。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和 默照 禅 成为 宋代 禅 法 的 基本 形态 。 自 宋代 以来
- Ligne n°15 : 著 的 变化 , 出现 了 以 临济宗 大契 宗 杲 为 代表 的 看 话 禅 和 以 曹洞宗 宏 智 正 觉 为 代表 的 默照 禅 的 对立 。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和 默照 禅 成为 宋代 禅 法 的 基本 形态 。 自 宋代 以来
- Ligne n°15 : 著 的 变化 , 出现 了 以 临济宗 大契 宗 杲 为 代表 的 看 话 禅 和 以 曹洞宗 宏 智 正 觉 为 代表 的 默照 禅 的 对立 。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和 默照 禅 成为 宋代 禅 法 的 基本 形态 。 自 宋代 以来
- Ligne n°15 : 著 的 变化 , 出现 了 以 临济宗 大契 宗 杲 为 代表 的 看 话 禅 和 以 曹洞宗 宏 智 正 觉 为 代表 的 默照 禅 的 对立 。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和 默照 禅 成为 宋代 禅 法 的 基本 形态 。 自 宋代 以来
Ligne n°16 : , 随着 禅 净 融合 思潮 的 发展 , 念佛 禅 也 日益 成为 禅 修 的 一个 基本 方法 。 自从 这些 方法 出现 以后 , 中国 的 禅学 思想 就 逐渐 趋于 停滞 了 。 当代 出现 了 一些 贴近 时代 生活 ...
Ligne n°15 : ...著 的 变化 , 出现 了 以 临济宗 大契 宗 杲 为 代表 的 看 话 禅 和 以 曹洞宗 宏 智 正 觉 为 代表 的 默照 禅 的 对立 。 文字 禅 、 看 话 禅 和 默照 禅 成为 宋代 禅 法 的 基本 形态 。 自 宋代 以来- Ligne n°16 : , 随着 禅 净 融合 思潮 的 发展 , 念佛 禅 也 日益 成为 禅 修 的 一个 基本 方法 。 自从 这些 方法 出现 以后 , 中国 的 禅学 思想 就 逐渐 趋于 停滞 了 。 当代 出现 了 一些 贴近 时代 生活
- Ligne n°16 : , 随着 禅 净 融合 思潮 的 发展 , 念佛 禅 也 日益 成为 禅 修 的 一个 基本 方法 。 自从 这些 方法 出现 以后 , 中国 的 禅学 思想 就 逐渐 趋于 停滞 了 。 当代 出现 了 一些 贴近 时代 生活
- Ligne n°16 : , 随着 禅 净 融合 思潮 的 发展 , 念佛 禅 也 日益 成为 禅 修 的 一个 基本 方法 。 自从 这些 方法 出现 以后 , 中国 的 禅学 思想 就 逐渐 趋于 停滞 了 。 当代 出现 了 一些 贴近 时代 生活
- Ligne n°16 : , 随着 禅 净 融合 思潮 的 发展 , 念佛 禅 也 日益 成为 禅 修 的 一个 基本 方法 。 自从 这些 方法 出现 以后 , 中国 的 禅学 思想 就 逐渐 趋于 停滞 了 。 当代 出现 了 一些 贴近 时代 生活
Ligne n°17 : 的 禅 法 , 尚 有待 于 从 哲学 上 作出 概括 与 总结 。 ...
Ligne n°16 : ..., 随着 禅 净 融合 思潮 的 发展 , 念佛 禅 也 日益 成为 禅 修 的 一个 基本 方法 。 自从 这些 方法 出现 以后 , 中国 的 禅学 思想 就 逐渐 趋于 停滞 了 。 当代 出现 了 一些 贴近 时代 生活- Ligne n°17 : 的 禅 法 , 尚 有待 于 从 哲学 上 作出 概括 与 总结 。
Ligne n°18 : 一 、 绕路 说 禅 的 文字 ...
Ligne n°17 : ...的 禅 法 , 尚 有待 于 从 哲学 上 作出 概括 与 总结 。- Ligne n°18 : 一 、 绕路 说 禅 的 文字
Ligne n°19 : 禅宗 自 祖师 禅 出现 以来 , 以 “ 不 立 文字 ” 为 其 重要 的 宗旨 。 禅师 们 更加 强调 , 禅 不 可言 说 , 禅 与 文字 无关 。 他们 认为 佛教 经典 只 是 开导 众生 、 医治 众生 “ 疾 ...
Ligne n°18 : ...一 、 绕路 说 禅 的 文字- Ligne n°19 : 禅宗 自 祖师 禅 出现 以来 , 以 “ 不 立 文字 ” 为 其 重要 的 宗旨 。 禅师 们 更加 强调 , 禅 不 可言 说 , 禅 与 文字 无关 。 他们 认为 佛教 经典 只 是 开导 众生 、 医治 众生 “ 疾
- Ligne n°19 : 禅宗 自 祖师 禅 出现 以来 , 以 “ 不 立 文字 ” 为 其 重要 的 宗旨 。 禅师 们 更加 强调 , 禅 不 可言 说 , 禅 与 文字 无关 。 他们 认为 佛教 经典 只 是 开导 众生 、 医治 众生 “ 疾
- Ligne n°19 : 禅宗 自 祖师 禅 出现 以来 , 以 “ 不 立 文字 ” 为 其 重要 的 宗旨 。 禅师 们 更加 强调 , 禅 不 可言 说 , 禅 与 文字 无关 。 他们 认为 佛教 经典 只 是 开导 众生 、 医治 众生 “ 疾
- Ligne n°19 : 禅宗 自 祖师 禅 出现 以来 , 以 “ 不 立 文字 ” 为 其 重要 的 宗旨 。 禅师 们 更加 强调 , 禅 不 可言 说 , 禅 与 文字 无关 。 他们 认为 佛教 经典 只 是 开导 众生 、 医治 众生 “ 疾
- Ligne n°19 : 禅宗 自 祖师 禅 出现 以来 , 以 “ 不 立 文字 ” 为 其 重要 的 宗旨 。 禅师 们 更加 强调 , 禅 不 可言 说 , 禅 与 文字 无关 。 他们 认为 佛教 经典 只 是 开导 众生 、 医治 众生 “ 疾
Ligne n°20 : ” 的 一 种 工具 , 人们 对 禅 与 佛理 的 知解 和 言说 , 都 只 是 一 种 “ 方便 ” , 甚至 是 客尘 ( 妄念 ) 烦恼 。 但是 禅师 们 又 认为 , 佛理 不 可言 说 又 需 言说 , 禅 不可言传 又 需言 ...
Ligne n°19 : ...禅宗 自 祖师 禅 出现 以来 , 以 “ 不 立 文字 ” 为 其 重要 的 宗旨 。 禅师 们 更加 强调 , 禅 不 可言 说 , 禅 与 文字 无关 。 他们 认为 佛教 经典 只 是 开导 众生 、 医治 众生 “ 疾- Ligne n°20 : ” 的 一 种 工具 , 人们 对 禅 与 佛理 的 知解 和 言说 , 都 只 是 一 种 “ 方便 ” , 甚至 是 客尘 ( 妄念 ) 烦恼 。 但是 禅师 们 又 认为 , 佛理 不 可言 说 又 需 言说 , 禅 不可言传 又 需言
- Ligne n°20 : ” 的 一 种 工具 , 人们 对 禅 与 佛理 的 知解 和 言说 , 都 只 是 一 种 “ 方便 ” , 甚至 是 客尘 ( 妄念 ) 烦恼 。 但是 禅师 们 又 认为 , 佛理 不 可言 说 又 需 言说 , 禅 不可言传 又 需言
- Ligne n°20 : ” 的 一 种 工具 , 人们 对 禅 与 佛理 的 知解 和 言说 , 都 只 是 一 种 “ 方便 ” , 甚至 是 客尘 ( 妄念 ) 烦恼 。 但是 禅师 们 又 认为 , 佛理 不 可言 说 又 需 言说 , 禅 不可言传 又 需言
Ligne n°21 : 传 , 这种 言说 、 言传 既 不 能 落入 世俗 的 文字 、 语言 的 窠臼 , 又 需要 通过 文字 语言 来 表述 、 传达 。 于是 在 不 立 文字 走向 极端 以后 就 转向 于 立 文字 。 此外 , 入 宋 以来 ...
Ligne n°22 : ...宗 的 外部 环境 , 即 与 政治界 、 文化界 的 关系 也 发生 了 变化 。 临 济 、 云门 和 曹 洞 几 个 流派 之所以 能够 继续 存在 , 一个 重要 的 原因 就 是 有赖于 当地 的 统治者 和 地方 势力- Ligne n°23 : 的 支持 、 维护 。 一些 著名 而 有 文化 的 禅师 经常 与 政界 官僚 、 上层 人士 、 文人学士 交往 周旋 , 逐渐 适应 了 统治者 和 士大夫 的 需要 , 形成 了 符合 中国 主流 文化 精神 的 新
Ligne n°24 : 禅 风 , 而 日渐 丧失 原来 居住于 山林 , 经常 与 山民 、 农夫 联系 所 形成 的 朴素 平实 作风 。 这种 新 禅 风 的 特点 , 就 是 在 文字 上 对 禅 作出 了 进 一 步 的 解说 , 也就是 是 出现 了 ...
Ligne n°23 : ...的 支持 、 维护 。 一些 著名 而 有 文化 的 禅师 经常 与 政界 官僚 、 上层 人士 、 文人学士 交往 周旋 , 逐渐 适应 了 统治者 和 士大夫 的 需要 , 形成 了 符合 中国 主流 文化 精神 的 新- Ligne n°24 : 禅 风 , 而 日渐 丧失 原来 居住于 山林 , 经常 与 山民 、 农夫 联系 所 形成 的 朴素 平实 作风 。 这种 新 禅 风 的 特点 , 就 是 在 文字 上 对 禅 作出 了 进 一 步 的 解说 , 也就是 是 出现 了
- Ligne n°24 : 禅 风 , 而 日渐 丧失 原来 居住于 山林 , 经常 与 山民 、 农夫 联系 所 形成 的 朴素 平实 作风 。 这种 新 禅 风 的 特点 , 就 是 在 文字 上 对 禅 作出 了 进 一 步 的 解说 , 也就是 是 出现 了
- Ligne n°24 : 禅 风 , 而 日渐 丧失 原来 居住于 山林 , 经常 与 山民 、 农夫 联系 所 形成 的 朴素 平实 作风 。 这种 新 禅 风 的 特点 , 就 是 在 文字 上 对 禅 作出 了 进 一 步 的 解说 , 也就是 是 出现 了
Ligne n°25 : 由 不 立 文字 到 文字 禅 的 转变 。 ...
Ligne n°24 : ...禅 风 , 而 日渐 丧失 原来 居住于 山林 , 经常 与 山民 、 农夫 联系 所 形成 的 朴素 平实 作风 。 这种 新 禅 风 的 特点 , 就 是 在 文字 上 对 禅 作出 了 进 一 步 的 解说 , 也就是 是 出现 了- Ligne n°25 : 由 不 立 文字 到 文字 禅 的 转变 。
Ligne n°26 : 文字 禅 是 一个 特殊 的 概念 , 它 有 独特 的 表现 方法 和 固定 的 体裁 。 文字 禅 的 禅师 们 在 解说 禅 时 , 都 是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不 是 直截了当 , 而是 辗转 地 说明 , 极力 避 ...
Ligne n°25 : ...由 不 立 文字 到 文字 禅 的 转变 。- Ligne n°26 : 文字 禅 是 一个 特殊 的 概念 , 它 有 独特 的 表现 方法 和 固定 的 体裁 。 文字 禅 的 禅师 们 在 解说 禅 时 , 都 是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不 是 直截了当 , 而是 辗转 地 说明 , 极力 避
- Ligne n°26 : 文字 禅 是 一个 特殊 的 概念 , 它 有 独特 的 表现 方法 和 固定 的 体裁 。 文字 禅 的 禅师 们 在 解说 禅 时 , 都 是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不 是 直截了当 , 而是 辗转 地 说明 , 极力 避
- Ligne n°26 : 文字 禅 是 一个 特殊 的 概念 , 它 有 独特 的 表现 方法 和 固定 的 体裁 。 文字 禅 的 禅师 们 在 解说 禅 时 , 都 是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不 是 直截了当 , 而是 辗转 地 说明 , 极力 避
- Ligne n°26 : 文字 禅 是 一个 特殊 的 概念 , 它 有 独特 的 表现 方法 和 固定 的 体裁 。 文字 禅 的 禅师 们 在 解说 禅 时 , 都 是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不 是 直截了当 , 而是 辗转 地 说明 , 极力 避
Ligne n°27 : 免 说破 语 中 意趣 , 这种 说 禅 法 叫做 “ 绕路 说 禅 ” 。 绕路 说 的 文字 缴 绕 , 所云 不知 东西 , 犹如 葛藤 相互 纠缠 , 牵扯 不 断 , 故 也 称 文字 禅 为 葛藤 禅 。 文字 禅 主要 是 采用 ...
Ligne n°26 : ...文字 禅 是 一个 特殊 的 概念 , 它 有 独特 的 表现 方法 和 固定 的 体裁 。 文字 禅 的 禅师 们 在 解说 禅 时 , 都 是 以 不 点破 为 原则 , 不 是 直截了当 , 而是 辗转 地 说明 , 极力 避- Ligne n°27 : 免 说破 语 中 意趣 , 这种 说 禅 法 叫做 “ 绕路 说 禅 ” 。 绕路 说 的 文字 缴 绕 , 所云 不知 东西 , 犹如 葛藤 相互 纠缠 , 牵扯 不 断 , 故 也 称 文字 禅 为 葛藤 禅 。 文字 禅 主要 是 采用
- Ligne n°27 : 免 说破 语 中 意趣 , 这种 说 禅 法 叫做 “ 绕路 说 禅 ” 。 绕路 说 的 文字 缴 绕 , 所云 不知 东西 , 犹如 葛藤 相互 纠缠 , 牵扯 不 断 , 故 也 称 文字 禅 为 葛藤 禅 。 文字 禅 主要 是 采用
- Ligne n°27 : 免 说破 语 中 意趣 , 这种 说 禅 法 叫做 “ 绕路 说 禅 ” 。 绕路 说 的 文字 缴 绕 , 所云 不知 东西 , 犹如 葛藤 相互 纠缠 , 牵扯 不 断 , 故 也 称 文字 禅 为 葛藤 禅 。 文字 禅 主要 是 采用
- Ligne n°27 : 免 说破 语 中 意趣 , 这种 说 禅 法 叫做 “ 绕路 说 禅 ” 。 绕路 说 的 文字 缴 绕 , 所云 不知 东西 , 犹如 葛藤 相互 纠缠 , 牵扯 不 断 , 故 也 称 文字 禅 为 葛藤 禅 。 文字 禅 主要 是 采用
- Ligne n°27 : 免 说破 语 中 意趣 , 这种 说 禅 法 叫做 “ 绕路 说 禅 ” 。 绕路 说 的 文字 缴 绕 , 所云 不知 东西 , 犹如 葛藤 相互 纠缠 , 牵扯 不 断 , 故 也 称 文字 禅 为 葛藤 禅 。 文字 禅 主要 是 采用
Ligne n°28 : 偈颂 、 诗歌 等 形式 表达 禅理 , 而 非 一般 的 语录 文字 作品 。 为了 突出 这种 说 禅 的 方法 , 禅师 们 都 绞尽脑汁 地 在 文字 技巧 上 下功夫 , 从而 走 上 了 刻意 追求 文字 , 在 文字 ...
Ligne n°27 : ...免 说破 语 中 意趣 , 这种 说 禅 法 叫做 “ 绕路 说 禅 ” 。 绕路 说 的 文字 缴 绕 , 所云 不知 东西 , 犹如 葛藤 相互 纠缠 , 牵扯 不 断 , 故 也 称 文字 禅 为 葛藤 禅 。 文字 禅 主要 是 采用- Ligne n°28 : 偈颂 、 诗歌 等 形式 表达 禅理 , 而 非 一般 的 语录 文字 作品 。 为了 突出 这种 说 禅 的 方法 , 禅师 们 都 绞尽脑汁 地 在 文字 技巧 上 下功夫 , 从而 走 上 了 刻意 追求 文字 , 在 文字
- Ligne n°28 : 偈颂 、 诗歌 等 形式 表达 禅理 , 而 非 一般 的 语录 文字 作品 。 为了 突出 这种 说 禅 的 方法 , 禅师 们 都 绞尽脑汁 地 在 文字 技巧 上 下功夫 , 从而 走 上 了 刻意 追求 文字 , 在 文字
- Ligne n°28 : 偈颂 、 诗歌 等 形式 表达 禅理 , 而 非 一般 的 语录 文字 作品 。 为了 突出 这种 说 禅 的 方法 , 禅师 们 都 绞尽脑汁 地 在 文字 技巧 上 下功夫 , 从而 走 上 了 刻意 追求 文字 , 在 文字
Ligne n°29 : 上 追求 禅意 的 道路 。 ...
Ligne n°28 : ...偈颂 、 诗歌 等 形式 表达 禅理 , 而 非 一般 的 语录 文字 作品 。 为了 突出 这种 说 禅 的 方法 , 禅师 们 都 绞尽脑汁 地 在 文字 技巧 上 下功夫 , 从而 走 上 了 刻意 追求 文字 , 在 文字- Ligne n°29 : 上 追求 禅意 的 道路 。
Ligne n°30 : 中国 的 禅 宗史 , 一般 是 把 临济宗 的 汾阳 善昭 ( 947 ~ 1024 ) 推为 文字 禅 新 风 的 开创者 。 善昭 所 作 的 《 颂 古 百 则 》 和 《 公案 代 别 》 ( 《 颂 古代 别 》 ) , 汇 ...
Ligne n°29 : ...上 追求 禅意 的 道路 。- Ligne n°30 : 中国 的 禅 宗史 , 一般 是 把 临济宗 的 汾阳 善昭 ( 947 ~ 1024 ) 推为 文字 禅 新 风 的 开创者 。 善昭 所 作 的 《 颂 古 百 则 》 和 《 公案 代 别 》 ( 《 颂 古代 别 》 ) , 汇
- Ligne n°30 : 中国 的 禅 宗史 , 一般 是 把 临济宗 的 汾阳 善昭 ( 947 ~ 1024 ) 推为 文字 禅 新 风 的 开创者 。 善昭 所 作 的 《 颂 古 百 则 》 和 《 公案 代 别 》 ( 《 颂 古代 别 》 ) , 汇
Ligne n°31 : 集 了 古代 若干 的 公案 , 分别 用 偈颂 和 “ 代别 ” 加以 陈述 。 “ 公案 ” 本 指公府 内 的 案牍 , 此 指 古代 禅师 的 言行 记录 , 其中 蕴含 着 开导 弟子 觉悟 的 经验 , 可以 作为 禅 修 ...
Ligne n°30 : ...中国 的 禅 宗史 , 一般 是 把 临济宗 的 汾阳 善昭 ( 947 ~ 1024 ) 推为 文字 禅 新 风 的 开创者 。 善昭 所 作 的 《 颂 古 百 则 》 和 《 公案 代 别 》 ( 《 颂 古代 别 》 ) , 汇- Ligne n°31 : 集 了 古代 若干 的 公案 , 分别 用 偈颂 和 “ 代别 ” 加以 陈述 。 “ 公案 ” 本 指公府 内 的 案牍 , 此 指 古代 禅师 的 言行 记录 , 其中 蕴含 着 开导 弟子 觉悟 的 经验 , 可以 作为 禅 修
- Ligne n°31 : 集 了 古代 若干 的 公案 , 分别 用 偈颂 和 “ 代别 ” 加以 陈述 。 “ 公案 ” 本 指公府 内 的 案牍 , 此 指 古代 禅师 的 言行 记录 , 其中 蕴含 着 开导 弟子 觉悟 的 经验 , 可以 作为 禅 修
Ligne n°32 : 者 的 范式 , 学习 和 修行 的 准则 , 是 禅门 的 “ 古 则 ” 。 用 偈颂 解说 公案 就 称为 “ 颂 古 ” 。 善 昭 讲 的 “ 代别 ” 是 “ 代 语 ” 和 “ 别 语 ” 的 复合词 。 “ 代 语 ” 指 公案 中 只 有 ...
Ligne n°31 : ...集 了 古代 若干 的 公案 , 分别 用 偈颂 和 “ 代别 ” 加以 陈述 。 “ 公案 ” 本 指公府 内 的 案牍 , 此 指 古代 禅师 的 言行 记录 , 其中 蕴含 着 开导 弟子 觉悟 的 经验 , 可以 作为 禅 修- Ligne n°32 : 者 的 范式 , 学习 和 修行 的 准则 , 是 禅门 的 “ 古 则 ” 。 用 偈颂 解说 公案 就 称为 “ 颂 古 ” 。 善 昭 讲 的 “ 代别 ” 是 “ 代 语 ” 和 “ 别 语 ” 的 复合词 。 “ 代 语 ” 指 公案 中 只 有
Ligne n°33 : 问话 没有 答语 , 或 所 答 不 合 旨趣 , 而 代 为 作答 。 “ 别 语 ” 指 公案 中 已 有 答语 , 作者 又 另 作别 有 含义 的 答语 。 比 起 偈颂 来 , “ 代 别 ” 是 解说 、 发挥 古代 祖师 禅 法 的 重 ...
Ligne n°32 : ...者 的 范式 , 学习 和 修行 的 准则 , 是 禅门 的 “ 古 则 ” 。 用 偈颂 解说 公案 就 称为 “ 颂 古 ” 。 善 昭 讲 的 “ 代别 ” 是 “ 代 语 ” 和 “ 别 语 ” 的 复合词 。 “ 代 语 ” 指 公案 中 只 有- Ligne n°33 : 问话 没有 答语 , 或 所 答 不 合 旨趣 , 而 代 为 作答 。 “ 别 语 ” 指 公案 中 已 有 答语 , 作者 又 另 作别 有 含义 的 答语 。 比 起 偈颂 来 , “ 代 别 ” 是 解说 、 发挥 古代 祖师 禅 法 的 重
Ligne n°34 : 要 文体 。 稍 晚于 善 昭 的 另 一 文字 禅 的 重要 代表 人物 是 云 门 宗 的 雪 窦 重显 ( 981 ~ 1053 ) 。 雪 窦 重 显 仿照 善 昭 的 作法 , 也 作 了 《 颂 古 百 则 》 。 自此 后 , 凡 有 文 ...
Ligne n°33 : ...问话 没有 答语 , 或 所 答 不 合 旨趣 , 而 代 为 作答 。 “ 别 语 ” 指 公案 中 已 有 答语 , 作者 又 另 作别 有 含义 的 答语 。 比 起 偈颂 来 , “ 代 别 ” 是 解说 、 发挥 古代 祖师 禅 法 的 重- Ligne n°34 : 要 文体 。 稍 晚于 善 昭 的 另 一 文字 禅 的 重要 代表 人物 是 云 门 宗 的 雪 窦 重显 ( 981 ~ 1053 ) 。 雪 窦 重 显 仿照 善 昭 的 作法 , 也 作 了 《 颂 古 百 则 》 。 自此 后 , 凡 有 文
Ligne n°35 : 化 的 禅僧 纷纷 研习 颂 古 , 从 古 则 和 颂 文 中 体悟 、 发明 禅意 。 雪 窦 重 显 去世 后 不久 , 临济宗 杨 岐派 禅师 圆 悟 克勤 ( 1089 ~ 1163 ) 又 编著 了 《 碧 岩 集 》 一 书 。 ...
Ligne n°34 : ...要 文体 。 稍 晚于 善 昭 的 另 一 文字 禅 的 重要 代表 人物 是 云 门 宗 的 雪 窦 重显 ( 981 ~ 1053 ) 。 雪 窦 重 显 仿照 善 昭 的 作法 , 也 作 了 《 颂 古 百 则 》 。 自此 后 , 凡 有 文- Ligne n°35 : 化 的 禅僧 纷纷 研习 颂 古 , 从 古 则 和 颂 文 中 体悟 、 发明 禅意 。 雪 窦 重 显 去世 后 不久 , 临济宗 杨 岐派 禅师 圆 悟 克勤 ( 1089 ~ 1163 ) 又 编著 了 《 碧 岩 集 》 一 书 。
- Ligne n°35 : 化 的 禅僧 纷纷 研习 颂 古 , 从 古 则 和 颂 文 中 体悟 、 发明 禅意 。 雪 窦 重 显 去世 后 不久 , 临济宗 杨 岐派 禅师 圆 悟 克勤 ( 1089 ~ 1163 ) 又 编著 了 《 碧 岩 集 》 一 书 。
- Ligne n°35 : 化 的 禅僧 纷纷 研习 颂 古 , 从 古 则 和 颂 文 中 体悟 、 发明 禅意 。 雪 窦 重 显 去世 后 不久 , 临济宗 杨 岐派 禅师 圆 悟 克勤 ( 1089 ~ 1163 ) 又 编著 了 《 碧 岩 集 》 一 书 。
Ligne n°36 : 该书 是 采用 雪 窦 重 显 的 《 颂 古 百 则 》 加以 补充 而 成 。 全书 内容 分为 五 项 , 依次 是 “ 垂 示 ” ( 总纲 ) 、 公案 “ 本 则 ” 、 重 显 “ 颂 文 ” 、 “ 著 语 ” ( 夹注 ) 和 “ 评 唱 ” ...
Ligne n°36 : ...该书 是 采用 雪 窦 重 显 的 《 颂 古 百 则 》 加以 补充 而 成 。 全书 内容 分为 五 项 , 依次 是 “ 垂 示 ” ( 总纲 ) 、 公案 “ 本 则 ” 、 重 显 “ 颂 文 ” 、 “ 著 语 ” ( 夹注 ) 和 “ 评 唱 ”- Ligne n°37 : 。 “ 评 唱 ” 阐说 、 评议 古人 机 语 的 禅学 思想 , 是 全书 的 主体 部分 。 此书 的 问世 , 把 颂 古 之 风 推向 了 高潮 , 使 禅 风 进 一 步 发生 重大 变化 。 后来 , 曹洞宗 人 投子 义 青 、
- Ligne n°37 : 。 “ 评 唱 ” 阐说 、 评议 古人 机 语 的 禅学 思想 , 是 全书 的 主体 部分 。 此书 的 问世 , 把 颂 古 之 风 推向 了 高潮 , 使 禅 风 进 一 步 发生 重大 变化 。 后来 , 曹洞宗 人 投子 义 青 、
Ligne n°38 : 丹霞 子淳 以及 宏 智 正 觉 等 人 也 都 有 “ 颂 古 ” 之 作 , 文字 优美 , 思想 清新 , 影响 颇大 。 ...
Ligne n°38 : ...丹霞 子淳 以及 宏 智 正 觉 等 人 也 都 有 “ 颂 古 ” 之 作 , 文字 优美 , 思想 清新 , 影响 颇大 。- Ligne n°39 : 这里 , 略 举 “ 俱胝 一 指 ” 一 则 公案 为 例 , 以 见 文字 禅 之 一斑 。 俱胝 是 唐代 的 禅师 , 奉 持 一 指头 禅 的 禅 法 , 他 常 以 竖起 一个 手指 的 动作 , 来 启 导 弟子 开 悟 , 故而
- Ligne n°39 : 这里 , 略 举 “ 俱胝 一 指 ” 一 则 公案 为 例 , 以 见 文字 禅 之 一斑 。 俱胝 是 唐代 的 禅师 , 奉 持 一 指头 禅 的 禅 法 , 他 常 以 竖起 一个 手指 的 动作 , 来 启 导 弟子 开 悟 , 故而
- Ligne n°39 : 这里 , 略 举 “ 俱胝 一 指 ” 一 则 公案 为 例 , 以 见 文字 禅 之 一斑 。 俱胝 是 唐代 的 禅师 , 奉 持 一 指头 禅 的 禅 法 , 他 常 以 竖起 一个 手指 的 动作 , 来 启 导 弟子 开 悟 , 故而
- Ligne n°39 : 这里 , 略 举 “ 俱胝 一 指 ” 一 则 公案 为 例 , 以 见 文字 禅 之 一斑 。 俱胝 是 唐代 的 禅师 , 奉 持 一 指头 禅 的 禅 法 , 他 常 以 竖起 一个 手指 的 动作 , 来 启 导 弟子 开 悟 , 故而
Ligne n°40 : 禅门 有 “ 俱胝 竖 指 ” 或 “ 俱胝 一 指 ” 的 公案 。 汾阳 善 昭 的 颂 文 是 : “ 天龙 一 指 悟 俱胝 , 当 下 无私 物 匪 齐 ; 万 互 千 差 宁 别 说 , 直 教 今 古 勿 针锥 。 ” [ 1 ] 雪 窦 重 显的 ...
Ligne n°39 : ...这里 , 略 举 “ 俱胝 一 指 ” 一 则 公案 为 例 , 以 见 文字 禅 之 一斑 。 俱胝 是 唐代 的 禅师 , 奉 持 一 指头 禅 的 禅 法 , 他 常 以 竖起 一个 手指 的 动作 , 来 启 导 弟子 开 悟 , 故而- Ligne n°40 : 禅门 有 “ 俱胝 竖 指 ” 或 “ 俱胝 一 指 ” 的 公案 。 汾阳 善 昭 的 颂 文 是 : “ 天龙 一 指 悟 俱胝 , 当 下 无私 物 匪 齐 ; 万 互 千 差 宁 别 说 , 直 教 今 古 勿 针锥 。 ” [ 1 ] 雪 窦 重 显的
Ligne n°41 : 颂 文 是 : “ 对 扬 深爱 老 俱胝 , 宇宙 空 来 更 有 谁 ? 曾 向 沧溟 下 浮木 , 夜 涛 相 共 接 盲龟 。 ” [ 2 ] 前 一 颂 文 的 意思 是 , 俱胝 从 天龙 禅师 学 得 一 指头 禅 法 , 从 竖 一 指 的 动 ...
Ligne n°40 : ...禅门 有 “ 俱胝 竖 指 ” 或 “ 俱胝 一 指 ” 的 公案 。 汾阳 善 昭 的 颂 文 是 : “ 天龙 一 指 悟 俱胝 , 当 下 无私 物 匪 齐 ; 万 互 千 差 宁 别 说 , 直 教 今 古 勿 针锥 。 ” [ 1 ] 雪 窦 重 显的- Ligne n°41 : 颂 文 是 : “ 对 扬 深爱 老 俱胝 , 宇宙 空 来 更 有 谁 ? 曾 向 沧溟 下 浮木 , 夜 涛 相 共 接 盲龟 。 ” [ 2 ] 前 一 颂 文 的 意思 是 , 俱胝 从 天龙 禅师 学 得 一 指头 禅 法 , 从 竖 一 指 的 动
- Ligne n°41 : 颂 文 是 : “ 对 扬 深爱 老 俱胝 , 宇宙 空 来 更 有 谁 ? 曾 向 沧溟 下 浮木 , 夜 涛 相 共 接 盲龟 。 ” [ 2 ] 前 一 颂 文 的 意思 是 , 俱胝 从 天龙 禅师 学 得 一 指头 禅 法 , 从 竖 一 指 的 动
Ligne n°42 : 作 , 悟 得 万物 的 真相 。 众生 当 下 一念 无私 无 我 , 万物 就 没有 不齐 一 的 , 无私 则 齐 物 。 体悟 无私 齐 物 的 禅意 , 也 就 不 分别 事物 的 差异 , 不 作 针锥 之别 了 。 后 一 颂 文的 ...
Ligne n°41 : ...颂 文 是 : “ 对 扬 深爱 老 俱胝 , 宇宙 空 来 更 有 谁 ? 曾 向 沧溟 下 浮木 , 夜 涛 相 共 接 盲龟 。 ” [ 2 ] 前 一 颂 文 的 意思 是 , 俱胝 从 天龙 禅师 学 得 一 指头 禅 法 , 从 竖 一 指 的 动- Ligne n°42 : 作 , 悟 得 万物 的 真相 。 众生 当 下 一念 无私 无 我 , 万物 就 没有 不齐 一 的 , 无私 则 齐 物 。 体悟 无私 齐 物 的 禅意 , 也 就 不 分别 事物 的 差异 , 不 作 针锥 之别 了 。 后 一 颂 文的
Ligne n°43 : “ 盲龟 浮木 ” 是 《 杂 阿 含经 》 中 的 一个 譬喻 [ 3 ] 。 意谓 人生 于 此世 , 值 佛 闻 法 , 如 盲眼 的 海龟 幸 遇 海 中 的 浮木 一样 , 机缘 殊 胜 , 弥足珍贵 。 颂 文 的 大意 是 说 , 在 ...
Ligne n°43 : ...“ 盲龟 浮木 ” 是 《 杂 阿 含经 》 中 的 一个 譬喻 [ 3 ] 。 意谓 人生 于 此世 , 值 佛 闻 法 , 如 盲眼 的 海龟 幸 遇 海 中 的 浮木 一样 , 机缘 殊 胜 , 弥足珍贵 。 颂 文 的 大意 是 说 , 在- Ligne n°44 : 对 学人 进行 应 对 举 扬 禅宗 宗旨 方面 , 俱胝 禅师 深 为 可敬 可爱 , 他 用 一 指头 禅 法 开导 众生 , 犹如 在 夜幕 笼罩 下 的 波涛汹涌 的 大海 中 , 投 下 浮木 救 度 盲龟 一样 , 那么 及
- Ligne n°44 : 对 学人 进行 应 对 举 扬 禅宗 宗旨 方面 , 俱胝 禅师 深 为 可敬 可爱 , 他 用 一 指头 禅 法 开导 众生 , 犹如 在 夜幕 笼罩 下 的 波涛汹涌 的 大海 中 , 投 下 浮木 救 度 盲龟 一样 , 那么 及
- Ligne n°44 : 对 学人 进行 应 对 举 扬 禅宗 宗旨 方面 , 俱胝 禅师 深 为 可敬 可爱 , 他 用 一 指头 禅 法 开导 众生 , 犹如 在 夜幕 笼罩 下 的 波涛汹涌 的 大海 中 , 投 下 浮木 救 度 盲龟 一样 , 那么 及
Ligne n°45 : 时 、 那么 重要 。 这 是 赞誉 俱胝 的 一 指头 禅 法 , 是 救 度 苦难 众生 的 重要 法门 。 从 这个 例子 来看 , 颂 文 不仅 有助于 对 公案 的 理解 , 也 富有 新意 。 ...
Ligne n°44 : ...对 学人 进行 应 对 举 扬 禅宗 宗旨 方面 , 俱胝 禅师 深 为 可敬 可爱 , 他 用 一 指头 禅 法 开导 众生 , 犹如 在 夜幕 笼罩 下 的 波涛汹涌 的 大海 中 , 投 下 浮木 救 度 盲龟 一样 , 那么 及- Ligne n°45 : 时 、 那么 重要 。 这 是 赞誉 俱胝 的 一 指头 禅 法 , 是 救 度 苦难 众生 的 重要 法门 。 从 这个 例子 来看 , 颂 文 不仅 有助于 对 公案 的 理解 , 也 富有 新意 。
Ligne n°46 : 在 中国 禅 宗史 和 文化史 上 , 文字 禅 一方面 重 语言 文字 的 作用 , 增添 了 阐发 禅意 的 新 形式 , 加强 了 禅宗 与 文人学士 的 交往 与 思想 交流 , 从而 推动 了 禅 的 发展 , 扩 ...
Ligne n°45 : ...时 、 那么 重要 。 这 是 赞誉 俱胝 的 一 指头 禅 法 , 是 救 度 苦难 众生 的 重要 法门 。 从 这个 例子 来看 , 颂 文 不仅 有助于 对 公案 的 理解 , 也 富有 新意 。- Ligne n°46 : 在 中国 禅 宗史 和 文化史 上 , 文字 禅 一方面 重 语言 文字 的 作用 , 增添 了 阐发 禅意 的 新 形式 , 加强 了 禅宗 与 文人学士 的 交往 与 思想 交流 , 从而 推动 了 禅 的 发展 , 扩
- Ligne n°46 : 在 中国 禅 宗史 和 文化史 上 , 文字 禅 一方面 重 语言 文字 的 作用 , 增添 了 阐发 禅意 的 新 形式 , 加强 了 禅宗 与 文人学士 的 交往 与 思想 交流 , 从而 推动 了 禅 的 发展 , 扩
- Ligne n°46 : 在 中国 禅 宗史 和 文化史 上 , 文字 禅 一方面 重 语言 文字 的 作用 , 增添 了 阐发 禅意 的 新 形式 , 加强 了 禅宗 与 文人学士 的 交往 与 思想 交流 , 从而 推动 了 禅 的 发展 , 扩
- Ligne n°46 : 在 中国 禅 宗史 和 文化史 上 , 文字 禅 一方面 重 语言 文字 的 作用 , 增添 了 阐发 禅意 的 新 形式 , 加强 了 禅宗 与 文人学士 的 交往 与 思想 交流 , 从而 推动 了 禅 的 发展 , 扩
- Ligne n°46 : 在 中国 禅 宗史 和 文化史 上 , 文字 禅 一方面 重 语言 文字 的 作用 , 增添 了 阐发 禅意 的 新 形式 , 加强 了 禅宗 与 文人学士 的 交往 与 思想 交流 , 从而 推动 了 禅 的 发展 , 扩
Ligne n°47 : 大 了 禅 的 影响 ; 另一方面 又 使 禅宗 走 上 了 一 味 追逐 华 词 丽 句 的 道路 , 减弱 了 对 禅意 的 领悟 , 缩小 了 禅 在 下层 平民 间 的 影响 。 圆 悟 克 勤 的 门下 大 慧 宗 杲 认为 文字 禅 有 ...
Ligne n°46 : ...在 中国 禅 宗史 和 文化史 上 , 文字 禅 一方面 重 语言 文字 的 作用 , 增添 了 阐发 禅意 的 新 形式 , 加强 了 禅宗 与 文人学士 的 交往 与 思想 交流 , 从而 推动 了 禅 的 发展 , 扩- Ligne n°47 : 大 了 禅 的 影响 ; 另一方面 又 使 禅宗 走 上 了 一 味 追逐 华 词 丽 句 的 道路 , 减弱 了 对 禅意 的 领悟 , 缩小 了 禅 在 下层 平民 间 的 影响 。 圆 悟 克 勤 的 门下 大 慧 宗 杲 认为 文字 禅 有
- Ligne n°47 : 大 了 禅 的 影响 ; 另一方面 又 使 禅宗 走 上 了 一 味 追逐 华 词 丽 句 的 道路 , 减弱 了 对 禅意 的 领悟 , 缩小 了 禅 在 下层 平民 间 的 影响 。 圆 悟 克 勤 的 门下 大 慧 宗 杲 认为 文字 禅 有
- Ligne n°47 : 大 了 禅 的 影响 ; 另一方面 又 使 禅宗 走 上 了 一 味 追逐 华 词 丽 句 的 道路 , 减弱 了 对 禅意 的 领悟 , 缩小 了 禅 在 下层 平民 间 的 影响 。 圆 悟 克 勤 的 门下 大 慧 宗 杲 认为 文字 禅 有
- Ligne n°47 : 大 了 禅 的 影响 ; 另一方面 又 使 禅宗 走 上 了 一 味 追逐 华 词 丽 句 的 道路 , 减弱 了 对 禅意 的 领悟 , 缩小 了 禅 在 下层 平民 间 的 影响 。 圆 悟 克 勤 的 门下 大 慧 宗 杲 认为 文字 禅 有
- Ligne n°47 : 大 了 禅 的 影响 ; 另一方面 又 使 禅宗 走 上 了 一 味 追逐 华 词 丽 句 的 道路 , 减弱 了 对 禅意 的 领悟 , 缩小 了 禅 在 下层 平民 间 的 影响 。 圆 悟 克 勤 的 门下 大 慧 宗 杲 认为 文字 禅 有
Ligne n°48 : 负面 影响 , 就 将 所 藏 的 《 碧 岩 录 》 刻板 销毁 , 并 另 创 看 话 禅 , 文字 禅 又 面临 着 内部 的 挑战 与 弘 传 的 危机 。 ...
Ligne n°47 : ...大 了 禅 的 影响 ; 另一方面 又 使 禅宗 走 上 了 一 味 追逐 华 词 丽 句 的 道路 , 减弱 了 对 禅意 的 领悟 , 缩小 了 禅 在 下层 平民 间 的 影响 。 圆 悟 克 勤 的 门下 大 慧 宗 杲 认为 文字 禅 有- Ligne n°48 : 负面 影响 , 就 将 所 藏 的 《 碧 岩 录 》 刻板 销毁 , 并 另 创 看 话 禅 , 文字 禅 又 面临 着 内部 的 挑战 与 弘 传 的 危机 。
- Ligne n°48 : 负面 影响 , 就 将 所 藏 的 《 碧 岩 录 》 刻板 销毁 , 并 另 创 看 话 禅 , 文字 禅 又 面临 着 内部 的 挑战 与 弘 传 的 危机 。
Ligne n°49 : 二 、 参 究 话头 的 看话 ...
Ligne n°49 : ...二 、 参 究 话头 的 看话- Ligne n°50 : 文字 禅 历来 把 公案 视为 正面 文章 加以 理解 、 发挥 , 而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 1089 ~ 1163 ) 则 认为 , 公案 并 不 能 反映 祖师 禅 法 的 真 面貌 , 从 公案 上 不 能 真
- Ligne n°50 : 文字 禅 历来 把 公案 视为 正面 文章 加以 理解 、 发挥 , 而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 1089 ~ 1163 ) 则 认为 , 公案 并 不 能 反映 祖师 禅 法 的 真 面貌 , 从 公案 上 不 能 真
Ligne n°51 : 正 体会 出 真 消息 。 于是 他 转而 主张 采用 另 一 种 方法 来 运用 公案 , 即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
Ligne n°50 : ...文字 禅 历来 把 公案 视为 正面 文章 加以 理解 、 发挥 , 而 临济宗 人大 慧 宗 杲 ( 1089 ~ 1163 ) 则 认为 , 公案 并 不 能 反映 祖师 禅 法 的 真 面貌 , 从 公案 上 不 能 真- Ligne n°51 : 正 体会 出 真 消息 。 于是 他 转而 主张 采用 另 一 种 方法 来 运用 公案 , 即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Ligne n°52 : 宗 杲 创立 的 禅 法 ,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 也 称 “ 看 话头 ” 。 “ 看 ” , 本指 无声 的 注视 , 此 指 参看 , 参见 , 参究 。 “ 话 ” , 话头 的 略称 。 就 话头 来 说 , 话 指 公案 , ...
Ligne n°51 : ...正 体会 出 真 消息 。 于是 他 转而 主张 采用 另 一 种 方法 来 运用 公案 , 即 从 公案 中 提 出 某些 语句 作为 题目 来 参究 , 以 扫荡 一切 思量 、 知 解 , 力求 获得 真正 的 禅悟 。- Ligne n°52 : 宗 杲 创立 的 禅 法 ,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 也 称 “ 看 话头 ” 。 “ 看 ” , 本指 无声 的 注视 , 此 指 参看 , 参见 , 参究 。 “ 话 ” , 话头 的 略称 。 就 话头 来 说 , 话 指 公案 ,
- Ligne n°52 : 宗 杲 创立 的 禅 法 ,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 也 称 “ 看 话头 ” 。 “ 看 ” , 本指 无声 的 注视 , 此 指 参看 , 参见 , 参究 。 “ 话 ” , 话头 的 略称 。 就 话头 来 说 , 话 指 公案 ,
Ligne n°53 : 头 是 要 领 的 意思 。 话头 也 即 题目 。 通常 话头 是 选自 公案 古 则 中 的 某些 语句 作为 焦点 来 勉力 参究 。 所谓 看 话 禅 就 是 从 公案 古 则 中 拿 出 一 则 无意 味 语 , 让 人 不要 就 意识 ...
Ligne n°52 : ...宗 杲 创立 的 禅 法 , 被 称为 “ 看 话 禅 ” , 也 称 “ 看 话头 ” 。 “ 看 ” , 本指 无声 的 注视 , 此 指 参看 , 参见 , 参究 。 “ 话 ” , 话头 的 略称 。 就 话头 来 说 , 话 指 公案 ,- Ligne n°53 : 头 是 要 领 的 意思 。 话头 也 即 题目 。 通常 话头 是 选自 公案 古 则 中 的 某些 语句 作为 焦点 来 勉力 参究 。 所谓 看 话 禅 就 是 从 公案 古 则 中 拿 出 一 则 无意 味 语 , 让 人 不要 就 意识
Ligne n°54 : 思维 方面 去 穿凿 , 而是 就 此 话头 大 发 疑 情 , 专心 参 究 。 ...
Ligne n°54 : ...思维 方面 去 穿凿 , 而是 就 此 话头 大 发 疑 情 , 专心 参 究 。- Ligne n°55 : 看 话 禅 特别 强调 活 句 ( 活 语 ) 和 死 句 ( 死 语 ) 的 区别 。 强调 要 参 活 句 , 不 参 死 句 。 洞 山 守 初 禅师 说 : “ 语 中 有 语 , 名 为 死 句 ; 语 中 无语 , 名 为 活 句 。 ” [ 4 ]
- Ligne n°55 : 看 话 禅 特别 强调 活 句 ( 活 语 ) 和 死 句 ( 死 语 ) 的 区别 。 强调 要 参 活 句 , 不 参 死 句 。 洞 山 守 初 禅师 说 : “ 语 中 有 语 , 名 为 死 句 ; 语 中 无语 , 名 为 活 句 。 ” [ 4 ]
Ligne n°56 : 德 山 缘 密 禅师 也 说 : “ 但 参 活 句 , 莫 参 死 句 。 活 句 下 荐得 , 永 劫 无 滞 。 ‘ 一 尘 一 佛国 , 一叶一释迦 ’ , 是 死 句 ; ‘ 扬眉 瞬目 , 举 指 竖 指 ’ , 是 死 句 ; ‘ 山河 大地 , ...
Ligne n°55 : ...看 话 禅 特别 强调 活 句 ( 活 语 ) 和 死 句 ( 死 语 ) 的 区别 。 强调 要 参 活 句 , 不 参 死 句 。 洞 山 守 初 禅师 说 : “ 语 中 有 语 , 名 为 死 句 ; 语 中 无语 , 名 为 活 句 。 ” [ 4 ]- Ligne n°56 : 德 山 缘 密 禅师 也 说 : “ 但 参 活 句 , 莫 参 死 句 。 活 句 下 荐得 , 永 劫 无 滞 。 ‘ 一 尘 一 佛国 , 一叶一释迦 ’ , 是 死 句 ; ‘ 扬眉 瞬目 , 举 指 竖 指 ’ , 是 死 句 ; ‘ 山河 大地 ,
Ligne n°57 : 更 无誵 ’ , 是 死 句 。 ” [ 5 ] 禅宗 把 语言 、 动作 、 境界 等 都 称为 “ 句 ” 。 这 段 话 的 意思 是 说 , 有解 可 参 的 , 即 通常 有 意 路 可 通 的 语言 、 动作 、 境界 是 死 句 ; 反之 , ...
Ligne n°56 : ...德 山 缘 密 禅师 也 说 : “ 但 参 活 句 , 莫 参 死 句 。 活 句 下 荐得 , 永 劫 无 滞 。 ‘ 一 尘 一 佛国 , 一叶一释迦 ’ , 是 死 句 ; ‘ 扬眉 瞬目 , 举 指 竖 指 ’ , 是 死 句 ; ‘ 山河 大地 ,- Ligne n°57 : 更 无誵 ’ , 是 死 句 。 ” [ 5 ] 禅宗 把 语言 、 动作 、 境界 等 都 称为 “ 句 ” 。 这 段 话 的 意思 是 说 , 有解 可 参 的 , 即 通常 有 意 路 可 通 的 语言 、 动作 、 境界 是 死 句 ; 反之 ,
Ligne n°58 : 无解 可 参 的 , 即 超越 语言 、 义理 分别 的 奇诡 语言 、 动作 、 境界 , 是 活 句 。 这 其中 是 强调 : 对于 文字 语言 一定 要 活 学 活用 , 要 透过 语言 参 究 出 真 精神 , 而 不 能 拘执 , ...
Ligne n°59 : ...滞 于 其中 。- Ligne n°60 : 看 话 禅 还 宣扬 必须 经过 “ 断 ” 和 “ 疑 ” 才 能 达到 “ 悟 ” 境 。 所谓 “ 断 ” , 就 是 必须 将 心中 的 一切 知识 、 观念 , 通通 放下 , 甚至 连 世俗 精神 活动 的 主体 “ 心 ” 也
Ligne n°61 : 一 并 休 歇 , 然后 以 虚 豁 空寂 的 胸怀 去 参 究 话头 。 在 宗 杲 看来 , 人们 的 思维 卜 度 、 知 解成 见 , 是 以 主体 与 客体 的 分离 为 前 提 的 , 这 不仅 不 能 达到 真理性 的 认识 , 而且 ...
Ligne n°61 : ...一 并 休 歇 , 然后 以 虚 豁 空寂 的 胸怀 去 参 究 话头 。 在 宗 杲 看来 , 人们 的 思维 卜 度 、 知 解成 见 , 是 以 主体 与 客体 的 分离 为 前 提 的 , 这 不仅 不 能 达到 真理性 的 认识 , 而且- Ligne n°62 : 是 参究 真理 的 障碍 。 所谓 “ 疑 ” 就 是 疑问 , 疑 情 。 看 话 禅 禅师 认为 , 信 和 疑 是 互补 的 , 信 有 十 分 , 疑 有 十 分 , 疑 有 十 分 , 悟 有 十 分 , 也 就 是 大 疑 大悟 , 小 疑小悟 ,
- Ligne n°62 : 是 参究 真理 的 障碍 。 所谓 “ 疑 ” 就 是 疑问 , 疑 情 。 看 话 禅 禅师 认为 , 信 和 疑 是 互补 的 , 信 有 十 分 , 疑 有 十 分 , 疑 有 十 分 , 悟 有 十 分 , 也 就 是 大 疑 大悟 , 小 疑小悟 ,
Ligne n°63 : 不疑 不悟 。 参 话头 的 功夫 , 贵 在 起疑 情 。 禅师 们 所谓 的 疑 情 是 在 禅 修 过程 中 出现 的 疑问 , 是 激发 禅 修 者 意志 的 契机 。 疑 情 首先 是 对 无常 的 外界 事物 生 起 疑问 , 然后 ...
Ligne n°62 : ...是 参究 真理 的 障碍 。 所谓 “ 疑 ” 就 是 疑问 , 疑 情 。 看 话 禅 禅师 认为 , 信 和 疑 是 互补 的 , 信 有 十 分 , 疑 有 十 分 , 疑 有 十 分 , 悟 有 十 分 , 也 就 是 大 疑 大悟 , 小 疑小悟 ,- Ligne n°63 : 不疑 不悟 。 参 话头 的 功夫 , 贵 在 起疑 情 。 禅师 们 所谓 的 疑 情 是 在 禅 修 过程 中 出现 的 疑问 , 是 激发 禅 修 者 意志 的 契机 。 疑 情 首先 是 对 无常 的 外界 事物 生 起 疑问 , 然后
- Ligne n°63 : 不疑 不悟 。 参 话头 的 功夫 , 贵 在 起疑 情 。 禅师 们 所谓 的 疑 情 是 在 禅 修 过程 中 出现 的 疑问 , 是 激发 禅 修 者 意志 的 契机 。 疑 情 首先 是 对 无常 的 外界 事物 生 起 疑问 , 然后
- Ligne n°63 : 不疑 不悟 。 参 话头 的 功夫 , 贵 在 起疑 情 。 禅师 们 所谓 的 疑 情 是 在 禅 修 过程 中 出现 的 疑问 , 是 激发 禅 修 者 意志 的 契机 。 疑 情 首先 是 对 无常 的 外界 事物 生 起 疑问 , 然后
Ligne n°64 : 再 把 疑问 投射 到 自己 的 生命 上来 , 对 自我 的 生命 样 态 生 起 疑团 , 如 : 生命 从 何 而 来 ? 死 至 何处 ? 这个 能 追问 的 是 个 什么人 ? 念佛 是 谁 ? 如此 疑 情 顿 发 , 疑 来 疑 去 , ...
Ligne n°65 : ...疑 到 山穷水尽 , 无处 可疑 了 , 就 会 豁然 疑团 迸散 , 心花 朗 发 , 大悟 现 前 , 发现 了 自己 的 本来面目 。- Ligne n°66 : 宗 杲 特别 热衷于 赵州 从谂 “ 狗 子 无 佛性 ” 这 一 话头 。 《 大慧普 觉 禅师 语录 》 卷 十九 云 : “ 赵州 狗 子 无 佛性 话 , 喜怒 静 闹 处 , 亦须 提 撕 , 第一 不得 用意 等 悟 。 若
Ligne n°67 : 用意 等 悟 , 则 自 谓 我 即 今 迷 。 执迷 待 悟 , 纵 经 尘 劫 , 亦 不 能 得悟 。 但 举 话头 时 , 略 抖擞 精神 , 看 是 个 什么 道理 。 ” [ 6 ] 同 书卷 二一 又 云 : “ 常 以 生 不知 来处 , 死 ...
Ligne n°72 : ...为 话头 , 在 行 住 坐卧 日常 行事 中 , 时时 提 撕 , 以 破除 对 有 无 的 执著 。 也就是说 , 说 狗 子 有 佛性 , 或 狗 子 无 佛性 , 都 是 落 在 相对 相 上 , 都 不 符合 超越 相 对 存在 的 佛性- Ligne n°73 : , 不 符合 绝对 的 真理 , 都 是 偏执 。 若 能 不 落 相对 有 无 的 格局 , 也 就 符合 禅 的 智慧 , 就 会 提升 精神 境界 , 自由自在 。
Ligne n°74 : 看 话 禅 反对 从 文字 言 句 中 求 理解 , 认为 参究 话头 就 会 自发地 产生 聪明 智慧 , 这 是 对 文字 禅 的 矫枉过正 , 也 是 一 种 带有 神秘主义 的 、 非理性 主义 的 倾向 。 看话 ...
Ligne n°73 : ..., 不 符合 绝对 的 真理 , 都 是 偏执 。 若 能 不 落 相对 有 无 的 格局 , 也 就 符合 禅 的 智慧 , 就 会 提升 精神 境界 , 自由自在 。- Ligne n°74 : 看 话 禅 反对 从 文字 言 句 中 求 理解 , 认为 参究 话头 就 会 自发地 产生 聪明 智慧 , 这 是 对 文字 禅 的 矫枉过正 , 也 是 一 种 带有 神秘主义 的 、 非理性 主义 的 倾向 。 看话
- Ligne n°74 : 看 话 禅 反对 从 文字 言 句 中 求 理解 , 认为 参究 话头 就 会 自发地 产生 聪明 智慧 , 这 是 对 文字 禅 的 矫枉过正 , 也 是 一 种 带有 神秘主义 的 、 非理性 主义 的 倾向 。 看话
Ligne n°75 : 形成 后 , 参究 赵州无 、 云 门顾 、 柏 树子 、 麻 三 斤 、 须弥山 、 平常心 是 道 等等 公案 , 成为 佛门 禅 风 , 历经 元 、 明 、 清 , 以至 今天 , 仍 流行 不 绝 。 ...
Ligne n°74 : ...看 话 禅 反对 从 文字 言 句 中 求 理解 , 认为 参究 话头 就 会 自发地 产生 聪明 智慧 , 这 是 对 文字 禅 的 矫枉过正 , 也 是 一 种 带有 神秘主义 的 、 非理性 主义 的 倾向 。 看话- Ligne n°75 : 形成 后 , 参究 赵州无 、 云 门顾 、 柏 树子 、 麻 三 斤 、 须弥山 、 平常心 是 道 等等 公案 , 成为 佛门 禅 风 , 历经 元 、 明 、 清 , 以至 今天 , 仍 流行 不 绝 。
Ligne n°76 : 三 、 守默 观照 的 默照 ...
Ligne n°76 : ...三 、 守默 观照 的 默照- Ligne n°77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 1091 ~ 1157 ) 认为 临济宗 宗 杲 的 看 话 禅 ,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与 看 话 禅 相 对立 , 他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默 ” 指 沉默
- Ligne n°77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 1091 ~ 1157 ) 认为 临济宗 宗 杲 的 看 话 禅 ,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与 看 话 禅 相 对立 , 他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默 ” 指 沉默
- Ligne n°77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 1091 ~ 1157 ) 认为 临济宗 宗 杲 的 看 话 禅 ,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与 看 话 禅 相 对立 , 他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默 ” 指 沉默
Ligne n°78 : 专心 坐禅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照 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宏 智 正 觉 本人 就 “ 昼夜 不眠 , ...
Ligne n°77 : ...曹洞宗 人 宏 智 正 觉 ( 1091 ~ 1157 ) 认为 临济宗 宗 杲 的 看 话 禅 , 滞 于 公案 功夫 , 不利 解脱 。 与 看 话 禅 相 对立 , 他 提倡 默照 禅 的 观行 方法 。 “默 ” 指 沉默- Ligne n°78 : 专心 坐禅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照 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宏 智 正 觉 本人 就 “ 昼夜 不眠 ,
- Ligne n°78 : 专心 坐禅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照 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宏 智 正 觉 本人 就 “ 昼夜 不眠 ,
- Ligne n°78 : 专心 坐禅 ; “ 照 ” 是 以 智慧 观照 原本 清净 的 灵知 心性 。 默照 禅 就 是 守默 与 般若 观照 相 结合 的 禅 法 , 是 基本上 以 打坐 为主 的 修习 方式 。 宏 智 正 觉 本人 就 “ 昼夜 不眠 ,
Ligne n°79 : 与众 危坐 ” [ 8 ] , 坚持 宴 坐 入道 的 修 持 方式 。 ...
Ligne n°79 : ...与众 危坐 ” [ 8 ] , 坚持 宴 坐 入道 的 修 持 方式 。- Ligne n°80 : 宏 智 正 觉 强调 , 默与 照 是 禅 修 不可 缺少 的 两 个 方面 , 两者 应当 结合 , 统一 起来 。 他 说 : “ 缄默 之 妙 , 本光 自 照 。 ” [ 9 ] 默是 照 的 体 ( 本 ) , 照是默 的 用 , 体
Ligne n°81 : 用 融合 为 一 。 他 在 《 默照 铭 》 中 也 说 : “ 默默 忘 言 , 昭昭 现 前 。 …… 妙 存默 处 , 功 忘 照 中 。 …… 默唯 至 言 , 照 为 普应 。 ” [ 10 ] 他 还 说 : “ 照 中 失默 , 便 见 侵凌 ...
Ligne n°84 : ...至 解脱 。- Ligne n°85 : 宏 智 正 觉 还 把 默照 修 持 与 体用 学说 结合 起来 , 提 出 了 以 “ 四 借 ” [ 12 ] 法 来 启 导 学人 的 禅 修 要路 。 “ 四 借 ” 法 是 : ( 一 ) “ 借 功 明 位 ” , “ 功 ” 指用 , “ 位
Ligne n°86 : ” 指体 , 这 是 透过 现象 界 万物 的 作用 以 明确 其 本体 。 ( 二 ) “ 借位 明 功 ” , 以 万物 的 本体 明确 其 作用 。 ( 三 ) “ 借借不借 借 ” , 万物 的 本体 与 作用 共 忘 , 空寂 无物 ...
Ligne n°86 : ...” 指体 , 这 是 透过 现象 界 万物 的 作用 以 明确 其 本体 。 ( 二 ) “ 借位 明 功 ” , 以 万物 的 本体 明确 其 作用 。 ( 三 ) “ 借借不借 借 ” , 万物 的 本体 与 作用 共 忘 , 空寂 无物- Ligne n°87 : 。 ( 四 ) “ 全 超 不借 借 ” , 超越 第三 的 空位 , 进入 一念 不 存 的 自由 境界 。 这 也 是 默照 禅 修 持 的 过程 。
Ligne n°88 : 在 唯心论 和 般若 学 的 思想 基础 上 , 宏 智 正 觉 以 “ 心 空 ” 为 默照 禅 追求 的 目标 。 他 说 : “ 一切 诸 法 , 皆 是 心地 上 妄想 缘 影 。 ” [ 13 ] 认为 一切 现象 、 形相 , 都 ...
Ligne n°87 : ...。 ( 四 ) “ 全 超 不借 借 ” , 超越 第三 的 空位 , 进入 一念 不 存 的 自由 境界 。 这 也 是 默照 禅 修 持 的 过程 。- Ligne n°88 : 在 唯心论 和 般若 学 的 思想 基础 上 , 宏 智 正 觉 以 “ 心 空 ” 为 默照 禅 追求 的 目标 。 他 说 : “ 一切 诸 法 , 皆 是 心地 上 妄想 缘 影 。 ” [ 13 ] 认为 一切 现象 、 形相 , 都
Ligne n°89 : 是 心 的 产物 。 心 是 万 法 的 本体 , 也 是 解脱 的 枢纽 。 他 说 : “ 你 但 只 管 放 , 教 心地 下 一切 皆空 , 一切 皆 尽 , 个 是 本来 时节 。 ” [ 14 ] “ 心 空 ” 就 是 “ 心地 下 一切 皆 ...
Ligne n°90 : ...空 , 一切 皆 尽 ” , 就 是 “ 本来 时节 ” , 就 是 众生 和 宇宙 的 本来面目 。 为了 达到 “ 心 空 ” 境界 , 宏 智 正 觉 特别 注重 这样 几 点 : ( 一 ) 参究 “ 空 劫 前事 ” 。 《 正 觉 宏智- Ligne n°91 : 禅师 塔 铭 》 云 : “ 盖 师 初 以 宴 坐 入道 , 淳以空 劫 自己 示 之 , 廓然 大悟 。 其后 诲人 , 专 明 空 劫 前事 。 ” [ 15 ] “淳 ” , 子淳 , 宏 智 正 觉 禅 师 的 师父 。 所谓 “ 空 劫前
- Ligne n°91 : 禅师 塔 铭 》 云 : “ 盖 师 初 以 宴 坐 入道 , 淳以空 劫 自己 示 之 , 廓然 大悟 。 其后 诲人 , 专 明 空 劫 前事 。 ” [ 15 ] “淳 ” , 子淳 , 宏 智 正 觉 禅 师 的 师父 。 所谓 “ 空 劫前
Ligne n°92 : 事 ” 也 就 是 静坐 观照 “ 如何 是 空 劫 以前 自己 ” [ 16 ] 。 佛教 认为 , 世界 经历 成 、 住 、 坏 、 空 四 个 阶段 不断 循环 的 过程 , 每 循环 一 次 , 称为 一 “ 大 劫 ” 。 “ 空 劫 ” ...
Ligne n°96 : ...用 , 也 就 机 用 自在 。 宏 智 正 觉 认为 , 遵循 默照 之 道 , 就 能 彻 见 人生 宇宙 一切 现象 存在 的 本源 , 也 就 能 显示 般若 智慧 的 微妙 作用 , 灭 除 烦恼 , 获得 解脱 。 ( 三 ) “ 不- Ligne n°97 : 对 缘 而 照 ” 。 宏 智 正 觉 在 《 坐禅箴 》 中 说 : “ 佛佛 要 机 , 祖祖 要 机 , 不 触 事 而 知 , 不 对 缘 而 照 。 不 触 事 而 知 , 其 知 自 微 ; 不 对 缘 而 照 , 其 照 自 妙 。 ” [ 19 ] 认为
Ligne n°98 : 诸 佛 和 祖师 的 禅 修 秘 要 是 “ 不 触 事 而 知 ” 和 “ 不 对 缘 而 照 ” , 如此 必 知 微 照 妙 。 对于 “ 不 对 缘 而 照 ” , 宏 智 正 觉 还 展开 说 : “ 真实 做 处 , 唯 静坐 默究 , 深 有所诣 。 ...
Ligne n°97 : ...对 缘 而 照 ” 。 宏 智 正 觉 在 《 坐禅箴 》 中 说 : “ 佛佛 要 机 , 祖祖 要 机 , 不 触 事 而 知 , 不 对 缘 而 照 。 不 触 事 而 知 , 其 知 自 微 ; 不 对 缘 而 照 , 其 照 自 妙 。 ” [ 19 ] 认为- Ligne n°98 : 诸 佛 和 祖师 的 禅 修 秘 要 是 “ 不 触 事 而 知 ” 和 “ 不 对 缘 而 照 ” , 如此 必 知 微 照 妙 。 对于 “ 不 对 缘 而 照 ” , 宏 智 正 觉 还 展开 说 : “ 真实 做 处 , 唯 静坐 默究 , 深 有所诣 。
Ligne n°99 : 外 不被 因缘 流转 , 其 心虚 则 容 , 其 照 妙 则 准 ; 内 无 攀缘 之 思 , 廓然 独 存 而 不 昏 , 灵 然 绝 待 而 自得 。 ” [ 20 ] “ 不 对 缘 ” 是 既 不 为 外缘 所 流转 , 也 不 为 内缘 所 左 右 ...
Ligne n°100 : ...; 既 不 受 外界 事物 所 影响 , 也 没有 内在 感觉 思维 活动 , 如此 就 能 心虚 照 妙 , 不 昏 自得 , 廓然 忘 像 , 皎然 莹明 , 进而 面对 一切事物 , 也 就 无 纤毫 芥蒂 的 障碍 , 获得 圆- Ligne n°101 : 通 自在 。 以 上 三 点 也 可 说 是 默照 禅 的 特征 。
Ligne n°102 : 十分 明显 , 宏 智 正 觉 的 默照 禅 是 渊源 于 菩提达摩 的 壁 观 安心 法门 , 以及 神秀 的 长 坐 不 卧 禅 法 , 是 对 菩提达摩 和 神秀 坐禅 法门 的 回归 。 但是 在 观照 的 对象 与 内容 ...
Ligne n°101 : ...通 自在 。 以 上 三 点 也 可 说 是 默照 禅 的 特征 。- Ligne n°102 : 十分 明显 , 宏 智 正 觉 的 默照 禅 是 渊源 于 菩提达摩 的 壁 观 安心 法门 , 以及 神秀 的 长 坐 不 卧 禅 法 , 是 对 菩提达摩 和 神秀 坐禅 法门 的 回归 。 但是 在 观照 的 对象 与 内容
- Ligne n°102 : 十分 明显 , 宏 智 正 觉 的 默照 禅 是 渊源 于 菩提达摩 的 壁 观 安心 法门 , 以及 神秀 的 长 坐 不 卧 禅 法 , 是 对 菩提达摩 和 神秀 坐禅 法门 的 回归 。 但是 在 观照 的 对象 与 内容
- Ligne n°102 : 十分 明显 , 宏 智 正 觉 的 默照 禅 是 渊源 于 菩提达摩 的 壁 观 安心 法门 , 以及 神秀 的 长 坐 不 卧 禅 法 , 是 对 菩提达摩 和 神秀 坐禅 法门 的 回归 。 但是 在 观照 的 对象 与 内容
Ligne n°103 : 方面 , 默照 禅 与 神秀 的 禅 法 又 有 很 大 的 差别 。 宏 智 正 觉 批评 神秀 禅 法 说 : “ 菩提 无 树 镜 非 台 , 虚 净 光明 不 受 埃 。 照 处 易 分 雪 里 粉 , 转 时 难辨 墨 中煤 。 ” [ 21 ] 这 ...
Ligne n°102 : ...十分 明显 , 宏 智 正 觉 的 默照 禅 是 渊源 于 菩提达摩 的 壁 观 安心 法门 , 以及 神秀 的 长 坐 不 卧 禅 法 , 是 对 菩提达摩 和 神秀 坐禅 法门 的 回归 。 但是 在 观照 的 对象 与 内容- Ligne n°103 : 方面 , 默照 禅 与 神秀 的 禅 法 又 有 很 大 的 差别 。 宏 智 正 觉 批评 神秀 禅 法 说 : “ 菩提 无 树 镜 非 台 , 虚 净 光明 不 受 埃 。 照 处 易 分 雪 里 粉 , 转 时 难辨 墨 中煤 。 ” [ 21 ] 这
- Ligne n°103 : 方面 , 默照 禅 与 神秀 的 禅 法 又 有 很 大 的 差别 。 宏 智 正 觉 批评 神秀 禅 法 说 : “ 菩提 无 树 镜 非 台 , 虚 净 光明 不 受 埃 。 照 处 易 分 雪 里 粉 , 转 时 难辨 墨 中煤 。 ” [ 21 ] 这
- Ligne n°103 : 方面 , 默照 禅 与 神秀 的 禅 法 又 有 很 大 的 差别 。 宏 智 正 觉 批评 神秀 禅 法 说 : “ 菩提 无 树 镜 非 台 , 虚 净 光明 不 受 埃 。 照 处 易 分 雪 里 粉 , 转 时 难辨 墨 中煤 。 ” [ 21 ] 这
Ligne n°104 : 是 说 , 神秀 的 “ 身 是 菩提树 , 心 如 明 镜台 ” 的 说法 , 犹如 区分 “ 墨 中煤 ” 一样 的 荒谬 。 宏 智 正 觉 认为 , 本心 虚 净 光明 , 不 受 尘埃 污染 , 而 神秀 主张 观心 看 净 , 拂拭 ...
Ligne n°106 : ...去 , 地水 火 风 , 五蕴 十八 界 , 扫 尽 无余 。 ” [ 22 ] 不仅 要 扫除 一切 的 观照 对象 , 而且 观照 者 自身 也 要 寂灭 。 不 是 基于 原罪 意识 的 宗教 救赎 , 而 是 基于 本心 虚 净 的- Ligne n°107 : 心灵 超越 。 从 这 方面 看 , 默照 禅 又 是 继承 石头 希 迁 以来 的 禅 法 宗旨 , 并 将 其 推向 身心 彻底 空寂 的 极致 。
- Ligne n°107 : 心灵 超越 。 从 这 方面 看 , 默照 禅 又 是 继承 石头 希 迁 以来 的 禅 法 宗旨 , 并 将 其 推向 身心 彻底 空寂 的 极致 。
Ligne n°108 : 看 话 禅 的 倡导者 宗 杲 激烈 地 批评 了 默照 禅 , 他 说 : “ 近年 以来 , 有 一 种 邪 师 说 默照 禅 , 教人 十二时 中 是 事 莫管 , 休 去 歇 去 , 不得 做声 , 恐 落 今 时 , 往往 士大夫 ...
Ligne n°107 : ...心灵 超越 。 从 这 方面 看 , 默照 禅 又 是 继承 石头 希 迁 以来 的 禅 法 宗旨 , 并 将 其 推向 身心 彻底 空寂 的 极致 。- Ligne n°108 : 看 话 禅 的 倡导者 宗 杲 激烈 地 批评 了 默照 禅 , 他 说 : “ 近年 以来 , 有 一 种 邪 师 说 默照 禅 , 教人 十二时 中 是 事 莫管 , 休 去 歇 去 , 不得 做声 , 恐 落 今 时 , 往往 士大夫
- Ligne n°108 : 看 话 禅 的 倡导者 宗 杲 激烈 地 批评 了 默照 禅 , 他 说 : “ 近年 以来 , 有 一 种 邪 师 说 默照 禅 , 教人 十二时 中 是 事 莫管 , 休 去 歇 去 , 不得 做声 , 恐 落 今 时 , 往往 士大夫
- Ligne n°108 : 看 话 禅 的 倡导者 宗 杲 激烈 地 批评 了 默照 禅 , 他 说 : “ 近年 以来 , 有 一 种 邪 师 说 默照 禅 , 教人 十二时 中 是 事 莫管 , 休 去 歇 去 , 不得 做声 , 恐 落 今 时 , 往往 士大夫
Ligne n°109 : 为 聪明 利 根 所 使者 , 多 是 厌恶 闹 处 , 乍 被 邪 师辈 指令 静坐 , 却 见 省力 , 便 以为 是 , 更 不 求 妙 悟 , 只 以 默然 为 极 则 。 ” [ 23 ] 又 说 : “ 有 般 杜撰 长老 , …… 教 一切 ...
Ligne n°109 : ...为 聪明 利 根 所 使者 , 多 是 厌恶 闹 处 , 乍 被 邪 师辈 指令 静坐 , 却 见 省力 , 便 以为 是 , 更 不 求 妙 悟 , 只 以 默然 为 极 则 。 ” [ 23 ] 又 说 : “ 有 般 杜撰 长老 , …… 教 一切- Ligne n°110 : 人 如 渠 相似 , 黑漆漆 地 紧 闭 却 双 眼 , 唤作默 而 常 照 。 ” [ 24 ] 宗 杲 认为 , 默照 禅 只 会 使 人 增加 心头 的 迷雾 , 虚生浪死 , 无 有 了 期 , 永远 不 能 觉悟 , 不得 解脱 。 宗
Ligne n°111 : 杲 还 认为 , 默照 禅 源自 菩提达摩 的 “ 外 息 诸 缘 ” 、 “ 内心 无 喘 ” 的 禅 法 , 但 “ 外 息 诸 缘 , 内心 无 喘 , 可以 入道 , 是 方 便门 ; 借方 便门 以 入道 则 可 , 守方 便而 不 舍 则 ...
Ligne n°110 : ...人 如 渠 相似 , 黑漆漆 地 紧 闭 却 双 眼 , 唤作默 而 常 照 。 ” [ 24 ] 宗 杲 认为 , 默照 禅 只 会 使 人 增加 心头 的 迷雾 , 虚生浪死 , 无 有 了 期 , 永远 不 能 觉悟 , 不得 解脱 。 宗- Ligne n°111 : 杲 还 认为 , 默照 禅 源自 菩提达摩 的 “ 外 息 诸 缘 ” 、 “ 内心 无 喘 ” 的 禅 法 , 但 “ 外 息 诸 缘 , 内心 无 喘 , 可以 入道 , 是 方 便门 ; 借方 便门 以 入道 则 可 , 守方 便而 不 舍 则
- Ligne n°111 : 杲 还 认为 , 默照 禅 源自 菩提达摩 的 “ 外 息 诸 缘 ” 、 “ 内心 无 喘 ” 的 禅 法 , 但 “ 外 息 诸 缘 , 内心 无 喘 , 可以 入道 , 是 方 便门 ; 借方 便门 以 入道 则 可 , 守方 便而 不 舍 则
Ligne n°112 : 为 病 。 ” [ 25 ] 说 达摩 禅 只 是 入道 的 方便 手段 , 把 方便 手段 视为 究竟 方法 是 不对 的 。 ...
Ligne n°111 : ...杲 还 认为 , 默照 禅 源自 菩提达摩 的 “ 外 息 诸 缘 ” 、 “ 内心 无 喘 ” 的 禅 法 , 但 “ 外 息 诸 缘 , 内心 无 喘 , 可以 入道 , 是 方 便门 ; 借方 便门 以 入道 则 可 , 守方 便而 不 舍 则- Ligne n°112 : 为 病 。 ” [ 25 ] 说 达摩 禅 只 是 入道 的 方便 手段 , 把 方便 手段 视为 究竟 方法 是 不对 的 。
Ligne n°113 : 宗 杲 不 是 笼统 地 反对 坐禅 , 他 认为 坐禅 是 入道 的 手段 , 不 能 作为 究竟 的 方法 , 更 不 能 视为 唯一 的 目的 。 宗 杲 对 默照 禅 的 批判 , 表现 了 看 话 禅 与 默照 禅 的 差别 与 ...
Ligne n°112 : ...为 病 。 ” [ 25 ] 说 达摩 禅 只 是 入道 的 方便 手段 , 把 方便 手段 视为 究竟 方法 是 不对 的 。- Ligne n°113 : 宗 杲 不 是 笼统 地 反对 坐禅 , 他 认为 坐禅 是 入道 的 手段 , 不 能 作为 究竟 的 方法 , 更 不 能 视为 唯一 的 目的 。 宗 杲 对 默照 禅 的 批判 , 表现 了 看 话 禅 与 默照 禅 的 差别 与
- Ligne n°113 : 宗 杲 不 是 笼统 地 反对 坐禅 , 他 认为 坐禅 是 入道 的 手段 , 不 能 作为 究竟 的 方法 , 更 不 能 视为 唯一 的 目的 。 宗 杲 对 默照 禅 的 批判 , 表现 了 看 话 禅 与 默照 禅 的 差别 与
- Ligne n°113 : 宗 杲 不 是 笼统 地 反对 坐禅 , 他 认为 坐禅 是 入道 的 手段 , 不 能 作为 究竟 的 方法 , 更 不 能 视为 唯一 的 目的 。 宗 杲 对 默照 禅 的 批判 , 表现 了 看 话 禅 与 默照 禅 的 差别 与
- Ligne n°113 : 宗 杲 不 是 笼统 地 反对 坐禅 , 他 认为 坐禅 是 入道 的 手段 , 不 能 作为 究竟 的 方法 , 更 不 能 视为 唯一 的 目的 。 宗 杲 对 默照 禅 的 批判 , 表现 了 看 话 禅 与 默照 禅 的 差别 与
- Ligne n°113 : 宗 杲 不 是 笼统 地 反对 坐禅 , 他 认为 坐禅 是 入道 的 手段 , 不 能 作为 究竟 的 方法 , 更 不 能 视为 唯一 的 目的 。 宗 杲 对 默照 禅 的 批判 , 表现 了 看 话 禅 与 默照 禅 的 差别 与
Ligne n°114 : 对立 。 ...
Ligne n°114 : ...对立 。- Ligne n°115 : 默照 禅 虽 受到 宗 杲 的 批判 , 在 流传 上 也 没有 看 话 禅 那样 广泛 久远 , 但 也 非常 盛行 。 宏 智 正 觉 住 浙江 天 童 寺 垂 三十 年 , 四方 学者 闻风而至 , 多 逾 千二百 人 , 该寺
- Ligne n°115 : 默照 禅 虽 受到 宗 杲 的 批判 , 在 流传 上 也 没有 看 话 禅 那样 广泛 久远 , 但 也 非常 盛行 。 宏 智 正 觉 住 浙江 天 童 寺 垂 三十 年 , 四方 学者 闻风而至 , 多 逾 千二百 人 , 该寺
Ligne n°116 : 遂为 一 代 习 禅 中心 , 一时 影响 至为 巨大 。 ...
Ligne n°115 : ...默照 禅 虽 受到 宗 杲 的 批判 , 在 流传 上 也 没有 看 话 禅 那样 广泛 久远 , 但 也 非常 盛行 。 宏 智 正 觉 住 浙江 天 童 寺 垂 三十 年 , 四方 学者 闻风而至 , 多 逾 千二百 人 , 该寺- Ligne n°116 : 遂为 一 代 习 禅 中心 , 一时 影响 至为 巨大 。
Ligne n°117 : 四 、 禅 净 合流 的 念佛 ...
Ligne n°116 : ...遂为 一 代 习 禅 中心 , 一时 影响 至为 巨大 。- Ligne n°117 : 四 、 禅 净 合流 的 念佛
Ligne n°118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 904 ~ 975 ) 召集 天台 、 华 严 、 唯 识 诸 宗 僧人 , 广 收 博览 , 并 互相 切磋 , 彼此 质疑 , 编成 《 宗 镜 录 》 一百 卷 , 调和 了 禅 教 之间 ...
Ligne n°117 : ...四 、 禅 净 合流 的 念佛- Ligne n°118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 904 ~ 975 ) 召集 天台 、 华 严 、 唯 识 诸 宗 僧人 , 广 收 博览 , 并 互相 切磋 , 彼此 质疑 , 编成 《 宗 镜 录 》 一百 卷 , 调和 了 禅 教 之间
- Ligne n°118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 904 ~ 975 ) 召集 天台 、 华 严 、 唯 识 诸 宗 僧人 , 广 收 博览 , 并 互相 切磋 , 彼此 质疑 , 编成 《 宗 镜 录 》 一百 卷 , 调和 了 禅 教 之间
Ligne n°119 : 和 教 内 各家 之间 即 各 宗派 的 义理 宗旨 。 延寿 又 撰 《 万 善 同归 集 》 六 卷 ,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这 是 隋唐 佛教宗派 成立 以来 , 佛教宗派 义理 的 第一 次 大规模 的 整合 ...
Ligne n°118 : ...唐末五代 法眼 宗 禅师 延寿 ( 904 ~ 975 ) 召集 天台 、 华 严 、 唯 识 诸 宗 僧人 , 广 收 博览 , 并 互相 切磋 , 彼此 质疑 , 编成 《 宗 镜 录 》 一百 卷 , 调和 了 禅 教 之间- Ligne n°119 : 和 教 内 各家 之间 即 各 宗派 的 义理 宗旨 。 延寿 又 撰 《 万 善 同归 集 》 六 卷 ,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这 是 隋唐 佛教宗派 成立 以来 , 佛教宗派 义理 的 第一 次 大规模 的 整合
Ligne n°120 : 、 重建 , 突出 了 禅 净 的 地位 和 禅 净 双 修 的 方向 。 自 宋代 以来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宋 、 元 、 明清 历代 一些 著名 禅师 , 直至 当代 的 虚云 、 圆 瑛 , 都 奉行 ...
Ligne n°119 : ...和 教 内 各家 之间 即 各 宗派 的 义理 宗旨 。 延寿 又 撰 《 万 善 同归 集 》 六 卷 , 高 扬 禅 净 双 修 一致 之 道 。 这 是 隋唐 佛教宗派 成立 以来 , 佛教宗派 义理 的 第一 次 大规模 的 整合- Ligne n°120 : 、 重建 , 突出 了 禅 净 的 地位 和 禅 净 双 修 的 方向 。 自 宋代 以来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宋 、 元 、 明清 历代 一些 著名 禅师 , 直至 当代 的 虚云 、 圆 瑛 , 都 奉行
- Ligne n°120 : 、 重建 , 突出 了 禅 净 的 地位 和 禅 净 双 修 的 方向 。 自 宋代 以来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宋 、 元 、 明清 历代 一些 著名 禅师 , 直至 当代 的 虚云 、 圆 瑛 , 都 奉行
- Ligne n°120 : 、 重建 , 突出 了 禅 净 的 地位 和 禅 净 双 修 的 方向 。 自 宋代 以来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宋 、 元 、 明清 历代 一些 著名 禅师 , 直至 当代 的 虚云 、 圆 瑛 , 都 奉行
- Ligne n°120 : 、 重建 , 突出 了 禅 净 的 地位 和 禅 净 双 修 的 方向 。 自 宋代 以来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宋 、 元 、 明清 历代 一些 著名 禅师 , 直至 当代 的 虚云 、 圆 瑛 , 都 奉行
- Ligne n°120 : 、 重建 , 突出 了 禅 净 的 地位 和 禅 净 双 修 的 方向 。 自 宋代 以来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宋 、 元 、 明清 历代 一些 著名 禅师 , 直至 当代 的 虚云 、 圆 瑛 , 都 奉行
Ligne n°121 : 净 双 修 的 路线 。 禅 净 双 修 成为 宋 以来 中国 汉 地 佛教 修 持 的 基本 方法 之一 , 念佛 禅 则 成为 与 这种 修 持 方法 相应 的 基本 修 持 形态 之一 。 中国 禅宗 的 修 持 轨道 又 一 次 发生 ...
Ligne n°120 : ...、 重建 , 突出 了 禅 净 的 地位 和 禅 净 双 修 的 方向 。 自 宋代 以来 , 念佛 禅 几乎 席卷 整个 中国 禅 界 , 宋 、 元 、 明清 历代 一些 著名 禅师 , 直至 当代 的 虚云 、 圆 瑛 , 都 奉行- Ligne n°121 : 净 双 修 的 路线 。 禅 净 双 修 成为 宋 以来 中国 汉 地 佛教 修 持 的 基本 方法 之一 , 念佛 禅 则 成为 与 这种 修 持 方法 相应 的 基本 修 持 形态 之一 。 中国 禅宗 的 修 持 轨道 又 一 次 发生
- Ligne n°121 : 净 双 修 的 路线 。 禅 净 双 修 成为 宋 以来 中国 汉 地 佛教 修 持 的 基本 方法 之一 , 念佛 禅 则 成为 与 这种 修 持 方法 相应 的 基本 修 持 形态 之一 。 中国 禅宗 的 修 持 轨道 又 一 次 发生
- Ligne n°121 : 净 双 修 的 路线 。 禅 净 双 修 成为 宋 以来 中国 汉 地 佛教 修 持 的 基本 方法 之一 , 念佛 禅 则 成为 与 这种 修 持 方法 相应 的 基本 修 持 形态 之一 。 中国 禅宗 的 修 持 轨道 又 一 次 发生
Ligne n°122 : 了 转向 。 ...
Ligne n°122 : ...了 转向 。- Ligne n°123 : 延寿 在 所著 《 万 善 同 归集 》 中 引证 唐代 慈愍 三藏 之 说 云 : “ 慈愍 三藏 云 : ‘ 圣教 所 说 , 正 禅 定 者 , 制 心 一 处 , 念念 相 续 , 离 于 昏 掉 , 平等 持 心 。 若 睡眠覆障 ,
Ligne n°124 : 即 须 策 勤 念佛 , 诵经 礼拜 。 行道 讲经说法 , 教化 众生 , 万 行 无 废 , 所 修 行业 , 回 向往 生 西方 净土 。 ’ ” [ 26 ] 据 此 , 延寿 进而 主张 禅 定 与 念佛 相 结合 , 修 持 万 行 ...
Ligne n°123 : ...延寿 在 所著 《 万 善 同 归集 》 中 引证 唐代 慈愍 三藏 之 说 云 : “ 慈愍 三藏 云 : ‘ 圣教 所 说 , 正 禅 定 者 , 制 心 一 处 , 念念 相 续 , 离 于 昏 掉 , 平等 持 心 。 若 睡眠覆障 ,- Ligne n°124 : 即 须 策 勤 念佛 , 诵经 礼拜 。 行道 讲经说法 , 教化 众生 , 万 行 无 废 , 所 修 行业 , 回 向往 生 西方 净土 。 ’ ” [ 26 ] 据 此 , 延寿 进而 主张 禅 定 与 念佛 相 结合 , 修 持 万 行
Ligne n°125 : , 往 生 净土 。 慈愍 三 藏 慧 日 , 曾 赴 印度 参访 , 回国 后 倡导 有别于 善 导 一 系 的 净土 法门 。 他 反对 禅 家 视 净土 为 引导 愚 心 的 “ 方便 说 ” , 排斥 禅 徒 的 空腹高心 , 主张 教 ...
Ligne n°124 : ...即 须 策 勤 念佛 , 诵经 礼拜 。 行道 讲经说法 , 教化 众生 , 万 行 无 废 , 所 修 行业 , 回 向往 生 西方 净土 。 ’ ” [ 26 ] 据 此 , 延寿 进而 主张 禅 定 与 念佛 相 结合 , 修 持 万 行- Ligne n°125 : , 往 生 净土 。 慈愍 三 藏 慧 日 , 曾 赴 印度 参访 , 回国 后 倡导 有别于 善 导 一 系 的 净土 法门 。 他 反对 禅 家 视 净土 为 引导 愚 心 的 “ 方便 说 ” , 排斥 禅 徒 的 空腹高心 , 主张 教
- Ligne n°125 : , 往 生 净土 。 慈愍 三 藏 慧 日 , 曾 赴 印度 参访 , 回国 后 倡导 有别于 善 导 一 系 的 净土 法门 。 他 反对 禅 家 视 净土 为 引导 愚 心 的 “ 方便 说 ” , 排斥 禅 徒 的 空腹高心 , 主张 教
Ligne n°126 : 禅 一致 、 戒 净 并行 、 禅 净 双 修 , 提倡 念佛 往 生 , 强调 一切 修 持 都 回 向往 生 净土 。 延寿 继 慧日 遗风 , 大力 弘扬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犹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
Ligne n°125 : ..., 往 生 净土 。 慈愍 三 藏 慧 日 , 曾 赴 印度 参访 , 回国 后 倡导 有别于 善 导 一 系 的 净土 法门 。 他 反对 禅 家 视 净土 为 引导 愚 心 的 “ 方便 说 ” , 排斥 禅 徒 的 空腹高心 , 主张 教- Ligne n°126 : 禅 一致 、 戒 净 并行 、 禅 净 双 修 , 提倡 念佛 往 生 , 强调 一切 修 持 都 回 向往 生 净土 。 延寿 继 慧日 遗风 , 大力 弘扬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犹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 Ligne n°126 : 禅 一致 、 戒 净 并行 、 禅 净 双 修 , 提倡 念佛 往 生 , 强调 一切 修 持 都 回 向往 生 净土 。 延寿 继 慧日 遗风 , 大力 弘扬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犹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 Ligne n°126 : 禅 一致 、 戒 净 并行 、 禅 净 双 修 , 提倡 念佛 往 生 , 强调 一切 修 持 都 回 向往 生 净土 。 延寿 继 慧日 遗风 , 大力 弘扬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犹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Ligne n°127 : 念佛 投于 乱 心 , 乱 心 不得不 佛 。 既契 之后 , 心 佛 双 亡 。 双 亡 , 定 也 。 ” [ 27 ] 认为 念佛 有助于 禅 定 , 念佛 是 禅 定 的 一 种 方法 , 两者 是 完全 统一 的 。 他 还 作 “ 念佛 ...
Ligne n°126 : ...禅 一致 、 戒 净 并行 、 禅 净 双 修 , 提倡 念佛 往 生 , 强调 一切 修 持 都 回 向往 生 净土 。 延寿 继 慧日 遗风 , 大力 弘扬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犹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Ligne n°127 : 念佛 投于 乱 心 , 乱 心 不得不 佛 。 既契 之后 , 心 佛 双 亡 。 双 亡 , 定 也 。 ” [ 27 ] 认为 念佛 有助于 禅 定 , 念佛 是 禅 定 的 一 种 方法 , 两者 是 完全 统一 的 。 他 还 作 “ 念佛
- Ligne n°127 : 念佛 投于 乱 心 , 乱 心 不得不 佛 。 既契 之后 , 心 佛 双 亡 。 双 亡 , 定 也 。 ” [ 27 ] 认为 念佛 有助于 禅 定 , 念佛 是 禅 定 的 一 种 方法 , 两者 是 完全 统一 的 。 他 还 作 “ 念佛
Ligne n°128 : 四 料 拣 ”偈 , 云 : ...
Ligne n°128 : ...四 料 拣 ”偈 , 云 :- Ligne n°129 :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九蹉 ( 一 作 错 ) 路 ; 阴 境 若 现 前 , 瞥尔 随 他 去 。 …… 无 禅 有 净土 , 万 修 万 人 去 ; 但 得 见 弥陀 , 何 愁 不 开 悟 。 …… 有 禅 有 净土 , 犹如 戴角虎 ;
- Ligne n°129 :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九蹉 ( 一 作 错 ) 路 ; 阴 境 若 现 前 , 瞥尔 随 他 去 。 …… 无 禅 有 净土 , 万 修 万 人 去 ; 但 得 见 弥陀 , 何 愁 不 开 悟 。 …… 有 禅 有 净土 , 犹如 戴角虎 ;
- Ligne n°129 :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九蹉 ( 一 作 错 ) 路 ; 阴 境 若 现 前 , 瞥尔 随 他 去 。 …… 无 禅 有 净土 , 万 修 万 人 去 ; 但 得 见 弥陀 , 何 愁 不 开 悟 。 …… 有 禅 有 净土 , 犹如 戴角虎 ;
Ligne n°130 : 现世 为 人师 , 来 生为 佛祖 。 …… 无 禅 无 净土 , 铁床 并 铜柱 ; 万 劫 与 千 生 , 没 个 人 依怙 [ 28 ] 。 ...
Ligne n°129 :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九蹉 ( 一 作 错 ) 路 ; 阴 境 若 现 前 , 瞥尔 随 他 去 。 …… 无 禅 有 净土 , 万 修 万 人 去 ; 但 得 见 弥陀 , 何 愁 不 开 悟 。 …… 有 禅 有 净土 , 犹如 戴角虎 ;- Ligne n°130 : 现世 为 人师 , 来 生为 佛祖 。 …… 无 禅 无 净土 , 铁床 并 铜柱 ; 万 劫 与 千 生 , 没 个 人 依怙 [ 28 ] 。
Ligne n°131 : 在 禅 与 净 的 四组 关系 中 , 延寿 认为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有 九人堕 于 魔道 。 无 禅 有 净土 , 则 万无一失 , 必能 出 离 生死 。 也就是说 , 净土 要 比 禅 更 高 , 净土 是 修行 的 ...
Ligne n°130 : ...现世 为 人师 , 来 生为 佛祖 。 …… 无 禅 无 净土 , 铁床 并 铜柱 ; 万 劫 与 千 生 , 没 个 人 依怙 [ 28 ] 。- Ligne n°131 : 在 禅 与 净 的 四组 关系 中 , 延寿 认为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有 九人堕 于 魔道 。 无 禅 有 净土 , 则 万无一失 , 必能 出 离 生死 。 也就是说 , 净土 要 比 禅 更 高 , 净土 是 修行 的
- Ligne n°131 : 在 禅 与 净 的 四组 关系 中 , 延寿 认为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有 九人堕 于 魔道 。 无 禅 有 净土 , 则 万无一失 , 必能 出 离 生死 。 也就是说 , 净土 要 比 禅 更 高 , 净土 是 修行 的
- Ligne n°131 : 在 禅 与 净 的 四组 关系 中 , 延寿 认为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有 九人堕 于 魔道 。 无 禅 有 净土 , 则 万无一失 , 必能 出 离 生死 。 也就是说 , 净土 要 比 禅 更 高 , 净土 是 修行 的
- Ligne n°131 : 在 禅 与 净 的 四组 关系 中 , 延寿 认为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有 九人堕 于 魔道 。 无 禅 有 净土 , 则 万无一失 , 必能 出 离 生死 。 也就是说 , 净土 要 比 禅 更 高 , 净土 是 修行 的
Ligne n°132 : 方法 , 也 是 修 持 的 归宿 。 延寿 强调 禅 净 双 修 是 最高 修行 层次 , 在 现世 为人师表 , 在 来生 成就 最高 理想 人格 。 ...
Ligne n°131 : ...在 禅 与 净 的 四组 关系 中 , 延寿 认为 有 禅 无 净土 , 十 人 有 九人堕 于 魔道 。 无 禅 有 净土 , 则 万无一失 , 必能 出 离 生死 。 也就是说 , 净土 要 比 禅 更 高 , 净土 是 修行 的- Ligne n°132 : 方法 , 也 是 修 持 的 归宿 。 延寿 强调 禅 净 双 修 是 最高 修行 层次 , 在 现世 为人师表 , 在 来生 成就 最高 理想 人格 。
Ligne n°133 : 禅门 历来 倡言 “ 唯心 净土 ” , 认为 “ 净土 ” 是 “ 净心 ” 的 表现 , 离心 无 独立 的 “ 净土 ” 存在 。 净土宗 则 弘扬 “ 西方净土 ” , 这 是 以 阿弥陀佛 为 教主 的 极乐 世界 ...
Ligne n°132 : ...方法 , 也 是 修 持 的 归宿 。 延寿 强调 禅 净 双 修 是 最高 修行 层次 , 在 现世 为人师表 , 在 来生 成就 最高 理想 人格 。- Ligne n°133 : 禅门 历来 倡言 “ 唯心 净土 ” , 认为 “ 净土 ” 是 “ 净心 ” 的 表现 , 离心 无 独立 的 “ 净土 ” 存在 。 净土宗 则 弘扬 “ 西方净土 ” , 这 是 以 阿弥陀佛 为 教主 的 极乐 世界
Ligne n°134 : , 是 远离 人心 、 远离 世俗 社会 的 彼岸 世界 。 延寿 竭力 调和 这 二种 净土 , 他 的 《 万 善 同 归集 》 中 的 “ 圆 修 十 义 ” , 从 理事 、 权实 、 二 谛等 十 个 方面 圆融 各种 不 同 教义 ...
Ligne n°135 : ...。 延寿 认为 “ 唯心 净土 ” , 心 外 无法 是 “ 理 ” , 寄 形 极乐 世界 ( “ 西方净土 ” ) 是 “ 事 ” , 而 “ 理事 无 阂 ” , “ 唯心 净土 ” 与 “ 西方净土 ” 圆融 无碍 。 佛说二谛 ,- Ligne n°136 : “ 西方净土 ” 属于 俗谛 , 而 无 俗 不 真 , 与 “ 唯心 净土 ” 是 一致的 。 延寿 调和 二种 净土 , 是 为了 肯定 “ 西方净土 ” , 是 把 “ 西方净土 ” 理念 融入 禅宗 理论 和 实践 之中
Ligne n°137 : , 以往 生 “ 西方净土 ” 作为 禅 修 的 终极 目标 和 最高 理想 。 ...
Ligne n°136 : ...“ 西方净土 ” 属于 俗谛 , 而 无 俗 不 真 , 与 “ 唯心 净土 ” 是 一致的 。 延寿 调和 二种 净土 , 是 为了 肯定 “ 西方净土 ” , 是 把 “ 西方净土 ” 理念 融入 禅宗 理论 和 实践 之中- Ligne n°137 : , 以往 生 “ 西方净土 ” 作为 禅 修 的 终极 目标 和 最高 理想 。
Ligne n°138 : 延寿 的 禅 净 双 修 思想 对 禅宗 各派 都 产生 了 深刻 的 影响 。 云 门 宗 人 、 宋代 天衣 义 怀 提倡 禅 净 兼 修 , 义 怀 之 嗣 慧 林 宗本 、 长芦应夫 和 居士 杨杰 等 也 都 既 主 参禅 , 又 ...
Ligne n°137 : ..., 以往 生 “ 西方净土 ” 作为 禅 修 的 终极 目标 和 最高 理想 。- Ligne n°138 : 延寿 的 禅 净 双 修 思想 对 禅宗 各派 都 产生 了 深刻 的 影响 。 云 门 宗 人 、 宋代 天衣 义 怀 提倡 禅 净 兼 修 , 义 怀 之 嗣 慧 林 宗本 、 长芦应夫 和 居士 杨杰 等 也 都 既 主 参禅 , 又
- Ligne n°138 : 延寿 的 禅 净 双 修 思想 对 禅宗 各派 都 产生 了 深刻 的 影响 。 云 门 宗 人 、 宋代 天衣 义 怀 提倡 禅 净 兼 修 , 义 怀 之 嗣 慧 林 宗本 、 长芦应夫 和 居士 杨杰 等 也 都 既 主 参禅 , 又
- Ligne n°138 : 延寿 的 禅 净 双 修 思想 对 禅宗 各派 都 产生 了 深刻 的 影响 。 云 门 宗 人 、 宋代 天衣 义 怀 提倡 禅 净 兼 修 , 义 怀 之 嗣 慧 林 宗本 、 长芦应夫 和 居士 杨杰 等 也 都 既 主 参禅 , 又
- Ligne n°138 : 延寿 的 禅 净 双 修 思想 对 禅宗 各派 都 产生 了 深刻 的 影响 。 云 门 宗 人 、 宋代 天衣 义 怀 提倡 禅 净 兼 修 , 义 怀 之 嗣 慧 林 宗本 、 长芦应夫 和 居士 杨杰 等 也 都 既 主 参禅 , 又
Ligne n°139 : 重 念佛 。 应 夫 门下 宗 颐 尝 论 禅 净 关系 , 言 云 : ...
Ligne n°138 : ...延寿 的 禅 净 双 修 思想 对 禅宗 各派 都 产生 了 深刻 的 影响 。 云 门 宗 人 、 宋代 天衣 义 怀 提倡 禅 净 兼 修 , 义 怀 之 嗣 慧 林 宗本 、 长芦应夫 和 居士 杨杰 等 也 都 既 主 参禅 , 又- Ligne n°139 : 重 念佛 。 应 夫 门下 宗 颐 尝 论 禅 净 关系 , 言 云 :
Ligne n°140 : 念佛 不碍 参禅 , 参禅 不碍 念佛 , 法 虽 二 门 , 理 同 一致 。 上智 之 人 凡 所运 为 不 著 二谛 , 下 智 之 人 各 立 一边 , 故 不 和合 , 多 起 纷争 。 故 参禅 人 破 念佛 , 念佛 人 破参 ...
Ligne n°139 : ...重 念佛 。 应 夫 门下 宗 颐 尝 论 禅 净 关系 , 言 云 :- Ligne n°140 : 念佛 不碍 参禅 , 参禅 不碍 念佛 , 法 虽 二 门 , 理 同 一致 。 上智 之 人 凡 所运 为 不 著 二谛 , 下 智 之 人 各 立 一边 , 故 不 和合 , 多 起 纷争 。 故 参禅 人 破 念佛 , 念佛 人 破参
- Ligne n°140 : 念佛 不碍 参禅 , 参禅 不碍 念佛 , 法 虽 二 门 , 理 同 一致 。 上智 之 人 凡 所运 为 不 著 二谛 , 下 智 之 人 各 立 一边 , 故 不 和合 , 多 起 纷争 。 故 参禅 人 破 念佛 , 念佛 人 破参
- Ligne n°140 : 念佛 不碍 参禅 , 参禅 不碍 念佛 , 法 虽 二 门 , 理 同 一致 。 上智 之 人 凡 所运 为 不 著 二谛 , 下 智 之 人 各 立 一边 , 故 不 和合 , 多 起 纷争 。 故 参禅 人 破 念佛 , 念佛 人 破参
Ligne n°141 : 禅 , 皆 因 执 实 谤权 , 执 权 谤实 , 二 皆 道 果 未 成 , 地狱 先 办 。 须知 根器 深浅 , 各得其宜 , 譬如 营田 人 岂能 开 库 , 开 库 人 安可 营田 。 若 教 营田 人 开 库 , 如 跛足 者 登山 ; ...
Ligne n°140 : ...念佛 不碍 参禅 , 参禅 不碍 念佛 , 法 虽 二 门 , 理 同 一致 。 上智 之 人 凡 所运 为 不 著 二谛 , 下 智 之 人 各 立 一边 , 故 不 和合 , 多 起 纷争 。 故 参禅 人 破 念佛 , 念佛 人 破参- Ligne n°141 : 禅 , 皆 因 执 实 谤权 , 执 权 谤实 , 二 皆 道 果 未 成 , 地狱 先 办 。 须知 根器 深浅 , 各得其宜 , 譬如 营田 人 岂能 开 库 , 开 库 人 安可 营田 。 若 教 营田 人 开 库 , 如 跛足 者 登山 ;
Ligne n°142 : 若 教 开 库 人 营田 , 似 压 良 人 为 贱 , 终 无所 合 也 。 不 若 营田 者 且 自 营田 , 开 库 者 且 自 开 库 , 各 随 所 好 , 皆 得 如 心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各 求 宗旨 , 溪 山 虽 异 , 云 月 是 同 , 可 ...
Ligne n°141 : ...禅 , 皆 因 执 实 谤权 , 执 权 谤实 , 二 皆 道 果 未 成 , 地狱 先 办 。 须知 根器 深浅 , 各得其宜 , 譬如 营田 人 岂能 开 库 , 开 库 人 安可 营田 。 若 教 营田 人 开 库 , 如 跛足 者 登山 ;- Ligne n°142 : 若 教 开 库 人 营田 , 似 压 良 人 为 贱 , 终 无所 合 也 。 不 若 营田 者 且 自 营田 , 开 库 者 且 自 开 库 , 各 随 所 好 , 皆 得 如 心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各 求 宗旨 , 溪 山 虽 异 , 云 月 是 同 , 可
Ligne n°143 : 谓 处处 绿杨 堪 系 马 , 家家 门户 透 长安 [ 29 ] 。 ...
Ligne n°143 : ...谓 处处 绿杨 堪 系 马 , 家家 门户 透 长安 [ 29 ] 。- Ligne n°144 : 这 段 话 的 意思 是 , 念佛 与 参禅 , 二种 修行 方法 虽然 不同 , 但 二 者 的 宗旨 是 一致的 。 修行 方法 的 运用 与众 生根器 有 直接 关系 , 上 智人 兼 修 禅 净 , 下 智人 可 参禅 或
- Ligne n°144 : 这 段 话 的 意思 是 , 念佛 与 参禅 , 二种 修行 方法 虽然 不同 , 但 二 者 的 宗旨 是 一致的 。 修行 方法 的 运用 与众 生根器 有 直接 关系 , 上 智人 兼 修 禅 净 , 下 智人 可 参禅 或
- Ligne n°144 : 这 段 话 的 意思 是 , 念佛 与 参禅 , 二种 修行 方法 虽然 不同 , 但 二 者 的 宗旨 是 一致的 。 修行 方法 的 运用 与众 生根器 有 直接 关系 , 上 智人 兼 修 禅 净 , 下 智人 可 参禅 或
Ligne n°145 : 念佛 各 持 一 种 , 殊途同归 , 皆 得 成佛 。 这 也就是说 , 既 可 禅 净 双 修 , 又 可 参禅 念佛 , 各 究 尽 一 门 , 这 都 是 要 根据 众生 的 不同 条件 来 决定 的 。 ...
Ligne n°144 : ...这 段 话 的 意思 是 , 念佛 与 参禅 , 二种 修行 方法 虽然 不同 , 但 二 者 的 宗旨 是 一致的 。 修行 方法 的 运用 与众 生根器 有 直接 关系 , 上 智人 兼 修 禅 净 , 下 智人 可 参禅 或- Ligne n°145 : 念佛 各 持 一 种 , 殊途同归 , 皆 得 成佛 。 这 也就是说 , 既 可 禅 净 双 修 , 又 可 参禅 念佛 , 各 究 尽 一 门 , 这 都 是 要 根据 众生 的 不同 条件 来 决定 的 。
- Ligne n°145 : 念佛 各 持 一 种 , 殊途同归 , 皆 得 成佛 。 这 也就是说 , 既 可 禅 净 双 修 , 又 可 参禅 念佛 , 各 究 尽 一 门 , 这 都 是 要 根据 众生 的 不同 条件 来 决定 的 。
Ligne n°146 : 宋代 以来 , 临济宗 人 也 不乏 提倡 禅 净 双 修 者 。 如死 心 悟 新 禅师 深 得 参禅 的 本旨 , 同时 又 大 力劝 修 念佛 。 他 曾 说 : “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念佛 投于 乱 ...
Ligne n°145 : ...念佛 各 持 一 种 , 殊途同归 , 皆 得 成佛 。 这 也就是说 , 既 可 禅 净 双 修 , 又 可 参禅 念佛 , 各 究 尽 一 门 , 这 都 是 要 根据 众生 的 不同 条件 来 决定 的 。- Ligne n°146 : 宋代 以来 , 临济宗 人 也 不乏 提倡 禅 净 双 修 者 。 如死 心 悟 新 禅师 深 得 参禅 的 本旨 , 同时 又 大 力劝 修 念佛 。 他 曾 说 : “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念佛 投于 乱
- Ligne n°146 : 宋代 以来 , 临济宗 人 也 不乏 提倡 禅 净 双 修 者 。 如死 心 悟 新 禅师 深 得 参禅 的 本旨 , 同时 又 大 力劝 修 念佛 。 他 曾 说 : “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念佛 投于 乱
- Ligne n°146 : 宋代 以来 , 临济宗 人 也 不乏 提倡 禅 净 双 修 者 。 如死 心 悟 新 禅师 深 得 参禅 的 本旨 , 同时 又 大 力劝 修 念佛 。 他 曾 说 : “ 清 珠 下于 浊水 , 浊水 不得不 清 。 念佛 投于 乱
Ligne n°147 : 心 , 乱 心 不得不 佛 。 佛 既 不 乱 , 浊水 自 清 。 浊水 既 清 , 功 归 何 所 ? 良久 云 : ‘ 几度 黑风 翻 大海 , 未曾 闻 道钓 舟 倾 。 ’ ” [ 30 ] 这 与 延寿 的 说法 一致 , 也 是 强调 以 ...
Ligne n°147 : ...心 , 乱 心 不得不 佛 。 佛 既 不 乱 , 浊水 自 清 。 浊水 既 清 , 功 归 何 所 ? 良久 云 : ‘ 几度 黑风 翻 大海 , 未曾 闻 道钓 舟 倾 。 ’ ” [ 30 ] 这 与 延寿 的 说法 一致 , 也 是 强调 以- Ligne n°148 : 念佛 定心 , 把 念佛 纳入 禅 定 , 提倡 念佛 禅 。 到 了 元代 , 提倡 禅 净 兼 修 的 临济宗 著名 禅师 益 趋 增多 , 如 中峰 明 本 , 他 一 面 为 看 话 禅 辩护 , 一 面 大力 提倡 禅 净 融合 , 认
- Ligne n°148 : 念佛 定心 , 把 念佛 纳入 禅 定 , 提倡 念佛 禅 。 到 了 元代 , 提倡 禅 净 兼 修 的 临济宗 著名 禅师 益 趋 增多 , 如 中峰 明 本 , 他 一 面 为 看 话 禅 辩护 , 一 面 大力 提倡 禅 净 融合 , 认
- Ligne n°148 : 念佛 定心 , 把 念佛 纳入 禅 定 , 提倡 念佛 禅 。 到 了 元代 , 提倡 禅 净 兼 修 的 临济宗 著名 禅师 益 趋 增多 , 如 中峰 明 本 , 他 一 面 为 看 话 禅 辩护 , 一 面 大力 提倡 禅 净 融合 , 认
- Ligne n°148 : 念佛 定心 , 把 念佛 纳入 禅 定 , 提倡 念佛 禅 。 到 了 元代 , 提倡 禅 净 兼 修 的 临济宗 著名 禅师 益 趋 增多 , 如 中峰 明 本 , 他 一 面 为 看 话 禅 辩护 , 一 面 大力 提倡 禅 净 融合 , 认
- Ligne n°148 : 念佛 定心 , 把 念佛 纳入 禅 定 , 提倡 念佛 禅 。 到 了 元代 , 提倡 禅 净 兼 修 的 临济宗 著名 禅师 益 趋 增多 , 如 中峰 明 本 , 他 一 面 为 看 话 禅 辩护 , 一 面 大力 提倡 禅 净 融合 , 认
- Ligne n°148 : 念佛 定心 , 把 念佛 纳入 禅 定 , 提倡 念佛 禅 。 到 了 元代 , 提倡 禅 净 兼 修 的 临济宗 著名 禅师 益 趋 增多 , 如 中峰 明 本 , 他 一 面 为 看 话 禅 辩护 , 一 面 大力 提倡 禅 净 融合 , 认
Ligne n°149 : 为 净土 之外 没有 禅 , 净土 和 禅 都 是 心 , 两者 体 同名 异 。 他 作 《 观念 阿弥陀佛偈 》 , 令 病人 念 阿弥陀佛 , 以 祈求 轻 安 。 偈文 云 : “ 阿弥陀佛 真 金色 , 相好 端 严 无 等 伦 ...
Ligne n°148 : ...念佛 定心 , 把 念佛 纳入 禅 定 , 提倡 念佛 禅 。 到 了 元代 , 提倡 禅 净 兼 修 的 临济宗 著名 禅师 益 趋 增多 , 如 中峰 明 本 , 他 一 面 为 看 话 禅 辩护 , 一 面 大力 提倡 禅 净 融合 , 认- Ligne n°149 : 为 净土 之外 没有 禅 , 净土 和 禅 都 是 心 , 两者 体 同名 异 。 他 作 《 观念 阿弥陀佛偈 》 , 令 病人 念 阿弥陀佛 , 以 祈求 轻 安 。 偈文 云 : “ 阿弥陀佛 真 金色 , 相好 端 严 无 等 伦
- Ligne n°149 : 为 净土 之外 没有 禅 , 净土 和 禅 都 是 心 , 两者 体 同名 异 。 他 作 《 观念 阿弥陀佛偈 》 , 令 病人 念 阿弥陀佛 , 以 祈求 轻 安 。 偈文 云 : “ 阿弥陀佛 真 金色 , 相好 端 严 无 等 伦
Ligne n°150 : 。 白毫 宛转 五 须 弥 , 绀目 澄清 四 大海 。 光 中 化 佛 无数 亿 , 化 菩萨 众 亦 无边 。 四十八 愿 度 众生 , 九 品 咸 令 登 彼岸 。 ” [ 31 ] 提倡 念 阿弥陀佛 , 以 求 往 生 西方净土 。 ...
Ligne n°150 : ...。 白毫 宛转 五 须 弥 , 绀目 澄清 四 大海 。 光 中 化 佛 无数 亿 , 化 菩萨 众 亦 无边 。 四十八 愿 度 众生 , 九 品 咸 令 登 彼岸 。 ” [ 31 ] 提倡 念 阿弥陀佛 , 以 求 往 生 西方净土 。- Ligne n°151 : 中峰 明 本法 嗣 天 如 惟 则 禅师 也 兼 弘 净土 教 。 他 说 : “ 永 明 悟 达摩 直 指 之 禅 , 又 致 身 极乐 上品 , 以此 解 禅 者 之 执 情 , 为 末 法 劝 信 。 余 谓 其 深 有 功于 宗教 者 此 也 。 ” [
- Ligne n°151 : 中峰 明 本法 嗣 天 如 惟 则 禅师 也 兼 弘 净土 教 。 他 说 : “ 永 明 悟 达摩 直 指 之 禅 , 又 致 身 极乐 上品 , 以此 解 禅 者 之 执 情 , 为 末 法 劝 信 。 余 谓 其 深 有 功于 宗教 者 此 也 。 ” [
- Ligne n°151 : 中峰 明 本法 嗣 天 如 惟 则 禅师 也 兼 弘 净土 教 。 他 说 : “ 永 明 悟 达摩 直 指 之 禅 , 又 致 身 极乐 上品 , 以此 解 禅 者 之 执 情 , 为 末 法 劝 信 。 余 谓 其 深 有 功于 宗教 者 此 也 。 ” [
Ligne n°152 : 32 ] “ 永明 ” , 即 延寿 。 这 是 充分 肯定 延寿 禅 净 双 修 主张 的 重要性 。 他 还 阐发 了 禅 净 同 一 说 : “ 参禅 为了 生死 , 念佛 亦 为了 生死 。 参禅 者 直 指人 心 , 见 性 成佛 。 ...
Ligne n°151 : ...中峰 明 本法 嗣 天 如 惟 则 禅师 也 兼 弘 净土 教 。 他 说 : “ 永 明 悟 达摩 直 指 之 禅 , 又 致 身 极乐 上品 , 以此 解 禅 者 之 执 情 , 为 末 法 劝 信 。 余 谓 其 深 有 功于 宗教 者 此 也 。 ” [- Ligne n°152 : 32 ] “ 永明 ” , 即 延寿 。 这 是 充分 肯定 延寿 禅 净 双 修 主张 的 重要性 。 他 还 阐发 了 禅 净 同 一 说 : “ 参禅 为了 生死 , 念佛 亦 为了 生死 。 参禅 者 直 指人 心 , 见 性 成佛 。
- Ligne n°152 : 32 ] “ 永明 ” , 即 延寿 。 这 是 充分 肯定 延寿 禅 净 双 修 主张 的 重要性 。 他 还 阐发 了 禅 净 同 一 说 : “ 参禅 为了 生死 , 念佛 亦 为了 生死 。 参禅 者 直 指人 心 , 见 性 成佛 。
- Ligne n°152 : 32 ] “ 永明 ” , 即 延寿 。 这 是 充分 肯定 延寿 禅 净 双 修 主张 的 重要性 。 他 还 阐发 了 禅 净 同 一 说 : “ 参禅 为了 生死 , 念佛 亦 为了 生死 。 参禅 者 直 指人 心 , 见 性 成佛 。
- Ligne n°152 : 32 ] “ 永明 ” , 即 延寿 。 这 是 充分 肯定 延寿 禅 净 双 修 主张 的 重要性 。 他 还 阐发 了 禅 净 同 一 说 : “ 参禅 为了 生死 , 念佛 亦 为了 生死 。 参禅 者 直 指人 心 , 见 性 成佛 。
Ligne n°153 : 念佛 者 达 惟 心 净土 , 见 本性 弥陀 。 既 曰 本性 弥陀 , 惟 心 净土 , 岂 有 不同 者 哉 ? ” [ 33 ] 强调 禅 与 净 都 是 为了 了 脱 生死 , 两者 目的 相同 ; 念佛 是 “ 达 惟 心 净土 , 见 ...
Ligne n°152 : ...32 ] “ 永明 ” , 即 延寿 。 这 是 充分 肯定 延寿 禅 净 双 修 主张 的 重要性 。 他 还 阐发 了 禅 净 同 一 说 : “ 参禅 为了 生死 , 念佛 亦 为了 生死 。 参禅 者 直 指人 心 , 见 性 成佛 。- Ligne n°153 : 念佛 者 达 惟 心 净土 , 见 本性 弥陀 。 既 曰 本性 弥陀 , 惟 心 净土 , 岂 有 不同 者 哉 ? ” [ 33 ] 强调 禅 与 净 都 是 为了 了 脱 生死 , 两者 目的 相同 ; 念佛 是 “ 达 惟 心 净土 , 见
Ligne n°154 : 本性 弥陀 ” 的 门径 , 两者 方法 一致 。 惟 则 所著 《 净土 或 问 》 中 力 说 禅 者 有 念佛 之 必要 , 并 申说 念佛 应 以 称 名 念佛 为 上 。 他 说 : ...
Ligne n°153 : ...念佛 者 达 惟 心 净土 , 见 本性 弥陀 。 既 曰 本性 弥陀 , 惟 心 净土 , 岂 有 不同 者 哉 ? ” [ 33 ] 强调 禅 与 净 都 是 为了 了 脱 生死 , 两者 目的 相同 ; 念佛 是 “ 达 惟 心 净土 , 见- Ligne n°154 : 本性 弥陀 ” 的 门径 , 两者 方法 一致 。 惟 则 所著 《 净土 或 问 》 中 力 说 禅 者 有 念佛 之 必要 , 并 申说 念佛 应 以 称 名 念佛 为 上 。 他 说 :
Ligne n°155 : 念佛 者 或 专 缘 三十二 相 , 系 心得 定 , 开 目 闭目 , 常 得 见 佛 。 或 但 称 名号 , 执 持 不 散 , 亦 于 现身 而 得 见 佛 。 此间 现 见 多 是 称 佛 名号 为 上 。 …… 称 名号 者 无 管 多少 ...
Ligne n°157 : ...连属 令 心 不 散 , 专 精 为 功 。 名 十 念 者 是 藉 气 束 心 也 , 尽 此 一生 , 不得 一 日 暂 废 [ 34 ] 。- Ligne n°158 : 认为 称 名 念佛 高于 观 想念 佛 , 是 灭 罪 往 生 的 最 有效 办法 。 元 末 被 喻为 狮子王 的 临济宗 人 楚 石 梵琦 , 崇信 华 严 圆教 , 宣扬 教 禅 一 如 , 谓 : “ 教 是 佛 口 , 禅 是 佛心
- Ligne n°158 : 认为 称 名 念佛 高于 观 想念 佛 , 是 灭 罪 往 生 的 最 有效 办法 。 元 末 被 喻为 狮子王 的 临济宗 人 楚 石 梵琦 , 崇信 华 严 圆教 , 宣扬 教 禅 一 如 , 谓 : “ 教 是 佛 口 , 禅 是 佛心
Ligne n°159 : , 未了 之 人 听 一言 , 只 这 如今 谁 动口 , 便 向 个 里 会 得 , 坐 断 天下人 舌头 , 更 分 什么 禅 , 拣 什么 教 。 ” [ 35 ] 他 作 净土 诗 , 云 : ...
Ligne n°158 : ...认为 称 名 念佛 高于 观 想念 佛 , 是 灭 罪 往 生 的 最 有效 办法 。 元 末 被 喻为 狮子王 的 临济宗 人 楚 石 梵琦 , 崇信 华 严 圆教 , 宣扬 教 禅 一 如 , 谓 : “ 教 是 佛 口 , 禅 是 佛心- Ligne n°159 : , 未了 之 人 听 一言 , 只 这 如今 谁 动口 , 便 向 个 里 会 得 , 坐 断 天下人 舌头 , 更 分 什么 禅 , 拣 什么 教 。 ” [ 35 ] 他 作 净土 诗 , 云 :
Ligne n°160 : 遥指 家乡 落日 边 , 一 条 归路 直 如弦 。 空中 韵 奏 般般 乐 , 水上 花 开 朵朵 莲 。 杂树 枝 茎 成百 宝 , 群居 服食 胜 诸 天 。 吾 师 有 愿 当 垂 接 , 不 枉 翘 勤 五十 年 。 …… 一 寸 光 ...
Ligne n°162 : ...竭力 赞扬 西方净土 的 殊 胜 和 弥陀愿力 的 深厚 。- Ligne n°163 : 宋代 曹洞宗 真 歇 清 了 与 默照 禅 创始人 宏 智 正 觉 同 为 丹霞 子淳 的 高弟 。 他 主张 “ 但 念 阿弥陀佛 , 求 生 西方 极乐 ” [ 37 ] 。 清 了 认为 念佛 是 修 持 往 生 西方净土 的
Ligne n°164 : 捷径 。 他 还 批评 大 慧 宗 杲 的 看 话 禅 , 说 : “ 如今 一般 底 将 依 师 语 、 相似 语 、 格则语 、 合 头 语 口传心授 , 印 板 上次 第排 布 , 参 来 参 去 , 参 得 一 肚皮 禅 , 三 年 两 岁 依前 ...
Ligne n°163 : ...宋代 曹洞宗 真 歇 清 了 与 默照 禅 创始人 宏 智 正 觉 同 为 丹霞 子淳 的 高弟 。 他 主张 “ 但 念 阿弥陀佛 , 求 生 西方 极乐 ” [ 37 ] 。 清 了 认为 念佛 是 修 持 往 生 西方净土 的- Ligne n°164 : 捷径 。 他 还 批评 大 慧 宗 杲 的 看 话 禅 , 说 : “ 如今 一般 底 将 依 师 语 、 相似 语 、 格则语 、 合 头 语 口传心授 , 印 板 上次 第排 布 , 参 来 参 去 , 参 得 一 肚皮 禅 , 三 年 两 岁 依前
- Ligne n°164 : 捷径 。 他 还 批评 大 慧 宗 杲 的 看 话 禅 , 说 : “ 如今 一般 底 将 依 师 语 、 相似 语 、 格则语 、 合 头 语 口传心授 , 印 板 上次 第排 布 , 参 来 参 去 , 参 得 一 肚皮 禅 , 三 年 两 岁 依前
Ligne n°165 : 忘却 。 到处 争胜 负 , 彼此 人 我 , 无 明 亘天 。 ” [ 38 ] 指斥 看 话 禅 参究 公案 , 口传心授 , 以为 大悟 , 实际上 尽 是 邪 见 , 污染 心性 。 同时 , 清 了 又 主张 “ 直 将 阿 弥陀 ...
Ligne n°164 : ...捷径 。 他 还 批评 大 慧 宗 杲 的 看 话 禅 , 说 : “ 如今 一般 底 将 依 师 语 、 相似 语 、 格则语 、 合 头 语 口传心授 , 印 板 上次 第排 布 , 参 来 参 去 , 参 得 一 肚皮 禅 , 三 年 两 岁 依前- Ligne n°165 : 忘却 。 到处 争胜 负 , 彼此 人 我 , 无 明 亘天 。 ” [ 38 ] 指斥 看 话 禅 参究 公案 , 口传心授 , 以为 大悟 , 实际上 尽 是 邪 见 , 污染 心性 。 同时 , 清 了 又 主张 “ 直 将 阿 弥陀
Ligne n°166 : 佛 四 字 作 个 话头 , 二六 时 中 , 自 晨 朝 十 念 之 顷 , 直 下 提 撕 ” [ 39 ] 。 也 就 是 以 阿弥陀佛 四 字 为 话头 , 以 念佛 代 公案 , 提倡 “ 看 话 念佛 ” , 形成 为 看 话 禅 的 一 种 新 ...
Ligne n°165 : ...忘却 。 到处 争胜 负 , 彼此 人 我 , 无 明 亘天 。 ” [ 38 ] 指斥 看 话 禅 参究 公案 , 口传心授 , 以为 大悟 , 实际上 尽 是 邪 见 , 污染 心性 。 同时 , 清 了 又 主张 “ 直 将 阿 弥陀- Ligne n°166 : 佛 四 字 作 个 话头 , 二六 时 中 , 自 晨 朝 十 念 之 顷 , 直 下 提 撕 ” [ 39 ] 。 也 就 是 以 阿弥陀佛 四 字 为 话头 , 以 念佛 代 公案 , 提倡 “ 看 话 念佛 ” , 形成 为 看 话 禅 的 一 种 新
Ligne n°167 : 形式 , 也 即 禅 净 融合 的 一 种 特殊 形态 。 又 , 明末 曹洞宗 人 无 明慧 经 根据 一般 禅 家 的 “ 唯心 净土 , 自性 弥陀 ” 的 旨趣 , 说 : “ 念佛 人 , 要 心 净 , 净心 念佛 净心 听 。 心 ...
Ligne n°166 : ...佛 四 字 作 个 话头 , 二六 时 中 , 自 晨 朝 十 念 之 顷 , 直 下 提 撕 ” [ 39 ] 。 也 就 是 以 阿弥陀佛 四 字 为 话头 , 以 念佛 代 公案 , 提倡 “ 看 话 念佛 ” , 形成 为 看 话 禅 的 一 种 新- Ligne n°167 : 形式 , 也 即 禅 净 融合 的 一 种 特殊 形态 。 又 , 明末 曹洞宗 人 无 明慧 经 根据 一般 禅 家 的 “ 唯心 净土 , 自性 弥陀 ” 的 旨趣 , 说 : “ 念佛 人 , 要 心 净 , 净心 念佛 净心 听 。 心
- Ligne n°167 : 形式 , 也 即 禅 净 融合 的 一 种 特殊 形态 。 又 , 明末 曹洞宗 人 无 明慧 经 根据 一般 禅 家 的 “ 唯心 净土 , 自性 弥陀 ” 的 旨趣 , 说 : “ 念佛 人 , 要 心 净 , 净心 念佛 净心 听 。 心
Ligne n°168 : 即 佛 兮 佛 即 心 , 成佛 无非 心 净 定 。 ” [ 40 ] 又 说 : “ 念 即 佛 , 佛 即 念 ” [ 41 ] , “ 念佛 心 即 净土 ” [ 42 ] 。 他 强调 众生 本 具 佛性 : “ 清清 净 净 一 灵光 , 刹 刹 ...
Ligne n°169 : ...尘 尘 不 覆 藏 。 万万千千 都 失 觉 , 多多少少弗 思量 。 明明白白 无生 死 , 去去 来来 不 断 常 。 是是非非 如 作梦 , 真真实实 快 承当 。 ” [ 43 ] “ 灵光 ” 即 佛性 , 清净 无 染- Ligne n°170 : , 灵 照 而 放 光明 。 劝告 众生 顿 见 佛性 , 成就 佛 果 。 慧 经 在 强调 念佛 的 同时 , 也 倡导 看 话 禅 , 他 说 : “ 参 学 之士 , 道 眼 未 明 , 但 当 看 个 话头 。 ” [ 44 ] 一 如 大 慧宗
Ligne n°171 : 杲 的 家风 , 又 表现 出 曹 洞 与 临济 合流 的 趋势 。 ...
Ligne n°171 : ...杲 的 家风 , 又 表现 出 曹 洞 与 临济 合流 的 趋势 。- Ligne n°172 : 与 慧经 同时代 的 明末 佛教 四 大师 祩宏 、 真 可 、 德清 、 智 旭 , 进一步 淡化 了 宗派 立场 , 他们 几乎 都 提倡 禅 净 双 修 , 并 程度 不同 地主 张 会 归 净土 。 四 大师 中 德清
Ligne n°173 : 恢复 禅宗 祖 庭 曹 溪 有功 , 被 称为 曹 溪 中兴 祖师 , 是 当时 禅门 巨匠 。 德清 也 极力 倡导 禅 净 一致 , 他 说 : “ 参禅 看 话头 一路 , 最为 明 心切 要 。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兼 修 之 ...
Ligne n°172 : ...与 慧经 同时代 的 明末 佛教 四 大师 祩宏 、 真 可 、 德清 、 智 旭 , 进一步 淡化 了 宗派 立场 , 他们 几乎 都 提倡 禅 净 双 修 , 并 程度 不同 地主 张 会 归 净土 。 四 大师 中 德清- Ligne n°173 : 恢复 禅宗 祖 庭 曹 溪 有功 , 被 称为 曹 溪 中兴 祖师 , 是 当时 禅门 巨匠 。 德清 也 极力 倡导 禅 净 一致 , 他 说 : “ 参禅 看 话头 一路 , 最为 明 心切 要 。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兼 修 之
- Ligne n°173 : 恢复 禅宗 祖 庭 曹 溪 有功 , 被 称为 曹 溪 中兴 祖师 , 是 当时 禅门 巨匠 。 德清 也 极力 倡导 禅 净 一致 , 他 说 : “ 参禅 看 话头 一路 , 最为 明 心切 要 。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兼 修 之
- Ligne n°173 : 恢复 禅宗 祖 庭 曹 溪 有功 , 被 称为 曹 溪 中兴 祖师 , 是 当时 禅门 巨匠 。 德清 也 极力 倡导 禅 净 一致 , 他 说 : “ 参禅 看 话头 一路 , 最为 明 心切 要 。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兼 修 之
- Ligne n°173 : 恢复 禅宗 祖 庭 曹 溪 有功 , 被 称为 曹 溪 中兴 祖师 , 是 当时 禅门 巨匠 。 德清 也 极力 倡导 禅 净 一致 , 他 说 : “ 参禅 看 话头 一路 , 最为 明 心切 要 。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兼 修 之
- Ligne n°173 : 恢复 禅宗 祖 庭 曹 溪 有功 , 被 称为 曹 溪 中兴 祖师 , 是 当时 禅门 巨匠 。 德清 也 极力 倡导 禅 净 一致 , 他 说 : “ 参禅 看 话头 一路 , 最为 明 心切 要 。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兼 修 之
Ligne n°174 : 行 , 极为 稳当 法门 。 ” [ 45 ] 对于 看 话头 , 他 强调 “ 古人 说 参禅 提 话头 , 都 是 不得已 。 公案 虽 多 , 唯独 念佛 审 实 的 话头 , 尘 劳 中 极 易 得力 。 ” [ 46 ] 提倡 念佛 ...
Ligne n°173 : ...恢复 禅宗 祖 庭 曹 溪 有功 , 被 称为 曹 溪 中兴 祖师 , 是 当时 禅门 巨匠 。 德清 也 极力 倡导 禅 净 一致 , 他 说 : “ 参禅 看 话头 一路 , 最为 明 心切 要 。 …… 是 故 念佛 参禅 兼 修 之- Ligne n°174 : 行 , 极为 稳当 法门 。 ” [ 45 ] 对于 看 话头 , 他 强调 “ 古人 说 参禅 提 话头 , 都 是 不得已 。 公案 虽 多 , 唯独 念佛 审 实 的 话头 , 尘 劳 中 极 易 得力 。 ” [ 46 ] 提倡 念佛
Ligne n°175 : 话头 的 禅 修 。 对于 坐禅 念佛 , 他 也 提 出 了 新解 : “ 所云 坐禅 , 而 禅 亦 不 属 坐 。 若以 坐 为 禅 , 则 行 住 四 仪 又 是 何事 ? 殊不知 禅 乃 心 之 异名 , 若 了 心体 寂灭 , 本 自 不 动 ...
Ligne n°174 : ...行 , 极为 稳当 法门 。 ” [ 45 ] 对于 看 话头 , 他 强调 “ 古人 说 参禅 提 话头 , 都 是 不得已 。 公案 虽 多 , 唯独 念佛 审 实 的 话头 , 尘 劳 中 极 易 得力 。 ” [ 46 ] 提倡 念佛- Ligne n°175 : 话头 的 禅 修 。 对于 坐禅 念佛 , 他 也 提 出 了 新解 : “ 所云 坐禅 , 而 禅 亦 不 属 坐 。 若以 坐 为 禅 , 则 行 住 四 仪 又 是 何事 ? 殊不知 禅 乃 心 之 异名 , 若 了 心体 寂灭 , 本 自 不 动
- Ligne n°175 : 话头 的 禅 修 。 对于 坐禅 念佛 , 他 也 提 出 了 新解 : “ 所云 坐禅 , 而 禅 亦 不 属 坐 。 若以 坐 为 禅 , 则 行 住 四 仪 又 是 何事 ? 殊不知 禅 乃 心 之 异名 , 若 了 心体 寂灭 , 本 自 不 动
- Ligne n°175 : 话头 的 禅 修 。 对于 坐禅 念佛 , 他 也 提 出 了 新解 : “ 所云 坐禅 , 而 禅 亦 不 属 坐 。 若以 坐 为 禅 , 则 行 住 四 仪 又 是 何事 ? 殊不知 禅 乃 心 之 异名 , 若 了 心体 寂灭 , 本 自 不 动
- Ligne n°175 : 话头 的 禅 修 。 对于 坐禅 念佛 , 他 也 提 出 了 新解 : “ 所云 坐禅 , 而 禅 亦 不 属 坐 。 若以 坐 为 禅 , 则 行 住 四 仪 又 是 何事 ? 殊不知 禅 乃 心 之 异名 , 若 了 心体 寂灭 , 本 自 不 动
- Ligne n°175 : 话头 的 禅 修 。 对于 坐禅 念佛 , 他 也 提 出 了 新解 : “ 所云 坐禅 , 而 禅 亦 不 属 坐 。 若以 坐 为 禅 , 则 行 住 四 仪 又 是 何事 ? 殊不知 禅 乃 心 之 异名 , 若 了 心体 寂灭 , 本 自 不 动
- Ligne n°175 : 话头 的 禅 修 。 对于 坐禅 念佛 , 他 也 提 出 了 新解 : “ 所云 坐禅 , 而 禅 亦 不 属 坐 。 若以 坐 为 禅 , 则 行 住 四 仪 又 是 何事 ? 殊不知 禅 乃 心 之 异名 , 若 了 心体 寂灭 , 本 自 不 动
Ligne n°176 : , 又 何 行住之可拘 ? 苟 不 达 自 心 , 虽 坐 亦 剩 法 耳 。 定 亦非 可 入 , 若 有 可 入 , 则 非 大 定 。 所谓 ‘ 那伽 常 在 定 , 无 有 不 定时 ’ , 又 何 出入 之 有 ? ” [ 47 ] “ 那伽 ” , ...
Ligne n°176 : ..., 又 何 行住之可拘 ? 苟 不 达 自 心 , 虽 坐 亦 剩 法 耳 。 定 亦非 可 入 , 若 有 可 入 , 则 非 大 定 。 所谓 ‘ 那伽 常 在 定 , 无 有 不 定时 ’ , 又 何 出入 之 有 ? ” [ 47 ] “ 那伽 ” ,- Ligne n°177 : 此 指 佛 。 佛 的 行 、 住 、 坐 、 卧 都 在 定 , 据 此 , 那 伽亦 谓 “ 常 在 定 ” 。 这 是 说 禅 是 心 , 不 能 拘泥于 坐 。 又 大 定 也 不可 入 , 佛 就 并 无 出入 而 常 在 定 。 又 说 : “ 今 所 念之
Ligne n°178 : 佛 , 即 自性 弥陀 , 所求 净土 , 即 唯心 极乐 。 诸 人 苟 能 念念不忘 , 心心 弥陀 出现 , 步步 极乐 家乡 , 又 何必 远 企 于 十万亿 国 之外 , 别 有 净土 可归 耶 ? ” [ 48 ] 教人 念 ...
Ligne n°178 : ...佛 , 即 自性 弥陀 , 所求 净土 , 即 唯心 极乐 。 诸 人 苟 能 念念不忘 , 心心 弥陀 出现 , 步步 极乐 家乡 , 又 何必 远 企 于 十万亿 国 之外 , 别 有 净土 可归 耶 ? ” [ 48 ] 教人 念- Ligne n°179 : 佛 时 彻悟 自性 , 成就 唯心 极乐 净土 , 也 就 是 提倡 念佛 与 禅 合而为一 。
Ligne n°180 : 当代 禅宗 泰斗 虚云 和尚 ( 1840 ~ 1959 ) , 身 承 五 宗 , 长期 参禅 , 久 有 体悟 。 他 不仅 对 禅门 五家 宗派 同样 尊重 , 而且 也 提倡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参禅 念 ...
Ligne n°179 : ...佛 时 彻悟 自性 , 成就 唯心 极乐 净土 , 也 就 是 提倡 念佛 与 禅 合而为一 。- Ligne n°180 : 当代 禅宗 泰斗 虚云 和尚 ( 1840 ~ 1959 ) , 身 承 五 宗 , 长期 参禅 , 久 有 体悟 。 他 不仅 对 禅门 五家 宗派 同样 尊重 , 而且 也 提倡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参禅 念
- Ligne n°180 : 当代 禅宗 泰斗 虚云 和尚 ( 1840 ~ 1959 ) , 身 承 五 宗 , 长期 参禅 , 久 有 体悟 。 他 不仅 对 禅门 五家 宗派 同样 尊重 , 而且 也 提倡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参禅 念
- Ligne n°180 : 当代 禅宗 泰斗 虚云 和尚 ( 1840 ~ 1959 ) , 身 承 五 宗 , 长期 参禅 , 久 有 体悟 。 他 不仅 对 禅门 五家 宗派 同样 尊重 , 而且 也 提倡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参禅 念
- Ligne n°180 : 当代 禅宗 泰斗 虚云 和尚 ( 1840 ~ 1959 ) , 身 承 五 宗 , 长期 参禅 , 久 有 体悟 。 他 不仅 对 禅门 五家 宗派 同样 尊重 , 而且 也 提倡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参禅 念
- Ligne n°180 : 当代 禅宗 泰斗 虚云 和尚 ( 1840 ~ 1959 ) , 身 承 五 宗 , 长期 参禅 , 久 有 体悟 。 他 不仅 对 禅门 五家 宗派 同样 尊重 , 而且 也 提倡 禅 净 双 修 。 他 说 : “ 参禅 念
Ligne n°181 : 佛 等 法门 , 本来 都 是 释迦 老子 亲口 所 说 , 道 本 无二 , 不过 以 众生夙 因 和 根器各各 不同 , 为 应 病 与 药 计 , 便 方便 说 了 许多 法门 来 摄 化 群 机 。 ” [ 49 ] 又 说 : “ 于 动 ...
Ligne n°181 : ...佛 等 法门 , 本来 都 是 释迦 老子 亲口 所 说 , 道 本 无二 , 不过 以 众生夙 因 和 根器各各 不同 , 为 应 病 与 药 计 , 便 方便 说 了 许多 法门 来 摄 化 群 机 。 ” [ 49 ] 又 说 : “ 于 动- Ligne n°182 : 散 之 时 , 则 持 名 念佛 。 静坐 之际 , 则 一心 参 究 ‘ 念佛 是 谁 ’ 。 如斯 二者 , 岂 不 两全其美 。 ” [ 50 ] 虚云 在 提倡 禅 净 双 修 的 同时 , 还 认为 “ 参禅 、 念佛 、 持 咒等一
- Ligne n°182 : 散 之 时 , 则 持 名 念佛 。 静坐 之际 , 则 一心 参 究 ‘ 念佛 是 谁 ’ 。 如斯 二者 , 岂 不 两全其美 。 ” [ 50 ] 虚云 在 提倡 禅 净 双 修 的 同时 , 还 认为 “ 参禅 、 念佛 、 持 咒等一
Ligne n°183 : 切 法门 , 皆 教 众生 破除 妄念 , 显 自 本心 。 佛法 无 高下 , 根 机 有 利钝 。 其中 以 念佛 法门 比较 最为 方便 稳妥 。 ” 表现 出 当代 禅门 大师 对持 名 念佛 的 充分 认同 和 高度 肯定 ...
Ligne n°182 : ...散 之 时 , 则 持 名 念佛 。 静坐 之际 , 则 一心 参 究 ‘ 念佛 是 谁 ’ 。 如斯 二者 , 岂 不 两全其美 。 ” [ 50 ] 虚云 在 提倡 禅 净 双 修 的 同时 , 还 认为 “ 参禅 、 念佛 、 持 咒等一- Ligne n°183 : 切 法门 , 皆 教 众生 破除 妄念 , 显 自 本心 。 佛法 无 高下 , 根 机 有 利钝 。 其中 以 念佛 法门 比较 最为 方便 稳妥 。 ” 表现 出 当代 禅门 大师 对持 名 念佛 的 充分 认同 和 高度 肯定
Ligne n°184 : 。 当代 禅门 又 一 高僧 圆 瑛 ( 1878 ~ 1953 ) 的 禅 修 宗旨 是 教宗 兼 弘 , 侧重 禅 净 , 归心 净土 , 念佛 则 智愚 老少咸宜 , 而 念佛 达到 极致 , 则 与 禅悟 无异 。 圆 瑛提 ...
Ligne n°183 : ...切 法门 , 皆 教 众生 破除 妄念 , 显 自 本心 。 佛法 无 高下 , 根 机 有 利钝 。 其中 以 念佛 法门 比较 最为 方便 稳妥 。 ” 表现 出 当代 禅门 大师 对持 名 念佛 的 充分 认同 和 高度 肯定- Ligne n°184 : 。 当代 禅门 又 一 高僧 圆 瑛 ( 1878 ~ 1953 ) 的 禅 修 宗旨 是 教宗 兼 弘 , 侧重 禅 净 , 归心 净土 , 念佛 则 智愚 老少咸宜 , 而 念佛 达到 极致 , 则 与 禅悟 无异 。 圆 瑛提
- Ligne n°184 : 。 当代 禅门 又 一 高僧 圆 瑛 ( 1878 ~ 1953 ) 的 禅 修 宗旨 是 教宗 兼 弘 , 侧重 禅 净 , 归心 净土 , 念佛 则 智愚 老少咸宜 , 而 念佛 达到 极致 , 则 与 禅悟 无异 。 圆 瑛提
- Ligne n°184 : 。 当代 禅门 又 一 高僧 圆 瑛 ( 1878 ~ 1953 ) 的 禅 修 宗旨 是 教宗 兼 弘 , 侧重 禅 净 , 归心 净土 , 念佛 则 智愚 老少咸宜 , 而 念佛 达到 极致 , 则 与 禅悟 无异 。 圆 瑛提
- Ligne n°184 : 。 当代 禅门 又 一 高僧 圆 瑛 ( 1878 ~ 1953 ) 的 禅 修 宗旨 是 教宗 兼 弘 , 侧重 禅 净 , 归心 净土 , 念佛 则 智愚 老少咸宜 , 而 念佛 达到 极致 , 则 与 禅悟 无异 。 圆 瑛提
Ligne n°185 : 倡禅 净 双 修 , 禅 修 时 系 心 于 佛 , 即 守 定 阿弥陀佛 的 话头 参 究 , 实际上 把 禅 修 融 进 净土 , 为 归心 净土 提供 修 持 基础 。 ...
Ligne n°184 : ...。 当代 禅门 又 一 高僧 圆 瑛 ( 1878 ~ 1953 ) 的 禅 修 宗旨 是 教宗 兼 弘 , 侧重 禅 净 , 归心 净土 , 念佛 则 智愚 老少咸宜 , 而 念佛 达到 极致 , 则 与 禅悟 无异 。 圆 瑛提- Ligne n°185 : 倡禅 净 双 修 , 禅 修 时 系 心 于 佛 , 即 守 定 阿弥陀佛 的 话头 参 究 , 实际上 把 禅 修 融 进 净土 , 为 归心 净土 提供 修 持 基础 。
- Ligne n°185 : 倡禅 净 双 修 , 禅 修 时 系 心 于 佛 , 即 守 定 阿弥陀佛 的 话头 参 究 , 实际上 把 禅 修 融 进 净土 , 为 归心 净土 提供 修 持 基础 。
- Ligne n°185 : 倡禅 净 双 修 , 禅 修 时 系 心 于 佛 , 即 守 定 阿弥陀佛 的 话头 参 究 , 实际上 把 禅 修 融 进 净土 , 为 归心 净土 提供 修 持 基础 。
Ligne n°186 : 注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