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动中的框架

We must always take sides. Neutrality Helps the oppressor, never the victim. Silence encourages the tormentor, never the tormented.
-Elie Wiesel

Elie 说我们必须采取一方观点。中立的态度帮助施压者而不是受害者。沉默鼓励施虐者而不是被虐者。社会激进分子,迫使(or鼓励)民众采取激进的态度来达成目的,是有效的实行社会平等的方法吗?这种手段是道德的吗?激进的思维方式的利与弊在哪里?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社会运动阐述社会问题的框架。

社会运动中的思维模式

1。 你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社会激进分子们更倾向于擅长于外部归因。比如:

  • 失业不是因为懒惰,是因为雇主的压迫。
  • 被强奸不是受害者的放荡,而是施暴者的错。
  • 穷人犯罪被抓进监狱不是他们生性邪恶,而是因为社会缺乏教育

这种外部归因的方式可以传达人人在同样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或者犯错,从而激发人们的同情,作出相应的改变外部环境的决策。

2。 着重于强调社会“应该”怎么做

激进主义者选择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原则。这种原则可以是社会或者宗教规范,他们找出不符合原则的社会现象作出改变。比如社会推崇人人平等。那激进主义者就会把它作为一种准则,提倡妇女应该拥有投票权。

3。 类比思维

从类比思维的角度来看,有些人会把提议当作传统的延伸。比如在提倡妇女应该拥有投票权的过程中, 他们会说,妇女本来有责任照顾家庭,我们可以延伸他们的责任到照顾社会。有社会学家认为,这种说话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因为他们不想像前一条强调原则,也没有过分的挑战观众的认知。

社会运动中构建提议的流程

1。 诊断(diagnostic)。

社会激进分子会分析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这个问题是谁的责任。

2。 鼓动 (motivational)。

在这一阶段,激进分子告诉人们为什么要作出改变。要遵守什么样的原则,改变后会有什么结果

3。 办法 (prognostic)。

比如集合群众去抗议。

发布于 2020-02-13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