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网络时代,社会运动的动员成本急剧降低,几乎为零。一篇博客、一个帖子、一条微博,就有可能是一场社会运动的动员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危机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在当前的网络生态中,网络暴力、“多数人的暴政”问题严重,越来越驱逐了良性言论,越来越将公共事件极端化,越来越破坏了人们的沟通理性。强化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社会责任,准确把握网络对社会管理挑战的实质,对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运动动员零成本:互联网的尖锐挑战
◎ 田玉成 温 岩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就以其信息量大、时效快、互动性强和多媒体特性等传播优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但是,少数人利用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这些有害信息通过互联网大量扩散传播,有些谣言甚至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和正常社会秩序,对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网络对社会管理挑战的实质,无疑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运动的形成与互联网社会管理的实质
社会运动的多种定义中,有一种定义被广泛接受,即社会运动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某些特定社会变迁的体制外政治行为。从第三方视角来看,社会运动分为隐性和显性,而显性的社会运动中,群体在公开场合聚集游行的这种集体行动,无疑是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大众对社会运动最直观的认识。
每一场社会运动都有其明确的诉求,由于社会运动声势浩大、引人注目的人群聚集和游行,实际上形成了对这种诉求的一种广而告之行为,这种诉求如果与政治相关,实际上就是向全社会表明了一种体制外政治思潮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社会运动广而告之的作用下,零零星星、孤立分布在各个角落的这种思潮的追随者参与到了运动中,这种群体聚集的游行、示威,为有共同观念的个体提供了面对面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个体间通过运动相识相知、结交同好,这就为实现共同的诉求而成立组织建立了人员和干部基础。
因此,社会运动的主要功能,一是个体可以通过社会运动表明自己的观点,表明一种思想或思潮的存在;二是通过这种运动能够高效率地结交同好,为正规组织的建立做好了人员储备。在某种意义是说,由于互联网跨时空的特点,网络就是一个永不落幕的“社会运动场”。

(图表1)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整理
上表是2011年和2012年网民使用与言论相关的网络互动工具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即时通信、微博、论坛、博客还是社交网站,其用户规模至少是1.4亿以上,最高的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超4.6亿,微博用户也超过了3亿。而网民的主要行为,归根结底,就是发表观点、结交朋友和同好,这在微博的粉丝功能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应。
根据上面的分析,互联网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网络时代到来前的社会运动的主要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