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平权运动或类似的社会运动被大众接受,靠的是什么?

是暴力手段?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是高级知识分子从上至下的发声?是来自底层人民的更广泛的发声? 还有等等等等… 题主在此提供几个资料,不能保证全面,…
关注者
26
被浏览
1,367

2 个回答

赞同青山遥也的关于“代际更替,理性接受”的说法。不过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如果从相对短期内去看平权社运如何被大众接受,答主认为“暴力/非暴力”、“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放眼望去成功的社运,既有暴力也有非暴力,既有精英发动也有平民发动。

我想到一个解释:“关键事件+话语宣传”。

关键事件的作用在于大范围地吸引了社会的注意。很多议题可能都不被大众所关注,突然爆发一个关键事件(可能是偶然事件,也可能是社运人士自己搞的),如你提到的罗沙·帕克斯被捕而引发黑人罢乘、石墙骚乱等等,这些都是关键事件,让平权议题一下子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话语宣传的作用对平权人士来说在于将自己的主张“合法化”。议题被关注以后,社会肯定会爆发出不同的声音,有支持有反对有无所谓的,然后各方争论。谁构造的话语更符合多数人的理性判断谁更容易胜出。经过社会辩论沉淀下来的观点,会慢慢地被大众接受(当然不可能抹杀反对声音)。这里的关键前提是自由的媒体,媒体能够容纳传递各方的观点。

当然,在考虑平权社运如何被大众接受时,也要考虑偶然因素和相关的阻碍力量。

想到再补充。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浏览器
继续
什么是平权运动?一般是指不同种族,性别,信仰,阶级等等各类别下的人的平等的权利维护的社会运动。所谓权利也分级别,首先是人权,然后是公民权,然后是选举权等等政治权利。历史上的奴隶解放运动首先解决人权,即奴隶是独立的个体而非奴隶主的财产,然后黑人运动要求公共场所里面是否拥有和白人平等的公民权,然后再上升到一些国家黑人要求政治权利。女性也是一样,近现代大多数的女权运动围绕着女性是否应该拥有和男性相同的雇佣法则,晋升法则,家庭内的劳动是否应该获得商业价值上的认可等等等等。同性恋原本属于亚文化,同性恋这种属性与其他类别不同的在于种族,性别是生来决定的,不管在哪个场所黑人就是黑人女人就是女人,但是类似于同性恋,或者是阶级这种是在某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获得认可以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响应的权利的。而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被直接维护的对象不是人,所以探讨起来应该和以上三种分开。
为何要分开?乍一看都是社会运动。前者属于传统的社会运动,后者被称为新社会运动。如果说它们的共通之处,大概也只有有人组织有人领导有人响应有人抗议有人跟着瞎起哄有人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投入而有人是别有用心。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太多了。传统的社会运动着眼在阶级,种族,性别这种类别内互相对立的两方属于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谁剥削谁,怎么被剥削,是由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权力构造决定,所以传统的社会运动会造成各个社会国家的政治权力构造的改变。而为了缓解不平等造成的伤害,各个国家会推出内容不尽相同的福利政策。然而制度又有其延续性,于是现代国家的方方面面便呈现在我们眼前。新社会运动着眼于处于社会构造的周边,比如同性恋,老人,残疾人,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这里面关于同性恋老人残疾人的诉求早已超过公民权政治权利的层面,而更加是价值观的诉求。

然后所谓的“被大众接受”是什么含义?指有人愿意参与?指社会百分之多少的人理解并认同?指社会运动的诉求体现在了社会生活中?还是指落实在了政策中?题主反复说“成功”,具体指什么表现?比如我们可以说黑人在白人社会里获得的权利到了哪一步?享受什么政策?有什么样的自我认知,被不同类别的人如何解读。黑人白人如果有某些项目上的差别那么这种差别是怎么产生的会有什么影响。某女权运动标志性事件并不是普遍性的现象所以并不能用它来佐证所有女性拥有与男性相同的机会去如何如何。。。研究上是这样,真正的社会运动家们也不会说他们认为成功了就停止了手上的活计。
如果仅仅论社会运动如何取得成果,那要每个案例每个案例详细的记述基础上分析过再总结了。关于社会运动的社会学研究,只能告诉你在社会运动中集体意识如何形成,如何导向集体行为,权力又是如何分配,而不能告诉你,在同样有暴力和非暴力的某一场运动中,由于那个暴力而不是这个非暴力,运动“成功”。因为我们不能还原两场与先例有着完完全全相同历史背景社会构造条件的社会运动以控制变量去作比较。
如何论为何同一时代女权运动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阶段,这不是运动的结果,而是关于运动的起因。比如中国的女权运动处在萌芽,这不是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而是它没有足够的发生条件的事实,因果关系莫颠倒。

首先来看社会运动的定义:
一种集体行为;具有公共性质;具有某种目的;由没有实权的人进行;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没有能够惠及所有参与者的制度

关于社会运动的理论,大概以下几种视点:
古典观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不同阶级的所处环境决定了相应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行为,在阶级矛盾爆发的时候发生了阶级斗争;
2.基于涂尔干失范论点的相对剥夺论,集合行为论: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社会运动作为一种对应存在,被剥夺的人们由于主观的不满而形成集合行为;
3.集合选择理论: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不满通过控诉来表达。
比较新的视点是
4.资源动员论:要讨论社会运动的发生和壮大,除了集体意识,还需要着眼于可以动员的资源。学历高,中产阶级的参加和动员,可以带来可观的资源比如钱和人脉。资源动员论后来被扩充,学者们认为参加者的社会网络,社会连带关系形成也属于资源的一种;统治阶级的权力构造的变化也会影响对集体行动的机会;参加成员对运动成功可能性的认识;是否与既有的社会组织协作等等。

建议题主套用以上的定义和理论框架去看你查到的资料,自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分析和判断。如果你想更深入去了解,建议找相关文献阅读。比如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合著的《社会运动论》,最好不要找高校使用的教材。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浏览器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