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下载 豆瓣 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 发布 × 豆瓣 扫 码 直接 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 品 豆瓣 社区 搜索 : 搜索 你 感 兴趣 的 内容 和 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 * 首页 * 浏览 发现 * 话题 广场 new 快速 注册 台湾 社会运动 ( 转载 ) Kathy Kathy 2013-01-04 20 : 01 : 25 社運-- 1 --社運 1980 年 以來 的 社會運動 一 、 前言 二 、 社會運動 的 定義 三 、 台灣 社會運動 歷史 背景 與社會 結構 之 分析 四 、 台灣 社會運動 概述 五 、 結語 1980年代 以後 , 台灣 的 社會運動 如雨 後春筍 般的 出現 。 在 運動風 潮 中 , 的 確 對台 灣社會 造成 某些 衝擊 。 這些 包括 : 從過 去 一黨獨 大 的 威權體 制 逐 漸轉 為較接 近 多元 民主 的 、 權力 分散 的 政治 情況 ; 由 過去較 一元化 的 社會價值 、 較緊 密 的 社 會控制 情況變 成 各種 社 會價 值 並陳 、 不同 聲音 有 機會 表達 的 多 元 社會之 出現 ; 社 會運動 本身 也從 早期較 利益 受損 而 要求 賠償 的 , 或 被動 的 運動訴 求 逐漸 轉為 提 出 新 生活 方式 與價 值 的 主張 , 或 較主動 的 運動訴求 。 有關 1980 年代 台灣 社會運動 現象 , 相當 程度 是 政治 與經 濟資 源 分配 被 扭曲 後 , 形成 有 理想 又 企求 社會正義 公平 的 中 產階 級結 合 受害 中下 階級 向 政府 與加害 者 和平 抗爭 的 現象 。 這也 涉及 經濟 、 社會 、 甚而 政治 相關性 現象 的 關係 。 包括農 、 工 階級 的 處境 、 中 小企業 的 困境 、 更 高 層次 的 獨占 大 企業 與社 會財 富 兼併 此 一資 源 分配 扭曲 的 核心 問題 , 可說 有 其 一定 的 連貫性 。 從結構 成因 的 觀點來 看 , 獨� 與財 富 兼併 不 只 是 經濟資 源 的 壟斷 , 更 延伸 到對 政治權力 的 封閉化 控制 。 相形 之 下 , 不 是 獨占 、 兼併 地位 的 台灣 中 小 企業 便 在 政經 勢力 上 都處於 劣勢 , 一旦 它與 大 財團 或 國(黨)營 企業 的 利益 衝突時 , 更 往往 得 不 到 政治 力 的 聲援給 予 轉機 。 1990 年代 以後 , 儘管 台灣 社會運動風 潮 已 有 退潮 跡象 , 但 經過 運動風 潮 的 洗禮 , 人 們對於 政府 應有的 角色 扮演 、 社 會成 員間 的 權利 義務 關係 , 以及 個人如 何 維護 自身 利益 , 都 與過 去 有 截然 不同 的 看法 。 在 當代 台灣 社 會裡 , 社會運動 或 集 體抗議 事件 似乎 已 成 為社會 生活 與例行 政治 中 的 一 部分 。 社會運動 是 集 體行為 的 一種型態 , 也 是 一 群 人 共同 參與並 推動 某 一 目 標或想 法 的 活動 。 社會運動 涉及 有 組織 的 行為 , 而且 企求 改變 包括 歷史 、 經濟 、 社會 、 教育 、 文化 諸多權力 的 不對 等 關係 現狀 , 其後 果 可說 是 社會 變遷 。 社會運動 初期 , 群眾 通常 藉由 抗 議與遊 行 等 的 非 制度化 方式 來支持 或 反對社會 變遷 。 社會運動 的 參與 者 必 須是廣 大群眾 , 而 非 少數幾個 人 ; 必須 具有 持 續性 , 否則 , 曇花 一現即 消失 ; 通常 要 有 意識 理念 來說 服 參與 者與 一般 大眾 。 由此 看來 , 社會運動 可 說是 一 個團體 具有 目標 , 而且 有 計畫 的 共同 行動 , 其 目的 在 改變 整體 或 部分 的 社 會現 象 , 可以 看作 是 社會 變遷 的 一種手段 或 策略 。 社運-- 2 --社運 這樣 的 定義 明顯 指出 社會運動 不應 被 視為 一時 的 偏差 行為 或 衝突 , 也 不 是 短 暫的 邊際 社會 現象 。 它 不 僅是對 不平 、 不 滿現 象 所 發生 的 吶喊 , 更 是 找尋 新 社會 秩序 的 一種 有 意識 的 努力 。 這種導 源 於民間 的 社會力 ,還 具有 另外 一種特質 , 亦 即 它 抗爭 的 對象 , 基本上 雖是擁 有 支配力 的 國家 機器 , 但 未必 以 奪取國 家權 力做 為其 最終 目標 ( 要求 國家 改善 ) , 因此 它 不 能 化約 是 一種單純 的 政治 行動 。 這在 像 台灣 這麼 一 個階 級結構 尚 不 明顯 , 而 國家對 民間社會 的 控制 又 強調 威 權統 治性 格 的資 本主 義社 會裏 , 「 國家 」 成為 社會運動 抗爭 的 主體 , 而 非 「 對立 的 階級 」 , 也 就 是 很 自然 的 現象 了 。 但 這並 不 表示 社會 階級 之 間的潛 在 矛盾 和 衝突 完全 不 存 在 , 只是 到 目前 為止 , 階級 矛盾 還沒 彰顯 和 暴露 出來 而已 , 但 若 M型社會 形成 , 就 有待 觀察 了 。 此外 , 當資 本主 義體 制進入 另 一 成熟 發展 階段 , 階級 結構 也 進入 更 定型 的狀 態時 , 社會運動 的 「 階 級衝 突 」 性格 , 所以 在 1990年代 以後 , 因為 激烈 選舉 , 候 選人雖然 避免 了 以 族群 做 訴求 ( 實際 上 外省 族群 強力 動員 , 本省 族群 隨之動 員 ) , 但 1993年 的 台北市 長選舉 , 新黨 趙少康 高 舉反 商訴求 ( 或 反 富 ) , 某 種程 度 上 , 也 帶入 與顯 示 貧富 階級 對立 的 陰影 。 現今 因 政治 上 藍綠 統獨 的 激烈 對抗 , 貧富 階級 對立還 不 明顯 。 事實 上 , 當資 本主 義的發展 培養 和 蘊育 出 不少 新 興經 濟力 , 尤其 是 民 營企業 時 。 民間社會 也 間接獲 得 了 不少 資源 可以 用 來做為 動員 的 經濟 基礎 。 民間 社 會便 逐 漸累 積這種 新 成形 的 經濟資 源 , 並運 用 它 來做為 對國 家 的 訴求 。 要求 較大 社會 自主性 的 憑藉 。 換言之 , 在 80 年代 台灣 民間社會力 勃興 的 條件當 中 , 民 間經濟力 在 60年 代 以 來的竄 起 與擴 大 , 是 前提 要件 。 但是 社會力 與經 濟力 之間,卻 也 存在 著 一種 微妙 的 相生 相 剋關係 , 民 間經 濟力 既 是 豐富 了 社會力 的 原因 , 但 由於 經濟力 日益 與政 治力 掛鉤 而 腐生 不良 的 特權與 干 擾資 源 的 正當 分配 系統 , 卻也變 前往 大陸 、 而 滯 留 在 那裏 的 台灣 籍 同胞 。 也 能夠 返 台 探親 。 此 一運動 訴求沒 多久 也 獲得 政府 的積 極回應 , 如今 亦 開放 同意 在 大陸 的 台籍 人士 返 台探親 。 80 年代 台灣 中 小 企業 所 面臨 的 困境 其 來源來 自 內外兩 大 壓力 ; 內部 壓力 是勞 工 成本 和 環境 成本 的 提高 , 分 別造 因 於產業轉型過 程 中 , 勞力 走向 的變化 以及勞 工 運動 和 環保 運動 的 勃興 ; 外部 壓力 則來 自 對美貿 易 順差導致 的 保護 主 義對 中 小 企業 外貿 市場 的 緊縮 和 其他 發展 中國 家製 造 業興 起 的競爭 。 然而 , 在 政府 的 因應 措施 上卻 看 不 出 有 積極緩 解 的 對策 , 反而 有 執意 袒護那 些 具有 獨占 國內 市場 性格 的 大 企業 , 諸如開 放 進口 速度 緩慢 , 台 幣則 不 斷升值 , 這些 措施 說來 都 不 利於 以 出口 為主 的 中 小 企業 。 不明 確的環保 政策 與勞 工 政策 更 社運-- 3 --社運 使得 中 小 企業 一方面 得 立即 付出 各項 成本 而 不得 像 大 企業 能 夠轉 嫁 , 另一方面 又 得 不 到 有力 政治 管道 以 獲取 政府 的 支援 。 換言之 , 中 小 企業 目前 所處 的 困境 與現 存 且 日益 明顯 的 獨占 和 財富 兼 併事質 有著 相當 程度 的 關係 。 在 政治 、 經濟 、 社 會權力 結構 裏處於 更 低 地位 的 農工 階級 更 是 整 體資 源 分配 長期 扭曲 下 的 犧牲 者 。 如果 說中小企業 在 決策 系統 中與 大 企業 相比 是 劣勢 者 , 農 工 階級 更 是 「 劣勢 中 的 劣勢 」 , 政治 權力 、 經濟資 源 和 社會 地位 都處處 居 於下風 。 中 小 企業 還畢 竟是 長期 以 來政經 結構 的 「 既 得 利益者 」 , 其 劣勢 也 只 是 近年 來的 現象 , 但 廣大農 工 階級 卸 始 終是 支配 資源 分配 的 政經 結構 下 的 劣勢 團體 。 加 上 台 灣的 威權 政治 體制 中 , 農工 階級 的 政 冶 影響力 更 是 受到 層層 限制 。 這股蘊 藏 於民 間社會 的 力 源 便 長期 被 壓抑 , 而 承受 著 台灣經濟 成長 「 奇蹟 」 中 的 諸多 社 會代價 。 「 相 對剝奪 感 」 的 升高 在農 工 階級 的 主觀 認知裏 也 一直 是 近 二十 年 來的事實 。 換言之 , 在 不公平 的 資源 分配 體制 和運 作 下 , 形成 了 政經 掛鉤 , 以及 獨占和 財富集 中 的 事實 , 國家 的 公 權力 也 容易 受到 干擾 和 腐蝕 。 而 中 小 企業 的 困境 和農 工 階級 的 劣勢 便 是 兩個 突出 的 表徵 。 這在 80 年代 尤其 凸顯 。 對這個 不 公平 資源 的 分配 體制 , 80 年代 的 台灣 , 也 產生兩 股 要求 改變 上述結 構的 力量 。 一 是 發生 在 經濟 領域裏 的 求變 呼籲 , 這便 是 經濟 結構 的 國際 化 和 自由 化 ; 主要 是 在 降低 政治 力量 對經 濟領域 的 干預 和 控制 , 從而調整 政經 力量 的 不良 癥結 。 以 改造 現存 經濟 特 權與 政治 特權 的 掛鉤 體質 , 多少 也 具有 著 一種 重組 經濟 結構 和 資源 分配 體制 的 運動 性格 , 對某 一 程度 來說 , 也 是 本土 中 小 企業 要 求 資源 重 分配 的 直接 訴求 。 二 是 發生 在 社會 領域裏 的 求變 呼籲,這 便 是 發自不 同 社 會弱 勢群 體階 級對 改變 「 國 家 與民間 社會 」 關係 的 訴求 , 而 表現 在 方興 未 艾 的 各 種社 會運動 上面 ,農 、 工 運動 便 是 其中 兩個 尤其 明顯 的 社會運動 。 就 這個 觀點 而言 , 經濟 自由化 的 要求 和 各種 社會運動 的 勃興 都 可 歸結 到 是 80 年代 台灣 新興 的 民間 訴求 , 都 在 進行對 既 有 資源 分配 體制 的 改造 和 重組 。 這 也 是 戰後 台灣 經歷 40 多 年 的 發展 經驗 中 , 在 創造 了 所謂 「 經濟 奇蹟 」 之後 的 另 一 種 「 社會 改造 」 契機 。 社會 改造 的 正當性 有 其 歷史 與結構 , 消極 作用 在於 修正 「 經 濟奇蹟 」 所 帶來 及 衍生 的 發展 扭曲 後果 , 積極 意義 更 在於 延續 和 創造 一種 更 富正 義的 均衡 發展 前景 。 80 年代 社會運動 的 發生 , 並不 否定 台灣經濟發展 經驗 中 成 功 的 一 面 , 社會運動 的 適時產 生與 蓬勃 發展 , 更 可 視為 是 台灣發展 下 一 階 段 的 特 有經 驗內涵 。 因此 , 社會運動 所蘊 含 的 社會 改造 意義 也 該是 戰後 台灣 經驗 中 可 貴 的 一 部 份 , 它 有著 塑造 未 來發 展 進程 的 動力 , 以 找尋 可能 也 更 佳 的 未來發 展 內涵 和 形式 。 換言之 , 社會運動 所 代表 的 社會 力求 變訴 求 , 一方面 固然 是 台灣發 展中 「 富 社運-- 4 --社運 裕化 」 和 「 多元化 」 的 結果 , 另一方面 卻也 是 社會力 針對 富裕 化 和 多元化 造成 種種 「 偏差 」 資 源 分配 體制 的 反動 和 匡正 , 近 十 年 的 經驗 尤為 凸 顯這種性格 ; 因 為進 入 80 年 代 之後 , 台灣 的 經濟 成 長出現 了 所 得 分配 惡化 和 財富 累積 明 顯不 均 的 趨勢 , 所導致 的 「 相 對剝奪 」 社會 心理 便 日益 上升 , 社會運動 本身 便 兼 具發 抒 和 表達 這種發 展弱 勢團體 及 階級 爭取 公平 和 正義 的 另 一 警訊 作用 。 此外 , 80 年代 社會運動 的 展開 , 不 是 突然 發生 的 。 而是 累 積溶變的結果 , 「 社會力 」 的 展現 , 更 是 它與 「 政治 力 」 、 「 經濟力 」 在 過去數 十 年 相互 激 盪與 制衡 消長 的 歷史 過程 結果 。 在 80 年代 , 已 形成 「 被 動員 的 民間 社會 」 , 而 它 也 正 以日趨 要 求 嚴苛 的 態勢 在 面對國 家 , 以 調整 和 改 變過 去數 十 年 來不甚 平衡 的 「 國家 v.s 社會 」 權 力 關係 。 新興 社會運動 的 概述 ( 蕭新 煌等資料 ) 1. 消費 者 運動 ( 1980- ) 2. 反 污染 自力 救 濟抗 議運動 ( 1980- ) 3.生態 保育 運動 ( 1982- ) 4. 婦女 運動 ( 1982- ) 5. 原 住民 人 權運動 ( 1983-)6. 學生運動 ( 1986- ) : 7. 新約 教 會抗 議運動 ( 1986-)8. 勞工運動 ( 1987- ) 9. 農民 運動 ( 1987- ) 10. 教師 人 權運 動 ( 1987- ) 11. 殘障 及 福利 弱 勢團體 的 抗 議運動 ( 1987- ) 12. 老兵 福利 自救 運動 ( 1987- ) 13. 政治 受難者 人 權運動 ( 1987- ) 14. 外 省 人 返 鄉運動 ( I987- ) 15. 台灣人 返鄉 運動 ( 1988- ) 16. 反核 運動 ( 1988- ) 17. 客家 權益 運動 ( 1988- ) 18.無 住屋 者 運動 ( 1989 ) 19. 雛妓 救援 運動 ( 1992 ) 以上 這十七 種新興 社會運動 如果 做進 一 步 的 歸納 , 又 不 難發現 它們 可 大致 上 分成 下面 這四類 , 運動 訴求 的 基本 類型 : 第一 類是導 因 於民 間社會不滿 政府 對於 新 興社 會問題 的 漠視 : 這包括 上述 的 消費 者 運動 , 反污染 自力 救濟 , 和 生態 保育 運動 等 ( 3種 ) 。 第二 類是 起因 於民間 社 會對 某些 特定 既 有 政府 政策 或 行動 的 抗議 : 如 上述 反核 運動 、 原住民 運動 、 客家 權益 運動 、 殘障 及 福利 弱 勢團體 抗 議運動 、 老兵 福利 自救 運動 、 新 約教 會抗 議運動 等 ( 6種 ) 。 第三 類 是 由於 民間 社會 有 意識 的 向長 期以 來國 家 < 黨國 體制 > 支配 社 會的 控制 進行 挑戰 , 要求 更 多 的 自主性 : 如 上述 的 學生運動 、 勞工運動 、 農民運動 、 教 師權 益 運動 、 婦女 運動 等 ( 5種 ) 。 第四 類 是 民間 社會 有意 突破 某種 既 定 的 敏感 政治 約束 , 如 上述 的 外省人 返鄉 運動 、 台灣人 返 鄉運動 , 和 政治 受難 人 權益 運動 等 ( 3種 ) 。 赞 转发 微 信 扫码 * 新浪 微博 * QQ 好友 * QQ 空间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Kathy Kathy ( 广东 深圳 ) Miss ET Kathy 的 最新 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 画 中 读 生命 — “ 浅谈 艺术 治疗 ” ( 8 人 喜欢 ) * 如何 成为 艺术 治疗 师 ? ( 20 人 喜欢 ) * 心理 电影 赏析 之 《 搏击 俱乐部 》 ( 转载 ) * 获 幸运 神 眷顾 的 绘 本 作家 ( 转载 ) * “ 私人 绘 本 ” 转载 自 深圳 晚报 热门 话题 · · · · · · ( 去 话题 广场 ) * 2021 寒假 读书 计划 24.6万 次 浏览 * 雷打不动 置办 的 一样 年货 131.3万 次 浏览 * 你 的 专业 有 哪些 值得 推荐 的 入门书 ? 8.2万 次 浏览 * 如果 你 被 打败 了 会 掉落 些 什么 ? 139.0万 次 浏览 * 书 与 书 之间 的 串 场 4.9万 次 浏览 * 我 和 葡萄酒 之间 的 趣事 2.9万 次 浏览 © 2005-2021 doub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 豆 网 科技 有限公司 关于 豆瓣 · 在 豆瓣 工作 · 联系 我们 · 法律 声明 · 帮助 中心 · 移动 应用 · 豆瓣 广告 IFRAME : //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 ? id = GTM-5WP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