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r 訂閱 The News Lens 關鍵 評論網 IFRAME : https : //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 ? id = GTM-TSZ536 IFRAME : https : //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 ? id = GTM-TSR7ZS2 IFRAME : https : //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 ? id = GTM-K2K4RSX thenewslens_ logo * 數位 敘事 * 香港 * 東南 亞 * 武漢 肺炎 * 更 多 觀點 3D 地圖 從100 萬 到 200 萬+1 : 香港 拒送 「 中 」 更 多 數位 敘事 + 年度 專題 安寧 醫療 專題 : 不得已 的 鬥士 更 多 數位 敘事 + 聯名頻道 大人 投 資學 更 多 數位 敘事 + Podcast 馬力 歐陪 你 喝 一 杯 更 多 數位 敘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 * 登 入 * 會員 資料 * 登 出 付 費會員 訂閱 付 費會員 訂閱 分享 觀點 從這 開始 透 鏡 – * 數位 敘事 * 2020 美 國大選 看 關鍵 * 武漢 肺炎 全球 擴散 — 即時 疫情線 上 指南 * 從 100 萬 到 200 萬+1 : 香港 拒送 「 中 」 頻道 – * 香港 * 一國兩 制 終局 * 藝文科 哲特區 * 睇文強 身 健體 * 東南 亞 * 十國專區 * 新 移民 在 台 * 文化 觀察 * 政經 時事 內容 – * 新聞 * 評論 * 書摘 * 插畫 * 圖輯 * 關鍵懶 人� * 特別 報導 * 品牌 聯名頻道 分 類 – * 藝文 * 職場 * 教育 * 環境 * 健康 * 生活 * 政治 * 科學 * 社會 * 運動 * 國際 * 性別 * 中國 * 原 民 * 人文 * 勞工 * 財經 * 城鄉 * 科技 * 動物 * 關於 我們 * 徵人 * 隱私條款 * 使用 條款 * 廣告 內容 政策 * 簡體 / 正體 * English Edition 登 入 * 登 出 簡體 / 正體 English Edi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 * 數位 敘事 * 香港 * 東南 亞 * 武漢 肺炎 * 2020 美 國大選 看 關鍵 * | 「 後 疫情 時代 」 的 近 未來 * | 反 送 中 一 周年 : 他們 如何 走過 ? * |葉 永鋕 逝世 20週 年 專題 * |資 源 回收 大小事 : 回收 綠報報 簡體 / 正體 * English Edition 現正 閱讀 【 網絡 時代 的 社運 】 社會運動 是 什麼 ? 一個 「 參與 者 回 復知覺 、 自我 改造 的 場域 」 2020/10/15 , 社會 【 網絡 時代 的 社運 】 社會運動 是 什麼 ? 一個 「 參與 者 回 復知覺 、 自我 改造 的 場域 」 【 網絡 時代 的 社運 】 社會運動 是 什麼 ? 一個 「 參與 者 回 復知覺 、 自我 改造 的 場域 」 Photo Credit : AP / 達志 影像 TNL 特稿 TNL 特稿 * 關鍵 評論 網編 輯邀 請專 家 撰寫 特稿 , 歡迎讀 者 參與討論 。 看 更 多 此 作者 文章... Loader 訂閱 作� Loader 收藏 本文 我 們想讓 你 知道 的 是 大型 去 中心 化 社 運將 人 們從 一 成 不變 的 日常生活 中 拉 出來 , 進入 某 種特別 的 時空 感 。 在 這裡 , 不會 有人 說你關 心 的 議題 是 小題 大 作 ; 你 的 不 舒服 或 怪異感 不再 被歸 類為 神 經質 , 你 可以 談論 你 的 感覺 , 它 們不再 被 視為沒 有 效率 、 妨礙生產 的 。 文 : 蔡 亞涵 為何有大台 ? 「 無大台 」 這個 詞彙 , 應是 在 2019年 香港 反 送 中 抗 爭爆發以後 , 才 漸漸進 入 台灣人 視野 中 的 。 無大台 指 的 是 「 不 需要 統一 的 對外發 言 人 、 不 需要 集中 話語權 、 不 需要 由 特定 單位 /個 人 發號 施 令 以 控制 運動 」 , 是 一種更 直接 且 嘗試 去除 門檻 的 參與 形式 。 不過 , 「 無大台 」 作為 一種 社會運動 的 模式 , 對台 灣多數 的 議題 參與 者 來說 或 許是較 新穎 、 不 那麼 熟悉 的 。 觀察 台灣 的 學生運動 , 筆者 認為 有著鮮 明 的 菁英 政治 特質 。 這裡 的 菁英 並非單 指 狹義 的 知識 文化 資本 、 身分 背景 之 菁英 , 而是 含括 了 參與 經驗 、 公信力 、 個人 特質 與表達 能力 等 面向 的 突出 。 特別 是 在 有 組織 的 大型 學運 中 可 以 發現 , 台灣 的 抗爭者擅 長進 行 傳承 , 吸收 前輩 經驗 、 改 進後來 的 行動 , 且 了解 怎麼 做 才會 有 效率 、 有 影響 , 避免 浪 費資 源 。 於是 發展 至今 , 抗爭 者 漸漸擁 有 判斷 何謂 最 好 、 最 快 的 直覺 , 也 因 此 能 從運動 中 挑 選出備 受 認可 的 領導 者 , 亦 即 我 們認為 最 可靠 的 那個 「 大 台 」 。 「 大台 」 不 只 是 一種宣稱 , 也 不 是 想當就當 , 而 是 被 參與 者 挑 選出來 的 。 參與 者 在選 定 了 可以 信任 的 對象 之後 , 便 常 習慣 性地 將 「 義務 」 與 「 權力 / 權利 」 一 塊給 出去 , 而 除了 成 為領導 者 或 被 領導 者 , 其他 可能 性較 不常 被 人們 視為 選擇 。 於是 在 各式 會議 中 , 「 決策 圈 」 自然而然 形成 , 並不總 是 因 為少 數決 策 菁英 想 這麼 做 , 許多 人 也 會在 發現 自己 表達 能力 不夠 理想 或 知識 、 資本無 法 媲美 其他 參與 者時 , 自 動限縮 甚至 放棄發 言 以及 參與 決策 的 權利 , 成 為純 出力 的 群眾 。 這也 部分 肇 因 於 人們 害怕 犯錯 、 拖累 團體 、 受 人非議 的 恐懼 , 希望 自己 能夠 成 為識 時務 的 參與 者 , 因而 框架 了 對自己 在 公共 參與 中 可能 成為 的 角色 之 想像 。 「 有 大台 」 的 特點 在於 使 抗爭 可以 從一個純然發生的 「 行動 」 , 晉升 成 更 容易 被 書寫 、 命名 、 論述的 「 事件 」 。 媒體 知道 哪裡 可以 獲得 「 正確 」 的 說法 , 被 抗 爭的 掌 權者 知道 談判 要 找誰 , 群眾 遇到 問題 知道應 找 誰來 作主 , 學者 在 研究時 知道 應該 先蒐集 何 方論 點⋯⋯ 至少 在 實務運 作 上 , 確實 降低 許多溝 通 以及 資訊傳 播 的 成本 , 或許 也 提高 了 能見度 , 並有利 於對 外 公關 。 然而 , 這樣 的 好 處同時 也 使得 那些 「 沒 效率 」 的 運作 過程 、 被 代言 的 群體 、 被 誤讀 的 敘事變 得 不可見 。 無大台 的 樣貌 話說 回來 , 當 「 無 大 台 」 這 個詞 彙隨 著 香港 反 送 中 進入 台灣人 的 視野 , 其實 它 代表 的 「 去 中心 化 」 甚至 是無 政府 概念 在 全球 社會運動 歷史 中 已 有 其 傳統 , 只是 大多 曇花 一現 。 《 憤怒與 希望 : 網際 網絡 時代 的 社會運動 》 對於 2009年 開始 在 冰島 、 突尼西亞 、 西班牙 等 地 發生 的 新 型態 社會運動 , 進行 了 廣泛 而 概 論式 的 介紹 , 帶我們 看見 在 網際 網絡 時代 , 線上 社群 平台 如何 提供 不同 文化 背景 的 社會 深化 公民 審議 的 可能性 。 比 起 以國 家 的 力量 強迫 人民 服從 社會 制度 或 當權者 意志 , 人民 心中 建構 意義 的 過程 , 是 一種 更 具決 定性 、 也 更 為穩 定 的 權力 來源 。 社會 是 由 制度 、 規範 、 價 值 觀組織 起來 的 , 而 人民 的 思考 方式 決定 了 這些東 西 的 命運 。 ( p.26 ) 據此 , 作者 曼威.柯司 特 認為 「 權力 鬥爭 的 基礎 戰場 在於 人們 心中 建構 意義 的 過程 」 。 在 這樣 的 前提 下 , 信念 的 制度化 、 公義 的 政策 化 , 將從過 往 被 我 們認 知 的 「 社會運動 之 主要 目標 」 退位 。 柯 司 特並 提供 了 當代 去 中心 化 社會運動 一個 清楚 的 功能性 定義 : 為脫離 既 有 制度 中 被 菁英 所 霸佔 的 公共 空間 , 另 開闢 出 的 審議場域 。 ( p.30 ) 所以 具體 來說 , 這樣 的 意義 可以 在 什麼樣 的 情況 下 被 實踐 呢 ? 我 們試 著 以 柯 司 特在書 中 列舉 的 幾個 案例 描繪 其 樣貌 。 通常 , 在 占 領場 所 內會 設立 共同 原則 、 基本規 範 , 例如 有禮 、 尊重 、 不可 大 吼 大叫 、 禁止長 篇 大論 等 , 以 保障 每個 人 得以 在 這個 空間 充分 使用 平等 的 言論自由 。 這樣 的 規範 立 基於 參與 者 自發式 的 柔性 監督 網絡 , ( p.48 ) 需要 強大 的 共識 以及 每個 人 充分 的 自省 才 能 達成 。 在 保 有 這種 共識 的 情況 下 , 誰是 真誠 的 參與 者 、 誰是 滋事 分子 或 警方 派 來擾亂 的 人員 就 比較 可能 被 區分 。 但 盡量 善意 的 揣測 也 成 必要 , 以免 誤將 單純 搞 不 清楚 狀況 的 入 門者驅趕 。 AP_12050102 1998 Photo Credit : AP / 達志 影像 在 西班牙 「 憤怒 者 運動 」 與 美國 「 占領 華爾 街 運動 」 中 , 各 個占 領營 地 大多 都 有 「 總 大會 」 的 機制 , 它 是 一種 「 注重 橫向 連結 、 沒有 領導 、 基於 共識而 開啟 的 公開 會議 」 。 所有 有 興趣 的 參與 者 都 可以 直接 參與總 大會 的 例行 議事 , 不 過大會 的 決議 只 具 象徵 性 的 權力 , 並不強制 規範 參與 者 的 行為 。 為了盡量 弭平 資訊 落差並 平均 話語權 , 人們 通常 會花 上 好 幾個 小 時來 聆 聽所有 看法 ,並 利用 特定 「 手勢 」 來 直接 表 達贊成 、 反對 或 希望 發言者 結束談話 , 好讓 所有 人 都 能 參與 決策 。 主持 團隊 ( 議事 促進 者 ) 是 功能性 、 自願 加入 且輪流擔任 的 , 避免 負擔過 重 , 以及 討論 步 調總 是 受 相同 的 人領導 。 總大會 之外 , 共識 的 執行 面向 則由 多 個專門 委 員會 各自 討論進 行 , 並進 行 業務 上 的 協調 ; 參與 者 也 可以 提 議為 任何 自己 關心 的 議題設 立 新 的 委 員會 , 或 形成 較不正 式 的 「 志同道合 的 團體 」 。 ( p.169-170 , 223-225 ) 在 需要 盡速 達成 共識 的 狀況 下 , 則可能 使用 「 輪 幅 會議 」 的 形式 進行 , 即 各委 員會 或 團體 派出 一 名 輪流擔任 的 發言 人 在 中央 圍成圓 , 其他 成 員則 坐 在 發言 人 的 正 後方 , 一旦發言人沒 有 準確 傳達 團隊 共識 , 他 隨時 可以 被 召回 。 ( p.228-229 ) 大 至 訴求 的 有無 、 對外發 言 的 原則 , 小至營 地 區域 劃分 、 哺乳區 或 吸菸區 等 設置 , 都 可以 從這樣 全員 直接 參與 的 方式 中獲 得 決策 , 這樣 的 方式 試圖 避免 因 決策 程序 出 現議 事 階級 , 以及 其中 可能 產生 的 資訊 落差 、 少數 中 的 更 少 數因為無 法 被 代言 而 失聲 等 現象 。 從這 些 運動經 驗來 看 , 他 們在 嘗試 的 無非還 是 「 直接 民主 」 與 「 代 議民主 」 等 概念 。 在 體制內 的 政治 部門 , 多數 程序 已 是 依 據這 些 原 則設立 , 那 為什麼 我 們還 需要 特別 開闢 一個空間 , 而且 是 沒有 介入 國家 政策 之 實質 權力 的 空間來 做這 些 事 呢 ? 民主 其實 可以 是 這樣的 西班牙 「 憤怒 者 運動 」 有 一個廣為 人 知 的 口號 : 現在 就 要 真 民主 。 參與 者 們認為 , 現行 的 民主 體制 已 被 權力 網絡 所 綁架 , 空有華 美 的 程序 , 實際 上 菁英 早已 找到 在 規則 下 玩 遊戲 的 方法 , 規則 甚至 經常 淪為 幫兇 。 當議 事 規則 已經 不 是 為了 「 促 進討論 的 質地 」 , 而是 為了 「 可以 產出 結論 就 好 」 , 甚至 是從 中 得利 , 對憤怒 者 們來 說,這樣 的 「 假 民主 」 便 是 需要 捨棄 的 了 。 於是 , 參與 者 刻意 不設 任何 政黨 作 為對 口 , 也 很 少提 出 具體 可行 的 訴求 方案 , 他們 已 經決 定 徹底 揚棄現 行 的 這套 系統 , 因 為他們 知道 即便 現在 某 個訴 求 被 允諾 、 某 個稍微 好 一點 的 政黨 上台 , 雖然 一時 看 起來 可能 有 變好 , 但 在 整個 結構 之下 事情 的 本 質還 是 無法被撼動 。 所以 他 們將 戰場轉 移 回 「 人們 心中 建構 意義 的 過程 」 , 透過 占領 運動 中 的 空間 直接 實踐 , 連結 人 與人 , 將個 體從 深陷 權力 結構 的 日常生活 中 拉 出來 , 一 起 在 另 一 種 生活 中 嘗試 探尋 「 我們 渴望 的 真 民主 之 樣貌 」 , 並在過 程 中 「 示範 」 給 所有人 看 ── 民主 其實 可以 是 這樣 的 。 在 看過 上述 討論 前 , 若 只 是 聽說 他們 的 運動 形式 , 我們 可能 會提 出 幾個 質疑 : 「 這樣對 於訴求 的 達成 是 有效 率嗎 ? 人 多嘴 雜不會拉 低 議事素 質嗎 ? 」 但 經過 前述 的 討論 , 我們 可以 知道 : 首先 , 「 效率 」 對這 些 參與 者 而言 已經 不 是 最 大 考慮 , 過程 的 細緻 與豐滿 才 是 他 們更 追求 的 。 這些無 大 台 的 抗 爭經常 是 沒有訴 求 的 , 沒有訴 求 , 就 無關 效率 ; 或是 回到 意義 與個 人 思想 的 改變 上 來看 , 效率 的 意義會 有所不同 。 AP_120513047809 Photo Credit : AP / 達志 影像 決策 的 結論 本身 也 並非 事情 的 全部 , 可能 某 次 看似 是 一 群 蠢蛋製 造 出 一個讓 人 受不了 的 蠢結論 , 而 我們 甚至 必須 服從 這個 共識 , 因為 是 經過 民主 的 規則 由 大家 一同 決定 的 。 這的確 使 人 抓 狂 。 如果 你 能 確定 它 是 真 的 有 大 問題 , 而 不 是 你 主觀 的 情緒 判斷 , 則我 們應 該進 一 步 思考 : 所以 這個蠢 東西為什麼 會產 生── 是 大家 對討論 的 事認 知不夠 完整 ? 資訊 是否 出現 了 嚴重 落差 ? 是否 有 一些 應該 說話 的 人 在 討論過 程 中 被 迫 或 自願 失去 了 說話 的 機會 ? 是 大家 不 能 理解 我 認知 到 的 事情 的 嚴重性 , 還是 其實 它 真的沒 我 想 的 那 麼糟 ? 等等 。 我 們不 應該 停留在 「 這 真 是蠢 , 我 要 遠離 他們 」 這個 判斷 步驟 , 而是 透過 上述 的 過程 , 反思 出 決策過程 中 可能 出現 的 問題 ( 或者 自己 的 判斷 中 出現 的 問題 ) , 並有 機會對 此 作出 調整 。 並且這有時 也 揭示 了 : 群眾常 跟 你 我 所 想像 的 不 一樣 , 群眾 是 無法被 預測 的 。 若你 認為 民主 產物 可被 預測 , 那 只 代表 這份 民主 實際 上還 不 太 民 主 。 幸運的話 , 我 相信 最後 我們 都 會從 每 一 個我們 認為 的 蠢決 策 中 , 學到 一些 事情 , 並且 發現 實際 上 它 可能 並不那麼蠢 。 社會運動 是 屬於 個體 的 前文 簡單 討論 了 有 無大台 之 差異 、 無大台 的 民主 意義 、 無大台 社運 可能 的 實務樣 貌 等 。 接 下來 , 我 想 要 從 「 形式 」 拉 回 「 內在 」 來 討論 社會運動 。 柯司特 認為 社會 運動 是 一個 「 嘗 試逃 離結構 的 開放性 審議 場域 」 , 除此之外 , 我 認為 它 也 是 一個 「 參與 者 回 復知覺 、 自我 改造 的 場域 」 。 柯 司特 在 書中 提到 , 對許 多 參與 者 來說 , 大型 去 中心 化 社運 的 一 大 重要 意義 在於 將人 們從 一 成 不變 的 日常生活 中 拉 出來 , 進入 某 種特別 的 時空 感 。 在 這裡 , 不 會有 人說 你 關心 的 議題 是 一種 「 小 題大作 」 , 參與 者 不再 因 被 生活 追趕 而 必 須放棄 深究 那些 「 覺察 」 ; 你 的 不 舒服 或 怪異感 不再 被 歸類 為神 經質 , 你 可以 談論 你 的 感覺 , 它們 不再 被 視為沒 有 效率 、 妨礙 生產 、 損害 安穩 、 與眾 不同 , 因此 需要 被 避免 的 。 你 不 需要 趕著 上下班 , 不必 擔心 做事 動輒得咎 , 不必 掩 飾異議 只 為了 避免 得罪 他人 , 「 開會 」 時 更 不會 有所謂 「 浪費 大家 時間 」 這樣 的 罪名 出現 。 在 理想 的 社會運動 中 , 每個 人 的 感覺 都 是 感覺 , 每個 人 的 經驗 都 是 經驗 , 每個 人 的 觀點 都 是 觀點 。 或 許這聽 起 來像 廢話 , 但 令 人 遺憾 的 是 , 這些 在 日常生活 中 確實 很 難被 實現 。 因此 , 我 認為 社 運發 生 的 過程與 目的 , 是 讓每個 人 從習 以 為常 的 結構 之下 , 嘗試 找 回對 「 權力 關係 」 與 「 壓迫 」 的 覺察 , 並且 得以 談論 、 介入 , 進而 恢復 被 壓抑 的 主體 性與 能動性 。 不過 很 多 時候 , 最難 的 便 在於 使 人願意 走 出 日常 生活 , 放棄 那些 資本主 義生產 社 會中強加於 個體 、 進而 使 之内化 的 義務與 期許 。 在許 多抗 爭事件 中 我們 可以 發現 , 總是 有 那 麼一個 「 引爆點 」 的 存在 , 常 是 在 某個 事件 中國 家 暴力 的 赤裸 體現 、 某 個政府 機構 引 發眾怒 的 發言 或 決策 、 某人 的 絕食 或 壯烈 反抗 、 具有 社會 影響 力 者 的 煽情 宣示 等⋯⋯總 之 , 大多會 在 某個 具有 高度 情 緒張力 的 畫面 中 , 引起 人們 的 共鳴 , 使 人 們進 入 一種 感受 上 的 「 共同 經驗 」 中 。 但是 在這 之後 , 被召 喚進 入社 運場域 的 人 們必須 得 回顧 自身 , 反思 自身 經驗與 共同 經驗 的 連結 , 並釐 清 使 自己 來到 這裡 的 情緒 具 體來說 是 什麼 、 如何 生成 的 , 進而 形成 不僅止於 共同 口號 的 、 屬於 每個 人 自己 的 論述 。 社會運動 中 的 參與 者 要 思考 , 自己 在 這裡 所 欲 達成 之 事 ── 不 是 什麼 訴求 , 或者 為了 「 救 誰/救什麼 」 , 而是 「 自己 在 這裡 是為 了 什麼 」 。 這樣 的 知覺過 程 是 「 個 人 的 」 且 「 多 元 的 」 , 因 為並非 「 個體為 了 完整 社 運而進 入社運 」 , 而是 「 由 個體組 成 社運 」 。 AP_525884496480 Photo Credit : AP / 達志 影像 社會運動 是 屬於 集 體的 我 在 上面 的 討論 中 主張 : 思考 屬於 個體 。 接 下 來我則 要 主張 : 理性 屬於 集體 。 這裡 所 指 的 集體 是 由覺 知 的 、 異質 的 個體 所 組成 , 而 非 某種 「 跟 我 相同 的 人 」 。 首先 我 想 表達 的 是 , 即便 一個人 再 博學 、 再 深思 熟慮 , 他 仍 只能從 自己 的 生命 歷程 、 背景 經驗 出 發建 構論 述 , 而 所有 參與 者 皆 應該 認知 到這 件 事 , 並且 了解 : 沒有 一個 再 厲害 的 人 , 可以 真正 代表 所有人 。 我們 不 應強 求 一個代表者 , 或者 在 社運 中 找 尋某種 「 正統 」 以 排除 非正統 。 我 相信 , 當我們 是為 了 拆解 掌權者 的 霸權敘 事 而 進入 這個 場域 , 我 們也該 避免 創造 另 一 種霸 權敘 事 來對 抗原來 的 壓迫 。 我 們當 然 可以 自由 地 批判 我 們不認同 的 論述 或 意識形態 , 但是 得 避免 在 思考 的 前段 就 放大 「 他 是 間諜 、 是 來搞 破壞 的 」 這種 可能性 ; 別忘記 在 批判 的 同時 仍 將對 方 視為 夥伴 ── 提供 我 們差異 經驗 、 補足 不 同 路線 的 夥伴 , 即便 你 可能 認為 它 「 將 有害 於運動 」 。 再者 , 如果 我 們認 同 社會運動 在 多 數時候 是 反 對階 級區 分 的 , 則也 應該認 同 集體 意志 應由 參與者 共同 產生 , 而 非 由 另 一 個新造 的 階級 ( 決策 圈 、 知識 菁英 、 社 運老 手 等 ) 向 下 傳達擴 散 產生 , 因 為這樣 的 意志 只 會是 「 廣為 接受 的個 人 意志 」 。 所以 不管 是 在 社運 或者 是 生活 中 的 議題 推動 , 請務 必 小心 處理 口號 、 議題 行 銷與 宣傳 工具 的 使用 。 我 們必須 了解 到 : 缺乏 真實 反省 的 價值 , 可能 會誤將 群 眾導 入 民粹主義 。 一 群 無知無覺 的 個體 , 只 會組 成 無知無覺 的 社運 , 成為 被 個別 意見領 袖 率領 的 軍隊 。 理想 狀態 下 的 民主 並非 「 聽一群人 大 聲講 的 話 」 , 而是 「 聽 每個 人 思考 過後講的話 」 。 在 有 機狀況 下 , 社運 的 訴求 ( 如果 有 的話 ) 、 核心 價值 與進 行 方式 , 應是 流 變不 息 且 眾說 紛紜 的 , 這種 「 有 機性 」 對 我 來說 , 是 社運 能 夠帶給 社會 最 重要 的 東西 。 社會運動 是 平衡 的 改� 在 這裡 , 我 想 引用 另 一 本 書的論點 交織 討論 。 安藤丈將 在 《 新 左運 動與 公民 社會 : 日本 六○ 年代 的 思想 之 路 》 中 提 出 「 自我 解放 」 與 「 自我 反省 」 的 概念 , 來討論 社 運參與 者 的 個人 改造 。 「 自我 解放 」 是 勇於 批判 、 反抗 、 逃離 那些 統治 身體 的 外部 權力 結構 。 「 自我 反省 」 則 是 認知 自己內 在 的 權力 關係 , 進而 做出 自我 批判 、 改變 生活 方式 。 簡單 來說 , 這是 兩種對 象不 同 的 「 改革 」 方式 , 前者 嘗試 改革 外在 , 後者從 改革 內在開始 。 在 社運 參與 者 的 生活 中 , 這兩種 改革 都 發揮著 影 響力 , 並且 也 是 在沒 有 重大 事件 時人們 主要 參與 議題 的 方式 。 若 試著進 行 比較 可以 發現 , 在 長期 議題 中 , 「 對外觀 感 」 與 「 參與 者 個人狀態 」 較佳 、 參與 者 不易 流失 的 議題 , 大多 在 兩種 改革 方式 之間 取得 了 某種 程度 的 平衡 。 這種 平衡 必 須由 所有 參與 者 共同組 成 , 透過 密切 討論 與真實 人 際連結 培養 , 並非可 以 輕易 操控 的 。 1960_ Protests_ against_the_United_ States- Photo Credit : 朝日新聞社 「 アル バム 戦後 25年 」 より Public domain 日本 60年 代 的 反 安保 鬥爭 。 一旦 「 自我 解放 」 ── 也 就 是 對外 改革 ── 力度 過大 , 可能 導致 脫離 社 會認 知 太遠 , 失去 潛在 的 社會 支持 , 同時 也 容易 導致 夥伴 間無 法 互相 理解 , 並使 「 路 線之爭 」 劇烈化 。 這類 狀況 通常會 被 指 為 「 太 激進 」 , 雖然 大多 數議 題參與 者 應該 都 對這 個說 法 嗤之以鼻 。 激進 不 是 問題 , 如果 有所 必要 。 但是 若 那 種激進 將傷 害 到 真� 的 夥伴 , 使 議題 參與 者 日漸孤單 、 分裂 , 則不管 要 以 激 進還 是 什麼 來稱 呼 這個 狀況 , 都 有 進行 檢討 的 必要 , 因為社運 的 本質 從來 都 是 「 人 」 。 而 若 「 自我 反省 」 發 展 至 太極端 , 經常 會出 現參與 者 陷入 無盡 的 自我 批判 、 自我 厭惡 , 淪為 苦行僧 並陷入 絕望 的 狀況 。 最 常見 的 狀況 是 參與 者 將他人 痛苦歸 因 於不 可 改變 的 自身 「 原罪 」 ( 例如 菁英 階級 、 財經 地位 、 性別 身分 等 ) , 於是 自己 成為 自己 的 敵人 , 即便 與被壓 迫 者 站 在 一起 時也 陷入對 自身 「 資格 」 的 質疑 。 另外 , 資格論式 的 自我 反省 也 可能 在 人 際關係 中 製造 「 道德 教條 」 , 讓人 以 自己 的 經驗 出 發給 予 差異 的 他人 過於嚴苛 的 要求 , 反而 提高 議題 的 參與 門檻 , 將友 善者 拒 於門 外 。 說實話 , 「 自我 解放 」 與 「 自我 反省 」 的 平衡 非常 難達 到 , 但 若 能 盡量 維護 , 對於 議題 的 延續 以及 追求 非斷裂 的 社會運動 , 能 起 到 頗大 作用 。 我 們或許 能 嘗試 在 做 出 道德 判斷 與決 定 行 動時 注意 到 這兩個 概念 , 並且 隨時 保持 對社群 的 觀察 , 若 察 覺到 失衡 之處 , 不吝 於說 出 自己的 「 感 覺 」 , 透過 討論 與實 踐來 共同 達到 這樣 的 平 衡 。 延伸 閱讀 * 《 憤怒與 希望 》 書摘 與專題 系列 文� * Podcast : 1. EP 01 憤怒與 希望 專題 |莊 程 洋 : 身 為臺灣 人 , 不 可能 迴避 政治 參與 2. EP 02 憤怒與 希望 專題 |江 旻諺 : 受苦 的 經歷讓 香港 人 有 共同體 的 想像 3. EP 03 憤怒與 希望 專題 | 蔡 亞涵 : 其實 你 不用 這麼 辛苦 , 才 能 說出 自己 想說的 本文 獲南方 家園 出版社 授 權刊載 , 標題 由 關鍵 評論 網編 輯所擬 。 責任 編輯 : 游 家權 核 稿 編輯 : 翁 世航 Tags : * 憤怒與 希望 * 無大台 * 社會運動 * 占領 運動 * 憤怒 者 運動 * 去 中心 化 * 社運 * 直接 民主 * 占領 華爾 街 運動 * 民主 * 網絡社會運動 ( BUTTON ) Mo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收藏 文章 訂閱 此 作� Tags : * 憤怒與 希望 * 無大台 * 社會運動 * 占領 運動 * 憤怒 者 運動 * 去 中心 化 * 社運 * 直接 民主 * 占領 華爾 街 運動 * 民主 * 網絡社會運動 ( BUTTON ) More... * 中文 * English Edition NEWS WORTH KNOWING , VOICES WORTH SHARING 分享 觀點 從這 開始 * 新聞 * 評論 * 影音 * 書摘 * 插畫 * 圖輯 * 關鍵懶 人� * 特別 報導 * 品牌 聯名頻道 * 藝文 * 職場 * 教育 * 環境 * 健康 * 生活 * 政治 * 科學 * 社會 * 運動 * 國際 * 性別 * 中國 * 原 民 * 人文 * 勞工 * 財經 * 城鄉 * 科技 * 動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關於 我們 * 專欄 作� * 品牌 聯名頻道 * RSS * 聯繫 編輯 訂閱電子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 BUTTON ) 訂閱 * * TNL Media Group Logo TNL Media Group Logo [ ] 關於 我們 * 集 團介紹 * 加入 我們 * 新聞 中心 * 我們 的 團隊 * FAQ [ ] 條款與 政策 * 隱私條款 * 使用 條款 * 付 費內 容 服務 條款 * 編輯獨 立 聲明 * 廣告 內容 政策 [ ] 業務發展 * 內容 行 銷與 廣告 業務 * 異業 合作 [ ] 旗 下 媒體 與產品 * 關鍵 評論網 * INSIDE * every little d. * Cool3c * 電影神搜 * 運動 視界 * Taketla 拿 票 趣 * 關鍵 議題 研究 中心 * Ad2 * ViAD * 自製節目 * 未來 大 人物 [ ] 聯絡 我們 * 業務 合作 sales@thenewslens.com * 行銷 合作 partnership@thenewslens.com * 新 聞稿 press@thenewslens.com * 用戶 服務 contact@thenewslens.com Copyright © 2021 TNL Media Group [ learn ? tagid = V2_675356& src.rand = [ timestamp ] ] [ p?c1 = 2&c2=17728543&cv=2.0& cj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