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豆瓣书店 * 2020年度榜单 * 2020书影音报告 * 购物车 家长太能干,孩子不成器?这本书教你不做直升机父母 [u111746118-7.jpg] 薇笑如花 评论 让孩子学会思考 5 2019-09-04 09:23:38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父母教育中,有一个流行词叫“直升机父母”。 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随时呆在孩子的上空盘旋,时刻关注着孩子。只要孩子有需求,他们就能第一时间提供指导和帮助,一味地替孩子包揽一切。 比如,孩子去到学校才发现作业忘在家里了,一个电话过去,父母即使是上班要迟到,也要急急忙忙给孩子送过去。 或者,当孩子想要买一部新上市的手机,父母即便是熬夜排着长队,也要第一时间给孩子买回来。 甚至,当孩子在家休息或者学习时,全家上下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连随意走动一下都不敢,生怕打扰到孩子。 “直升机父母”不仅是用自己的方式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孩子,甚至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来过度保护孩子。 但是这种“过度保护”,却有可能断送了孩子的未来。 [3338831.jpg] 《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当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时,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最终也会处于不利地位。”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达琳·斯威特兰和执业临床心理医生罗恩·施托尔伯格。他们结合20多年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和治疗经验,共同著作了 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通过对现如今这一代青少年特有的社交、情感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针对家长不经意间助长孩子即时满足需求的情形,提出了五种常见 的家长陷阱,并为解决这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最常见的5种家长陷阱 所谓的“家长陷阱”,指的是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的冲动,选择挺身而出去解救他们的情况。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见不得孩子受委屈,想方设法帮孩子解决一切他们遇到的难题,忽略了孩子应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最常见的5种家长陷阱分别有: 1、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老师布置了一项手工作业,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但是孩子坐不住,大半天都做不出来。这个时候家长干脆就自己动手帮孩子做完,自以为是拯救了孩子 。 但是就因为这样一次次帮孩子解决遇到的困难,导致孩子养成了依赖的心理,有问题直接就找父母。 应对方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法,那么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他们一起分析可行方案,引导孩子去思考和选择,而不 是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 2、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需求,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 举个例子:当孩子期盼得到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从来不会考虑迅速满足自己的要求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影响。比如在你接他放学的路上,他要求马上去吃披萨 ,而不管家里人已经准备好了饭菜等你们回去吃。 应对方法: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心理医生沃尔特·米舍尔就进行过延迟满足和儿童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学业表现更好,还具有更强的社会 责任感和上进心。 所以,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延迟满足,从孩子9个月大开始,就让他们学着等待一会。 3、压力陷阱:不顾一切地推动孩子向前冲。 举个例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比如说多报一些补习班帮孩子提升名次;报一些艺术类的兴趣班,培养孩子的特长等,不顾 一切地想要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做法却同时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了压力,可谓是两败俱伤。 应对方法: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别人适用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最大的责任之一就是在给孩子创造机会和避免过分干扰之间掌握好分寸。 4、给予陷阱: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给他们努力获取的机会。 举个例子:孩子今天说要买个手机,家长就给买了。明天说要买个平板,家长又给买了。后天说要买新衣服,家长还是给买了……就因为家长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 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所以只要孩子开口要求的,家长都尽量满足。 应对方法: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明白赚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向父母赚取零花钱, 然后用零花钱去支付自己想要购买的东西。 5、负罪陷阱:因为内心的负罪感或不安感,家长向孩子妥协。 举个例子:孩子要求买一辆玩具车,可能会用撒娇、威胁,或者大吵大闹的方式去请求家长给他买,逼迫家长心软就范。 应对方法:因为工作忙碌的原因常常拒绝孩子,可能会加重家长的负罪感。那么,设立一个特殊的节日——欢乐星期五,放下一切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或者让孩 子带朋友回家玩,一起招待他们。不仅可以让孩子得到满足和快乐,也能减轻家长的负罪感,从而更加理智地面对孩子提出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回应。 [3338832.jpg] 二、为什么父母会陷入“家长陷阱”?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妈妈,为了女儿英子能够考上清北,选择了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她的起居饮食。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免受外界的干扰,她把孩子卧室的每一面墙都弄成了隔音墙。 而且,为了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她还在其中一面墙安上了一块大玻璃,随时监视着女儿的一举一动。 除此之外,她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禁止孩子吃麻辣烫、麦当劳等一切垃圾食品,逼迫孩子喝各种养生药膳,美其名是补充脑力迎接高考。 在女儿突击考试前夕,她还细心地准备了练手的试卷…… 甚至,她还对女儿说:“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们俩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一样的呀。” [3338834.jpg] 育儿专家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说:“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替孩子做事,实际是为了满足孩子依赖自己的需要,或者怕孩子收拾残局。” 的确,这种过度保护孩子的爱,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自己好。 一方面,父母不忍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了眼前的问题焦躁不安,他们选择了挺身而出,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保护孩子,使他们免于折磨和挫折。 另一方面,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他们竭尽全力地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力求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于是,他们宁愿自己帮孩子纠正错误,不给孩子犯 错的机会,从而让孩子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因为父母们这种迫切的“为了孩子好”的心态,才让他们这么容易就陷入了“家长陷阱”中,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还给孩子带来了一辈子的伤害。 [3338835.jpg] 三、父母如何避开“家长陷阱”? 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曾经做过一个针对200名学龄儿童的研究,主要是观察这些孩子在父母辅助下完成拼图、演讲任务的表现。 研究结果表明,那么有焦虑情绪,并且不愿意主动探索新事物的孩子,母亲会更加干预他们的行为。而且,从小就被过度保护和控制的孩子,很容易在长大后出现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避开“家长陷阱”,学会在适当的时机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1、让孩子延迟满足 所谓的延迟满足,其实指的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比如说,让孩子改掉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的坏习惯,先专心写好作业,把看电视当成是作为写完作业的奖励,延迟满足孩子想要先看电视的欲望。 清楚地告诉孩子,只有在他写完作业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看电视的权利。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精神层面的很多需求,要尽可能满足孩子,而物质方面的某些需求,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等待,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内心的欲望。 2、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 很多时候父母会陷入“家长陷阱”,也是因为孩子只顾及自己,完全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所以,父母可以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体验一下父母平常的辛劳。像年纪小的孩子,可以帮忙拿东西、收拾玩具、摆放碗盘等等。年纪 稍大点的孩子,可以帮忙洗菜、洗碗、扫地、拖地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让他们不仅能够考虑自己,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3、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唾手可得的。想买的玩具,撒撒娇或者哭一哭,父母就会给买回来。想吃的东西,动动嘴或者发发脾气,马上就能吃到。 父母的过分溺爱,助长了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自食其力,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 比如,跟孩子提出用家务活换取金钱,让他们自己攒钱去买自己想要购买的玩具。或者是让他们去外面打工做兼职,实实在在体验到赚钱的艰辛。 让孩子通过劳动赚钱,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会延迟满足,还能让他们明白努力奋斗胜于不劳而获。 [3338836.jpg] 《让孩子学会思考》的核心观点是:父母的职责应该是引导孩子,教会孩子自己思考、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出信心十足、独立自强和勤于思考的孩子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是父母真正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薇笑如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BUTTON) 有用 11 (BUTTON) 没用 0 赞赏 0 转发 微信扫码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 让孩子学会思考 让孩子学会思考 * 作者: [美]达琳·斯威特兰 / [美]罗恩·施托尔伯格 * 出版: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定价: 46.00元 * 装帧: 平装 * 页数: 264 * 时间: 2019-6 © 2005-2021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