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岸线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守护海洋任重道远。在守护海洋专项监督活动中,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区检察机关突出办案重点,加大办案力度,有效解 决了一批海洋生态保护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山东省检察机关共发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90件,立案158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121 件,提起公益诉讼案件8件,共督促退渔还海871亩、拆除违法建筑249处、收缴行政罚款7900万元,索赔海洋渔业资源修复费850余万元,以实际行 动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 -- 动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助力消除陆源污染维护宜居环境 近日,青岛市崂山区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来到崂山区某小区,查看小区生活污水直排入海整改情况。 -- -- 崂山区检察院调查后确认该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然而,拆除排污管道、拆除排污口,或者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等,这些只能治标,无法治本。为实现标本 兼治,该检察院于2018年7月分别向市环保部门和市政部门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疏堵结合,消除陆源污染,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居民良好的 生活环境。 “工作中为了贯彻双赢共赢多赢的理念,把问题解决在诉讼之前,我们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了诉前检察建议。”崂山区检察院检察官贺世国说,相关单位对检察建 -- -- 入快车道。目前,有3个小区排污整改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其他4个小区的施工前准备工作也在如期推进。 青岛市检察院民行二处处长胡亚林坦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发现难,整改周期长,在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深入摸排线索,广泛走访,借助 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与相关部门做好对接,形成合力,力求为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贡献力量。 -- -- 探索生态修复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各地沿海检察机关积极稳妥开展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创新探索“司法+海洋生态修复”办案模式,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将公益诉讼检 察制度优势转化为守护海洋的生态效能。 -- -- 方式进行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放流中国对虾苗种数量为8925万尾;丁某等三人非法捕捞水产品造成海洋渔业资源损害所需恢复费用为758600元。 2018年12月19日,环翠区检察院向环翠区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这是威海市检察机关提起的第一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 讼案件。其中关于修复费用的确定备受关注。“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复海洋渔业资源,还需要考虑增殖放流的成活率问题,本案中鉴定报告建议采用中国对虾的 方式增殖放流,其成活率最高为20%。”宋春光说,丁某案所需的修复费用是由专业机构鉴定得出,在计算修复费用时,不仅需要考虑捕捞物本身的经济价值, -- -- 2019年3月5日该案开庭审理,丁某等三人自愿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复海洋渔业资源,由环翠区海洋发展局协助开展增殖放流事宜。由于今年鱼苗紧缺,导 致今年无法开展增殖放流,丁某等三人提出以房屋作为抵押,明年开展增殖放流。检察机关表示,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情况持续跟进监督。 -- 联手保护为海洋上“双保险” -- “我们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注重与相关行政机关、海洋监管部门构建良性、积极、互动的工作关系,共同推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我们创新了诉前会议制 度,90%以上的问题都能在诉前程序得到有效解决。”山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效彤表示,检察机关还注重借助外脑,邀请海洋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有法律背 景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办案,推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向专业化发展,为打造美丽山东、生态海洋贡献力量。 招远市“金泉山海古村落”是当地优质旅游资源,这里有15公里的海岸线,坡度平稳,浪小水稳,沙滩细软,水清见底。每逢夏季,很多游客循着海风来到招远 -- -- 2018年3月,招远市检察院履职中发现,某渔业公司在辛庄镇海埠村以北海域,通过投放石料、混凝土构件等形式违规建设“小码头”,非法占用海域面积达 11.09亩,影响了该片海域的生态环境。随之成立专案组对涉案海域开展全面现场调查。 “你看,从这个图片中可以清晰看到海岸线的形状和违建小码头的状况,这样便于固定关键证据,为下一步向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提供详实情况。”招远市检察 -- -- 经过一年多努力,辛庄镇海边昔日裸露在海平面上的小码头已经消失,周围的渣土、沙石等也被清理干净,海水恢复到之前的湛蓝色。海埠村党支部书记徐进尧说 :“海洋生态环境一旦被损害,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修复成本和代价。如今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能共同保护这片海洋,无异于为这片海洋上了‘双保险’,也利于 我们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