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的个人主义及我的观点

《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是安兰德阐述她哲学观点的两部小说。在此我先吐槽一下这两部作品的糟糕之处。作为小说,他们冗长而啰嗦:叙事进展过分缓慢,对话连篇让人如坠云雾,充满了枯燥刻板的哲学讨论;作为哲学作品,他们又把抽象的思想通过故事具象化的展开,难倒作者是期待像我这样没有一丁点哲学素养的人也能读懂么?小说语言属于生活语言,用来表达哲学命题就显得颇为费力。经常是一个简单的抽象意思,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诉说靠近,却仍旧词不达意。两本书都是在我反复猜测终于领会一二,呼之欲出的时候,作者又通过主人公的辩述,来个总结概括,真相大白。我就像一个学生,本来志在必得,正要在考试中好好表现一下,突然得知答案已经印刷成篇,发给全校了。
然而正是这两部像老太太裹脚布一样的作品,深深地撼动了我的价值观,让我第一次得知,在自己熟知的无私利他的集体主义之外,另有一套个人主义的理念存在。
安兰德通过小说告诉我们,在她看来,理性是人类的终极本质,思考和创造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自尊和独立才是高尚的美德,唯有独立思考判断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拥有创造的自由、满足个人的意愿,才是幸福的途径。在她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社会人被分为两类:创造的一类和不创造的一类。创造的一类人通过为自己创造价值而活,不创造的一类通过掠夺创造者的价值而活。个人主义就是尊重人的独立思想和意志,一个人不为任何人牺牲自我,相应的也就等于任何人都不无谓的牺牲自我,人与人的交换必须是自愿原则下的等价交换。集体主义则是抹杀任何个人,人人均牺牲自己为他人而活。但是因为人人都牺牲了自己,所以社会上没有任何自我,也就没有任何人的思想和意志。安兰德认为,唯有个人主义,让人类创造者不断向前,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着创造,延续人类的文明和生存。而集体主义,是少数不创造的人,为了争夺生存权利,抹杀创造者和人类思考能力的终极阴谋,因而在她的逻辑体系下,人类社会若是变成绝对集体主义,只会因谋杀了所有创造者而导致灭亡,一切都没有意义,都将是虚无,人类曾经的存在,终会归于永远的死寂。
我认为,安兰德过于美化个人主义,把集体主义也描述的过于夸张。人类社会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虽然在哲学上阐明这两个极端很有好处。个人主义即是自私,让所有人都理性的自私,照顾好自己,满足自己的意愿,不也成就了集体主义理想下人人得到照顾的意图吗?安兰德的个人主义是创造利己,现实中的个人主义却包含着损人利己,并非纯粹的个人主义,会使所有人都去创造而不掠夺,实际上,掠夺是必然存在的,物质资料的有限无法跟上人类欲望的无限。个人思考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至上我同意,但人始终是要与人有联系的,再厉害的霍华德洛克或者约翰高尔特,不也离不开友情与爱情吗?人既然必须与人发生联系,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把他人利益这个前置条件也考虑进去。集体主义是途径,不是目的,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尊重每一个自己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人。把集体主义作为目的的,确实有居心叵测之嫌。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终究是等价交换才能持有。
至于人人平等之说,我还没有考虑清楚。读安兰德之前,我虽知人生来因贫富阶级之差不是平等的,但道义上人该平等才是。读过之后,我就不那么肯定了。平等是怎么定义呢?结果平等还是机会平等?若说机会平等,人人生而为人,已经都有了机会,已经是平等的了。若说结果平等,恐怕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吧。那,我以后还要不要关爱别人了呢?还要不要为别人牺牲自己了呢?那当然要看。如果,我是出于对自己的爱,而做出那些举动,那么别管我对他人利益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终究是为了我自己,当然要做。比如对子女的爱,对亲人朋友的爱,对于我投资出去“无私”帮助,不求一一对等的回报,但指望有些风险收益的情况,当然也要做。若说让我纯粹为了他人而牺牲我自己,那么我会言辞拒绝,因为我珍视自己的价值,没有人人为我,我才不要为人人呢,我只不去伤害别人便罢了。当然了,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拥有那么多肯为我的人,足以证明,我还是幸运的。
然而正是这两部像老太太裹脚布一样的作品,深深地撼动了我的价值观,让我第一次得知,在自己熟知的无私利他的集体主义之外,另有一套个人主义的理念存在。
安兰德通过小说告诉我们,在她看来,理性是人类的终极本质,思考和创造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自尊和独立才是高尚的美德,唯有独立思考判断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拥有创造的自由、满足个人的意愿,才是幸福的途径。在她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社会人被分为两类:创造的一类和不创造的一类。创造的一类人通过为自己创造价值而活,不创造的一类通过掠夺创造者的价值而活。个人主义就是尊重人的独立思想和意志,一个人不为任何人牺牲自我,相应的也就等于任何人都不无谓的牺牲自我,人与人的交换必须是自愿原则下的等价交换。集体主义则是抹杀任何个人,人人均牺牲自己为他人而活。但是因为人人都牺牲了自己,所以社会上没有任何自我,也就没有任何人的思想和意志。安兰德认为,唯有个人主义,让人类创造者不断向前,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着创造,延续人类的文明和生存。而集体主义,是少数不创造的人,为了争夺生存权利,抹杀创造者和人类思考能力的终极阴谋,因而在她的逻辑体系下,人类社会若是变成绝对集体主义,只会因谋杀了所有创造者而导致灭亡,一切都没有意义,都将是虚无,人类曾经的存在,终会归于永远的死寂。
我认为,安兰德过于美化个人主义,把集体主义也描述的过于夸张。人类社会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虽然在哲学上阐明这两个极端很有好处。个人主义即是自私,让所有人都理性的自私,照顾好自己,满足自己的意愿,不也成就了集体主义理想下人人得到照顾的意图吗?安兰德的个人主义是创造利己,现实中的个人主义却包含着损人利己,并非纯粹的个人主义,会使所有人都去创造而不掠夺,实际上,掠夺是必然存在的,物质资料的有限无法跟上人类欲望的无限。个人思考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至上我同意,但人始终是要与人有联系的,再厉害的霍华德洛克或者约翰高尔特,不也离不开友情与爱情吗?人既然必须与人发生联系,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把他人利益这个前置条件也考虑进去。集体主义是途径,不是目的,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尊重每一个自己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人。把集体主义作为目的的,确实有居心叵测之嫌。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终究是等价交换才能持有。
至于人人平等之说,我还没有考虑清楚。读安兰德之前,我虽知人生来因贫富阶级之差不是平等的,但道义上人该平等才是。读过之后,我就不那么肯定了。平等是怎么定义呢?结果平等还是机会平等?若说机会平等,人人生而为人,已经都有了机会,已经是平等的了。若说结果平等,恐怕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吧。那,我以后还要不要关爱别人了呢?还要不要为别人牺牲自己了呢?那当然要看。如果,我是出于对自己的爱,而做出那些举动,那么别管我对他人利益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终究是为了我自己,当然要做。比如对子女的爱,对亲人朋友的爱,对于我投资出去“无私”帮助,不求一一对等的回报,但指望有些风险收益的情况,当然也要做。若说让我纯粹为了他人而牺牲我自己,那么我会言辞拒绝,因为我珍视自己的价值,没有人人为我,我才不要为人人呢,我只不去伤害别人便罢了。当然了,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拥有那么多肯为我的人,足以证明,我还是幸运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感谢你写的这篇读后感,表达清晰简洁,篇幅也不长,很友好;这里主要针对你的吐槽说几句我的想法:1、安·兰德将想象文学中加入大段,甚至可以成为论文的哲学性描述,我认为恰恰是其特别的地方;2、尤其是《阿特拉斯耸耸肩》,读这部大部头是需要一些阅读功力的,嫌长、嫌晦涩正常,这是消化一部好处必然要经历的一些不适,况且这种不适只是成长的阵痛;3、从你的表达上,我发现你并没有真正理解“个人主义”,因为你是零和思维,资源有限大家你争我抢、自己的获得一定是他人的丧失、所以世界是斗争,创造也是斗争,你只是没看到因为人真正的创造、合作带给世界的增量和富足,这里面有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4、你说安·兰德把集体主义描述的太夸张了,这里我建议你读一读前苏联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一些资料、评论,感受下集权体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态,两外推荐两本书,奥威尔的《1984》《动物农场》;5、真正的个人主义不是损人利己,别忘了著作中有这么一个词:枪炮一响,道德全无。真正的个人主义者不会强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而有太多号称利他主义者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实施独裁、暴政,肆意干涉自由选择,人间都成了炼狱。6、关于“无私”,建议你看看安·兰德《自私的德性》一书,这本书几乎是由论文构成,里面也有专门的论述;7、我也借用里尔登送礼物给达格妮礼物的对话解释下“自私”:我送你礼物,是因为你不需要它;我不是想送东西给你,我只是想让你从我这里得到它;达格妮回答里尔登:如果你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因为我,我会把礼物直接摔到你脸上;8、最后,依旧借用文中情节,德安孔尼亚感谢里尔登,里尔登说:如果你知道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你,只是为了我自己,你就不需要感谢了;德安孔尼亚回复: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要感谢你。Wechat:HaveIcome,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