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圈|微店|小程序|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这么重要,那么,这个个人主义是什么含义呢?
它不是我们中国语境下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在西方,它首先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共同体的性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本体论认识。它是一种政治哲学。
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如果你记住我后面要讲的这几个命题,理解了它们的含义,你对西方的个人主义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
第一个命题: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和基础。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过共同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又成为政治动物,成为国家的成员。那么,人类组成的社会组织,社会或国家共同体,是怎样一种共同体?它和个人是怎样一种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就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看起来,这是很玄虚的问题,但却是很基础的问题。
一种是整体主义的观念。它认为,社会共同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每个人是这个有机体里面的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器官。你只有在这个有机体里面,结合到这里面去,在这里承担你的职责、你的义务,尽你的责任,你才能够实现你的价值。如果离开了有机共同体,个人什么都不是。好比一个细胞或器官离开了机体,就什么都不是,就不再是它所是的。这意思是说,整体是第一位的,是本原,是基础;个人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个人要依附于整体。
另一种观念是说,这个共同体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尽管大家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但是,每个人仍然保留了他的独立性。所以,个人才是共同体的本原和基础,个人是第一位的,社会和国家是第二位的;个人是本原,社会和国家是派生的。个人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不需要依国家来判定它的价值。
这样说起来很枯燥、很抽象,但是,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一个出发点。
前一种观念将个人虚化了,整体才是实在的;后一种观念把国家虚化了,个人才是实在的。按后一种观念,国家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一种法律建构,是一种契约的共同体,不具有本体论的实在性。从本体论的意义上,individualism应该译为“个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个体主义就不容易被误解。
你们看西方的社会契约论,它设定的前提,就是先有个人,后有国家。个人出于某种需要,通过大家签订一个契约,才建立了国家。这样,国家就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个人的集合体。如果契约被破坏了,将个人联结成一个共同体的纽带就不存在了,国家就解体了,每个人又回到自然状态,即个人独立自由的状态。
我们在中国常听人说,没有国家哪有我,是吧?国家都灭亡了,你都成了亡国奴了,哪有你的什么个性的发展、你的利益、你的权利?我们常说,“大河无水小河干”。西方个人主义者的思维正好和我们是倒过来的。他会说,如果你这个社会和国家对我没有用处,不是为了我的,那我们建立社会和国家干什么呢?如果个人仅仅是牺牲品,是工具,国家成为个人的负担甚至威胁,那国家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他的逻辑是,小河无水大河干。他无法理解我们中国文化,你们这个河怎么会倒着流哇?从大河往小河里流?从山东往青海流?这是两种思维的逻辑,两种文化逻辑。韩寒不是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人的逻辑吗?
第二个命题,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
个人和社会整体或国家之间谁是目的?谁是工具?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目的,国家是工具。我们建立国家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某些要求,个人的利益、自由、权利等等。18世纪德国思想家康德有一句话被简化为“人是目的”,它比较经典地表达了个人主义的信念。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把人当作工具。这个“人”不是当代中国语境下的“人民”,不是“人民群众”。它是个人,是一个一个的,单个的人。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整体主义文化,个人是工具,国家是目的。国家是虚的,最终落实,就是民众都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和牺牲品。
大家看兵马俑,它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告诉我们什么呢?皇帝死了之后,还要做这么多兵马俑给他陪葬。我们知道,商朝的时候,让大量的活人殉葬,那是制度、是习俗。到明朝时又一度恢复了殉葬制度。皇帝死了,嫔妃被活埋到墓里。十三陵里就有被活埋的皇帝的女人们。
实际上,中国人活着的时候,也是活着的皇帝的殉葬品。中国人为谁活着?为统治者活着。为了统治者的利益、统治者的权力、统治者的面子、统治者的好恶。为了让统治者开心,无数的平民百姓可以成为无辜的牺牲品。臣民没有自己的价值,你能够为统治者服务就是你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能够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满足统治者的需要。统治者会把他的需要解释成或打扮成大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他要求你奉献于整体,实际上是奉献于他或他们。当年黄宗羲就看明白了,那就是以君主之“大私”,冒充天下之“大公”。[1]
这个兵马俑的军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从中能解读出很多内容出来。我们骄傲地宣称这是世界第八奇迹,的确,西方不会创造出这种奇迹。历史上,哪怕是专制时代,他们的统治者也从没干过这种事。
在我们普通中国人内心里,都有一个皇帝情结,只是我们没有机会当皇帝罢了。到了兵马俑军阵面前,如果不是人山人海把你挤得要命,只要你有机会展现自己,大多数中国的游客会做什么呢?会站在兵马俑面前挥手检阅,你们信吗?我看到过,中国游客在那里挥手检阅。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只是被检阅的角色,但如果有机会,比如面对兵马俑,也有检阅的冲动。挥着手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美国总统里根当年也来看兵马俑,他非常喜欢,官方还特批他跳到坑里去摸一摸兵马俑。但是,里根站在兵马俑军阵面前说了一个词:“dismiss”,解散!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会有中国人站在兵马俑前说这样的话吗?这是什么政治心理?这是一种心态,他看到这么多人整齐地排着就不舒服,就想解散它,就想给他们自由。中国人或者站在台上检阅,或者在台下接受检阅。不是主子就是奴才,或者把别人当工具,或者自己当工具。
整体本位,在实践中必然表现为统治者本位。统治者就代表了整体,他很容易以自己的利益冒充整体的利益。个人被扼杀,就出现人口众多,人烟稀少、大国寡民的情况。在今天,人们深恶痛绝的官本位也是整体主义的一个表现。要真正解决官本位问题,就要个人发展成熟起来。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是官本位的解毒剂。
第三个命题,所有的人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尽管我们组成了社会和国家,每个人是共同体的一分子,但个人主义把社会共同体想象为个人的集合体,由契约、法律这样的外在纽带将个人结合在一起,而其中每个人仍然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保留着他的独立性,没有成为共同体的附属物。像存在主义者所说的,在宇宙中,每个人就是一粒微尘;但对我们个人来说,我就是整个的宇宙。
打个比方吧,个人主义者想象的共同体或国家好比由一个网兜兜着一些鸡蛋,鸡蛋都是一个个的,有着一层坚硬的外壳,那个网兜就是契约和法律。而整体主义的共同体好比用塑料袋装着打碎了外壳的鸡蛋,理想的状态是,连塑料袋也没有了,这些鸡蛋凝固成一大坨了。这样,个人就完全不存在了,成为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人既然是独立的个体,它在共同体内自然是自由和平等的。我们要服从整体,奉献于这个整体,服从它的权威,但是,我们仍然是独立的、自由的和平等的。独立是人格的独立,服从只是外在行为的服从。在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上,所有的人是平等的。不平等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外存在。建立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后,我们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没有牺牲掉。我们不会成为集体的附属物,不会成为权威的奴隶。个人没有因为国家的建立而被蒸发、被虚化、被淹没,而是顽强表现着它的存在。我们把某些权利转让给国家,那是过共同的政治生活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所以,我们对国家的服从是有限度的,对集体的奉献也并不会否定我们的个体价值,对集体承担义务也不会牺牲我们的独立。
第四个命题,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界限。
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精髓。就是在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划出一道界限,掘出一道鸿沟,筑起一道篱笆,精心地把属于个人的东西保护起来,把它和属于社会的东西隔离开来。在这个范围之内是属于我的,是我的独立王国,我就是它的最高主权者。这是我的私域,他人和社会的权力不得进入。
这是一种什么观念呢?就是把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对立起来,个人的私域与公域,个人的rights和社会、国家的power之间对立起来。两者是在一个水平面上,是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关系。个人权利的扩大意味着国家权力必须后退,国家权力的膨胀意味着个人权利要受到侵犯。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要为个人筑起一道篱笆,把国家的权力抵挡在外。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精髓,你要从这一点上去理解西方的自由和人权思想。
我用这个图来解释上述思想。
大家看这个图,有A、B、C、D四个圆,就好比是四个人,大家必须过社会生活,相互交往。那么,这四个人相互重合的领域,那就是社会公共权力有权干预的领域。这四个人还有一个领域,不和别人发生关系,他怎么做,不影响别人,不影响社会,这就属于他的私域,是属于他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范畴,其他人和社会不得干预。在这个领域,国家权力进入是无效的,非法的,要受到顽强的抵制。这就是严复所说的“群己权界”。
我们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没有“群己权界”的概念。国家是一个实体,一个单元,家庭或家族也是,个人不是。我们叫国家本位和家庭本位,不是个人本位。所以,国家有它的界限,还要筑一道墙,把国家圈起来。就是长城。每个家庭也是一个单元,是一个实体,每个家庭也筑一道墙,把家庭保护起来。但是,中国人唯独没有给个人筑一道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软体动物,没有什么东西来防护我们,外部的权力能够任意的侵犯和干预我们个人。今天的中国人开始披上了一层保护自己权利的盔甲,虽然这层盔甲还非常的单薄、软弱,但是毕竟开始有了。
你们小的时候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父母把你的日记本拿来要看,你高兴不高兴?你不高兴,敢不敢抵制?有的敢,有的可能不敢,是吧?有的会说,这是我的笔记本,你不要看。有的父母能够接受,认为孩子的隐私要尊重,有的父母就不尊重,不知道尊重。什么是你的?连你都是我的!中国文化是不知道尊重人的,这是与西方的巨大差别。像鲁迅说的,中国的孩子是父母福气的材料,不是人的萌芽。你看古代启蒙读物《二十四孝图》怎样教育孩子的?有一个香港学者借“郭巨埋儿”的故事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杀子文化”。一般而言,中国的父母有对孩子的溺爱,但是没有尊重,不知道什么是尊重。无论父母怎样溺爱孩子,他都不懂得尊重他。这也是很多家庭冲突的一个根源。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很冤枉,很委屈,我对孩子这么好,孩子怎么还那样怨恨我?因为你没有对他的尊重,你所有对他的溺爱都作废了,抵消了。一些家长怎么也听不懂尊重是什么意思。我对他那么好,还不尊重?
西方呢,国家不筑墙,家庭也不筑墙。这就是美国农村的一户人家,你看他家的界限在哪里呢?就是周边这些森林,这就是他家的边界,而里面的草坪就是他的院子。这是一个市民家庭,我曾经在他家住过一个星期。这个是他家的草坪,连着外面街道,草坪与街道间没有界限,没有墙。在他家与邻居间也没有墙。那么,你怎么来分辨两家的界限呢?我在美国悟出一些窍门来。他们的院子都是草坪,这家人可能是五天前割的草,那家可能昨天才割草,这两家的草长得就不一般高,或者这家人横向地割草,那家人纵向地割草,中间就形成一条线,这就是两家的界限。不能说所有的美国人都这样,起码大部分的美国人家是这样。(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7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