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 更多 豆瓣摄影 豆瓣读书 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豆瓣书店 * 2018年度榜单 * 2018书影音报告 * 购物车 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困境和出路——评《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u1583287-3.jpg] wstdq 评论 未来简史 3 2018-06-05 01:40:12 1、 硅谷互联网科技精英的历史学代言人尤瓦尔·赫拉利通过他的两本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把他对于人类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带到了全世界,激起 人们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然而,他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其中有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值得宣扬的,哪些是值得怀疑的?这样深入的讨论却并不多见。大多数普通读者往往被 书中大量的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所震撼,以至于来不及反思,就想当然地觉得“既然作者知识那么丰富,那么他说什么都是对的”,也有少数的普通读者干脆 认为作者是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从而完全否定本书的价值,拒绝辨析出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可以说是倒洗澡水时把澡盆里的小孩也一起倒掉了。专业读者的情况 也好不到哪去。媒体专栏作者往往浅尝辄止地交差,或添油加醋地吹捧,除了制造喧嚣的气氛之外并无太大价值,而学院历史学者则正好相反,往往对大众市场上 流行的作品不屑一顾,似乎通俗作品都是不值一提的垃圾,然而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由于过分专业化的狭隘视野而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评判像本书这样视野广阔 的作品。 总之,读者对于本书的讨论热情很高,但却并无多少有价值的观点,有很多读者甚至没有理解作者在前言和结语中多次重申的写作策略,而南辕北辙地误解了作者 的意图,误以为作者真的是在预言一个不可避免且值得向往的未来。实际上,本书不是对未来的预言,而是通过夸张的预测来提醒人们注意到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 危险的发展趋势。按照作者自己的想法,本书言之凿凿地虚构出来的未来景象应该起到一种自我拆台的反预言的效果。 当然,这种写作策略虽然很容易导致误解,但却有助于书的畅销,因为它有意要去触及读者的某个痛处、激起读者的某种焦虑感。在本书中,最让人感到害怕的内 容是作者预测将会出现一个人数众多的“无用阶级”,这在最近成为媒体热点的“三和大神”、“蹲族”、“抑郁症”中可见端倪,这几类人群的共同点就是因为 被社会认定为“无用”或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用处而拒绝变得有用,反而在廉价的娱乐中相对无痛地虚度光阴。对于依靠某种专业技术而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工资的 社会中上等阶层的读者来说,电脑代替人脑、机器代替人力甚至是高等教育的真正普及都会使得他们遭遇到类似的悲惨命运,失去自己辛辛苦苦通过学习、考试和 工作而获得的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政治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可以看出这种预测是不现实的,历史上来看,技术进步一直在导致某个地区范围内的旧职业 的消失,但从来没有让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劳动者变得无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中高阶层人士需要通过攀比、炫耀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地 位和心理优势,他们对于奢侈品和服务的需求可以说是无限的,因此,一旦工业流水线不再需要简单劳动力,这些失业的工人将会成为服务业的简单劳动力。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详细审视本书的价值立场、观察角度、思维逻辑,让读者能够理解本书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反思本书的缺点。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正 如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要从内里漏洞百出却又被华丽言辞和广博知识所掩盖的这本畅销书中理出头绪,首 先需要读者跳出那隐藏在本书叙述中的思维框架,而就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本书的思维框架正是在当代社会中被大多数人默认 为正确的主流观念: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2、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作者比大多数人视野广阔,但实际上还是有较大的局限性的。作者最精通的专业领域是(欧洲)中世纪史与军事史,这对于本书主题和 材料的选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欧洲中世纪的神权统治被近代的世俗君主和资产阶级挑落马下,欧洲人的世界观从一神教转向作者所谓的“人文主义”、即尼采所谓的“虚无主义”,这 是本书着重强调的一个主题。补充说明一句,作者局限于他本人持有的价值观,只看到了人文主义反对宗教至上、提倡个人价值的世俗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文主义 批判世俗和超越世俗的另一面,因此笔者在后文中将在作者所谓的“人文主义”之前加上“世俗”一词作为限定。本书的这个主题显然是受到作者的(欧洲)中世 纪史专业背景的影响,因为对于同样的故事,经济史背景的学者会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力量,科学史背景的学者会强调由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欧洲 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开启的科学革命,生态史背景的学者会强调发现和征服美洲新大陆带来的耕地扩展和观念冲击,在这些学者的叙述中,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只 是这些历史事件的结果,而不像本书所描绘的那样好像是独立发生的。 另一方面,本书把人类历史上的三大问题归结为饥荒、瘟疫和战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作者的军事史专业背景的影响,因为战争往往和饥荒、瘟疫同时出现, 而欧洲中世纪战争频繁,中世纪末期则由于蒙古帝国的西征而出现了一次可以说是触发了世界权力格局转变的大瘟疫:黑死病。 3、 实际上,学者对自己专业方向的选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学者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驱动。对于多数学者、尤其是没有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理 论反思训练的学者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缺乏自觉意识的,历史学者大多就属于此类。因此,要想明白本书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就不能到本书 的观点和结论中去找,而是要到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被本书当作不证自明的事实中去找。 在那些被本书当作不证自明的事实中,最重要的是: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议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问题。然而果真如此吗?问问在稻田麦地里耕种 的亿万农民,问问曾在新大陆种植园劳作的亿万黑人奴隶,问问在工厂工地打工的亿万工人,问问拥挤在城市贫民窟找不到稳定工作的亿万外来移民,什么才是最 重要的社会问题,你得到的回答绝不会是本书所说的这三个,而是另外三个:如何实现行动自由、如何获得平等对待、如何建立邻里友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 无刻不感受到劳动的重负、分配的不公、残酷的竞争。饥荒、瘟疫、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不可预期的飞来横祸,不需要他们去操心,即使操心了也没什么卵用, 因为作为在人类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下层被统治者,他们几乎在任何灾难中都是最先死掉的:饥荒时富人可以有朱门酒肉臭而穷人却路有冻死骨,瘟疫时贵族可以 躲到城堡里十日谈而平民却无处可逃,战争时官员可以享受特供和保护而老百姓要么被征兵而战死、要么被征粮而饿死。因此,饥荒、瘟疫和战争被本书当作是人 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三大问题,这反映出本书的立场和视角不是劳苦大众的,而是统治精英的。这三大问题的一个共同点是,会破坏统治秩序的稳定,从而促成旧精 英的衰亡和新精英的崛起。 作者列举的这三大问题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会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和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因而从个人体验的角度来看是极坏的。但从人类整体或某个特定的人类 群体的角度来看,这却未必是坏的,反而可能是好的,因为人口减少了很多而自然资源、建筑物、工具、知识等生产资料大都还在,对于剩下的人来说,人均占有 的生产资料大大增加,节约人力的技术创新因而也得到鼓励,生活水平也因此而大幅提高,直到人口再次增长使得人均劳动产出下降到原先的水平。参照本书的主 题可以看到,这反映出本书中存在着一个比不接地气的精英视角更严重的缺陷、一种自相矛盾的立场:作者的价值观正是他在本书中极力批评的世俗人文主义,更 确切地说,是在人文主义的三大分支中占据主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即作者所谓的自由人文主义)的当代版本: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作者意识 到了世俗人文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不能纠正、甚至是反而加速了人类社会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并试图通过对未来的悲观预言来警醒世人,然而作者只是消极 地否定了以个人体验为中心的世俗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而并未提出能够取而代之的积极构想。看来这不是作者不想这么做,而是没有能力去做到,因为作者本人的 价值观就是世俗人文主义的。抓着自己的头发是不可能把自己拉离地面的。 4、 这里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作者所持有的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因为这是作者用来衡量其他事物的标准和出发点,进而在作者的观察和分析中导致了 严重的系统性扭曲。前文已经提到过,作者只看到了人文主义反对宗教至上、提倡个人价值的世俗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文主义批判世俗和超越世俗的另一面,这在 本书对于人文主义三个主要流派的内涵界定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作者看来,自由人文主义流派,也就是人文主义的正统派,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而另外两大流 派,社会人文主义流派强调的是他人的感受,进化人文主义流派则强调你死我活的战争体验,三个流派作为人文主义的分支,其共同点是对于个人主观感受的重视 ,不同点仅仅在于强调的是个人主观感受的不同方面。作者的这种界定只有在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视角下才能成立。实际上,社会人文主义并不能被归 结为对他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视,社会人文主义的本质是对于人类社会整体命运的关注,准确的命名应该是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整体主义。同样,进化人文主义也不 能被归结为对战争体验的重视,进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是对于自己认同的所属群体(尤其是统治着自己所在地方的国家)在世界上所处地位的关注,准确的命名应该 是以内群体为中心的狭隘部落主义。 进一步来说,就连主流的世俗人文主义(即作者所谓的自由人文主义)都不能简单归结为对个人主观感受的重视。世俗追求的价值除了主观的感受之外,还有客观 的利益或地位,而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对大部分人来说,后者都要比前者更重要、更“实在”。主观感受成为重要的价值标准,仅仅是在人类进入成熟的资 本主义工业和都市陌生人社会之后才发生的现象,况且,良好感受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优势地位或优越利益为基础的。再进一步,就连个人主观感受,不同的 自由人文主义者对此也有不同的定义。在强调物质消费的下里巴人的正统版本里,个人主观感受没有质的高下之分,只有量的多少之分,如十九世纪的英国功利主 义和随之产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边际效用论、二十世纪的理性选择学派,以及本书着力批评的自由市场崇拜者。而在强调精神境界的阳春白雪的改进版本里, 质的高下比量的多少更重要,比如最后一个英国功利主义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名言:“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要好过做一头满足的猪,做一个不满足的哲学家要 好过做一个满足的傻瓜。”还有第三种强调弱者感受的当代西方文化左派的版本:所有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成员)的个人主观感受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因为个人 主观感受既没有质的区别,也没有量的区别。作者所重视的自我主观感受就属于这最后一类。总之,对于主流的世俗人文主义(即作者所谓的自由人文主义)的准 确命名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在进入下一个话题之前要做一些补充说明。本书区分出来的人文主义三大流派中,社会人文主义(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整体主义)是视野最宽广的,自由人文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是视野最狭隘的,而进化人文主义(以内群体为中心的狭隘部落主义)则居于两者之间。视野越宽广,所能容纳和理解的现象就越多 ,反之则越少。视野越宽广,就越有超越世俗的潜力。 5、 由于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偏向而在观察和分析上造成的扭曲,除了体现在作者对不同于自己的思想的认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作者观察和分析社会的基本方法上。 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最早被自觉地应用到社会观察和分析上,成为一种系统的方法论,是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开始的。韦伯主要关注那些 经过抽丝剥茧般的理性分析之后留下的抽象形式,即所谓的“理想类型”,为此他剔除了几乎所有的具体内容,没有人的知识与情感、人的合作与冲突、人的生活 与生产、人的境况与理想,所有这一切活生生的人的因素都被抽走了,人被简化为只能在给定的外界环境的约束下做关于幸福和痛苦的成本收益分析的利己主义计 算机,社会则被简化为几个独立变量之间的统计学规律。韦伯的方法论和经济学领域的边际效用论如出一辙,在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里影响甚大,在受其影响的学 者眼中,“社会”因为远离个人主观感受,所以是一个抽象而值得怀疑的东西,甚至干脆只是一个虚无而空洞的词语,因此,也就无法用具体的概念的来理解社会 ,而只能依赖于抽象的数据,用个人外显行为的数据的简单加总和统计抽象来描绘整个社会的全景,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数据主义的真正内涵。数据主义也是世俗人 文主义的一个变种,它只依赖于可以直接观察和量化统计的个人外显行为,而不考虑无法被量化的东西,如难以描述的个人主观感受,复杂多变的利益格局、关系 网络或社会结构。 数据的核心依然是人,只是抽掉了人的心理活动而只留下外显行为。数据的算法也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目的也是控制人的行为,只是控制的手段从理解转向了预 测。因此,数据主义并没有脱离世俗人文主义的范畴。有悲剧意味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极力讽刺这种被媒体吹捧为“大数据”的观念,故作夸张地描绘了这种观念 可能会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然而却不知他自己的价值观正是这种观念的主要来源。 6、 最后,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不以人、也不以神作为最终、最高的价值标准,又应该拿什么来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笔者的答案并不新鲜,就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最 早由法国大革命提出的三大价值:自由、平等、友爱。一言以蔽之,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的和谐社会、大同世界。 然而,最高价值标准或最高理想的确立仍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因为劳苦大众本来就向往这些理想,而且它们自从两百多年前就已经被明确提出来了。最重要的 问题是下面两个:这三大价值的普遍实现需要哪些条件?以及,由谁来创造、如何创造出这些条件或促进这些条件的形成? 不难发现,在作者的理论框架里,这两个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一方面,在本书对于历史的叙述中,科技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本身则取决于人们 (其实主要是统治精英)对于利用自然环境和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作者所谓的“力量”)的渴求,也就是世俗人文主义的信条。一旦这一信条成了习 焉不察、不受质疑的主流观念,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科技发展就开始了加速而无法再慢下来。另一方面,在本书对于未来的叙述中,科技上一旦有了突破 性的进展,社会的主流观念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新的科技。这个理论框架的前半部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解释,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精英的世界观,后半部 分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未来展望,是典型的新兴科技精英的世界观。传统文化精英和新兴科技精英通过认同这两种世界观来给自己的特权地位寻找说得过去的理由, 并通过宣扬这两种世界观来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这两种世界观都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作者在本书中同时采纳了这两者,可谓是错上加错,而在错误的世界 观的指导下,不可能提出正确的问题。 正确的世界观是社会唯物主义,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物质生产力,都要经过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的塑造。这并不是说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进 程,而是说,社会关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关键的中介因素。 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各个层次的群体的关系、各个层次的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是自然资源(人口、土地、矿产等)、劳动产品 (物品和服务)、强制能力(武力和规则)、象征符号(知识和魅力)等一切生存资源的分配比例。与本书作者的唯心主义观点不同,社会关系以及支持占主导地 位的社会关系的主流观念(或意识形态)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故事,而是由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和交换活动积淀而成的情感、习俗和 制度。 在这个正确的理论框架下,我们才能提出正确的问题。再重复一遍,那就是:自由、平等、友爱这三大最高价值的普遍实现需要哪些条件?以及,由谁来创造、如 何创造出这些条件或促进这些条件的形成?这就是作者自己无法认识到而寄希望于通过这本警世钟式的作品让读者去发现的当代人类社会困境的出路。我们应该沿 着社会人文主义(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整体主义)的道路继续往前走,通过这一百多年来发现的新知识和创造的新技术,走上一条视野更为广阔的道路:生态人文 主义,也就是以地球生物圈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应被视为地球生态圈的一部分,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前提下,重新思考人 与人的社会关系。个人的永生只是自由人文主义的夸张幻想,人类的永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 本文版权归作者 wstdq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BUTTON) 有用 3 (BUTTON) 没用 1 有关键情节透露 赞赏 0 转发 1 微信扫码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 我来回应 > 未来简史 未来简史 *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 出版: 中信出版社 * 定价: 68 * 装帧: 平装 * 页数: 416 * 时间: 2017-1 更多未来简史的书评 · · · · · · * 读书笔记 桃花石上书生 * 《未来简史》:无远弗届的思考,实在当下的生活 Miss power * 我们可能是最后几代智人了,且活且珍惜 mummer > 查看全部631篇书评 © 2005-2019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