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渔: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 原标题: 徐友渔: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个人主义的谱系》 [捷克]丹尼尔・沙拉汉著 储智勇译   本书作者畅想了这么一种前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可以为个人主义提供 一种补充或替代,并创造出一种在未来服务于所有文化的均衡的世界观。我担心 --   新近出版的丹尼尔・沙拉汉的《个人主义的谱系》再一次激起我们思考个人 主义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的遭遇:它为什么一直是命途多舛,受到的误解和 攻讦远远多于理解与支持?个人主义的本意是什么,它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 正面还是负面作用?   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在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思想里,“个人主义”干脆就等于 “自私自利”,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即使有人舍己利他、舍己为公,但 -- 用起的作用很大。比如,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说 此书“转弯抹角地提倡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且不谈这里面有打倒政敌的政治动 机,这个说法的逻辑也很奇怪,谈个人道德修养的书,怎么就成了鼓吹“个人主 义”呢,而个人为什么一定就是“资产阶级”呢?难道无产阶级是三个五个、八 个十个打成一捆、连成一体地集体思维和行动的?其实,“个人主义”一词和“ 自由主义”、“形而上学”等词汇一样,由于领袖的误用而在中国长期造成误解 --   尽管本书封底的推荐语说:“本书采用谱系学的方法,借助跨学科尤其是心 理学的视角,对西方思想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做了深入的描述和阐述。”但读完此 书后,我们很难对作者独特的研究方法有深刻印象。谱系学的方法是什么,作者 -- 。比如,作者在托马斯・库恩的意义上使用“研究模式”这个术语,说当代关于 个人主义研究有两种模式,一种以卢克斯的《个人主义》等作品为代表,另一种 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代表,但我们看到的,与其说是鲜明对立的两 --   本书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论述的依附性。其实,不论是谱系学方法,还是心理 学视角,都需要对历史上与个人主义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现象重新 挖掘或重新阐释,但此书基本上是依靠引证前人的相关论述,大量转述之后稍微 --   所以,作者宣称,本书立论是基于这个观点:“个人主义是为了回应一种普 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技术”,这显示了双重缺陷,第一,这是一种毫无新颖性 --   本书在新颖性方面唯一一次认真努力是企图引入中国传统中“报”这个概念 来顶替个人主义,但作者花费的三千来字显然没有下足工夫,既无法弄清“报” 的准确含义,也无法考证这个概念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人们满可以问:为 --   作者在书中说,“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打开了一个意义的迷宫,回溯历史, 尤其是它在中国的命运,这个评论有中肯的一面,但令人感到扑朔迷离的东西, --   个人主义在近现代中国   虽然从二十世纪后半叶起,个人主义被搞得名声很臭,但当它刚从西方引入 中国时,其形象和作用是相当正面的,其实人们原本有理由指望它始终是正面的 -- 中国传统提倡隐忍退让,压抑自我,强使个人拘束于宗法家族之内形成鲜明对比 。他认可西方那种以“文明利己”精神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批判中国传统只讲“ 仁义”而不讲“利”,认为只有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才能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 --   在“五四”运动的前夕,陈独秀发表文章,赞扬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精神 ,“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 --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一种以“易卜生主义”为名的,以个性 解放为核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他赞成易卜生提出的“首先救出自己”的口号,他 认为,社会是个人组成的,在黑暗不公的社会,多救出一个人便是多备下一个再 --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个人主义是由渴望国家进步、富强的志士 仁人鼓吹;他们并没有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而是将其作为民族强 盛的基础。直到今天,认同个人主义的人仍然持这种态度。 --   在上世纪中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引起的思想文化氛围的变化,个人主义这 个观念蒙着“个体主义”的面纱羞羞答答出现于中国读书界。刘军宁于1996年发 --   对个人主义的否定往往流于一种不加辨析的老生常谈,批评个人主义只强调 人的个体性、分立性,忽视人的社会性、整体性,“原子式的个人”成了一些人 不假思索地攻击个人主义的标签。同一位学者说:“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坚持个人 的权利,并承认这种权利的社会性,他就应该抛弃那种原子论的个人概念,从而 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这是在个人主义问题上混淆了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 观。 -- 用方法论的术语说就是,你把什么当作说明社会生活的逻辑顺序中最初的出发点 ,在这方面,原子论和整体论争论了好几百年,原子论常常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另一类是倡导什么价值的问题,关系到道德立场和政策。采取某种本体论―― 方法论立场并不等于倡导某种生活价值观,社会本体论的原子论并不等于生活价 值中的个人主义,不管你是否认为社会是由原子式个人组成,你还必须在要不要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要自由社会作决定。 --   《个人主义的谱系》的作者表现出了一定的清醒和现实感,他在专为中文本 写的序言中说,“严格说来,中国处于本书所描述的许多观念传统之外”,所以 ,虽然本书的结论是“个人主义已经寿终正寝”,但他在本书中试图表明:“其 他非西方文化还没有看到作为它们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构成之主要内容的个人主义 的发展:至少在这样一些情形中,个人主义也许仍然大有可为。而中国无疑就处 于这种情形当中。” --   但是,作者看来并不甘心于只是得到这样的结论,他畅想了这么一种前景: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可以为个人主义提供一种补充或替代,并创造出一种在未 来服务于所有文化的均衡的世界观。他指的是,由美籍华裔人类学家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