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此消彼长 -- 孙中山以国家至上为道理,推翻了新文化引入的各色外来的道理,以及由此孵化派生的道理,遂使个人主义成了一种不能成立和不应成立的东西。 【编者按】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的长篇论文《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分三期(2016年8月、9月、10月) 发表。全文分三节,共七万五千字,经授权,澎湃新闻(www.thetpaper)编辑了一个节略版,分三次刊发。此为第三节《思潮嬗蜕:个人与社会之 间的此消彼长》(现题为编者所拟),探讨个人主义在五四运动后的境遇。 -- 对个人主义来说,新文化为之提供的是一种外来的道理,而在五四运动中蓬勃发抒的国家意识则出自深重的自我忧患,它们代表了另一种道理。胡适为之辨异同, 留意处大半应在这些地方。这种国家意识一旦立起,最先的影响便是直接堵挡了个人主义。其间非常典型的,是盛赞五四运动之“爱国热忱”,并令党人相助,“ 有一份之力当尽一份之力”的孙中山,在五四之前对新文化运动以远看旁观为基本态度,五四之后又力持“天赋人权”不能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 -- 孙中山以国家至上为道理,推翻了新文化引入的各色外来的道理,以及由此孵化派生的道理,遂使个人主义成了一种不能成立和不应成立的东西。 与始终在新文化运动之外的孙中山相比,恽代英原本致力于读书修身,以“正风俗为救国惟一要事”,五四之后他已进入新文化运动的范围。然而他后来慷慨议论 :“我自命是信得过新文化的人,但是我真不愿看这样不堪的新文化运动。”可见恽代英五四之后汇入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反个人主义跳过了新文化倚 为重心的个人主义那一段沟坎。更具典型意义的要数陈独秀。六七年来陈氏惯用人权反对国家主义,并用个人主义诠释人权,到1921年已经不再固守旧辙,不 变的是他满腔的愤激之情: 中国人民简直是一盘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坏的更是贪贿卖国,盗公肥私,这种人早已实行了不爱国主义。 陈独秀由个人至上回到了国家至上,比之孙中山和恽代英,其心路历程无疑又别属一种典型。而作为新文化中先倡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思想上的这种横跨两 端,实际上不仅反映了个体在时潮起落中的内中无定,而且反映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主义、城市的主义和青年的主义,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本以悬空飘浮为常 态,能自作声光,而不能落地生根的事实。 -- 这些各成一类的历史人物彼此对比,也相互映衬,以其共处于同一种潮流起落之间而各有理路的迎拒、选择和前后变化为社会思想作写照,说明了个人主义在中国 难以径情直遂地一路走到头。然而作为一种广披四方并富有冲击烈度的新思潮,个人主义又一定不会在这种沤浪相逐里与时俱迁而消失于了无痕迹。个人主义既以 个人为本位,则其传播思想的过程,又在为思想所到的地方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于是举目所及,惯见的东西常常成了被审视、诘问和思考的东西,化为五四 -- 以近代中国思想演变中的这一段历史叙述来龙去脉,则中国社会之能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整体地和深入地进入一代人的思想视野,显然是由这些以人为中心而从 现实中翻搅出来的问题开其端绪的。由此论其始末和原起,个人主义的一面之理曾在这个过程的实际发生中施为催化,唤出了引来后浪的前潮。然而这个过程由问 题走向社会的一路推演,同时又会因社会之别成一种意义而促成新思潮与新思潮之间的颉颃,并明显地改变和减杀了个人主义本身对中国人的影响。在那个时候的 各色新知里,个人主义以个体为本位,与之对比而见的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社会则始终是一种群体的存在和群体的联结,因此,置身于社会之中的个人,显然不同 于个人主义阐述里的个人。由这种不同立论,便会派生出李大钊称作“个人与社会间的权限问题”。 -- 愚又懒的民族”,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的民族”。然而当社会整体地进入思想视野之后,后起的一代人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对于大众的关切和关注,并以 此影响了曾经为他们作过启蒙的老师一辈知识人。因此,作为新思潮的个人主义还没有消歇,“民众”、“劳工”、“平民”、“庶民”、“国民全体”、“劳动 阶级”等等都已进入报章论说之中,使知识人的论域明显地下移,又明显地扩大。这些名词所对应的都是这个社会里的多数人和下层人,略同于钱玄同眼中的“粗 -- 与个人主义之立脚于个体相比,社会的主体既在多数与大众,则以社会为对象而生成的关注和关怀也在多数与大众。随之而来的,是“从前”和“今日”之间形成 了一种自觉的分野:“从前之改革家皆从高上做起,吾辈今日则从底下做起。换言之,从前所谓改革家无非轰轰烈烈做几桩事情,而所谓大多数人之幸福,则在所 -- 作为思想演化所生成的重心转移,由新文化催生的这种改造社会的走向,与同在新文化之中的自由主义不能互相对接,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偏倚于个人主义取向来解 释民主,又偏倚于科学主义取向来解说科学的路数,已无从延伸而入以多数为对象,并以多数人的幸福为关怀的社会问题之中了。一言以蔽之,社会进入视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