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香颂者说

(2006-03-30 19:15:24)

我们应该感谢那位将chanson(法语,“歌曲”的意思)译为“香颂”的高人,这种传神的译法将法国流行乐区别于其他流行乐的“色、香、味”特质巧妙地传达了出来。

香颂起源于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的法国世俗歌曲,成形于1900年前后的法国“美好时代”。虽然它本身包含了民谣、地方小调、酒廊音乐等多种形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即非常重视歌曲意境的拓展,这和法国人知风雅、解情味的国民性有关。香颂作品不讲究深刻的思想意义,创作者精雕细刻只为呈现音乐艺术的极致之美,这一点颇像苏州园林,虽占地不大,却能将山水情境完美融合,从而让人在一种密封的空间里享受到最大限度的雅致风情。

香颂的歌词多是小市民平凡生活的细节描绘和即时心情的素描,间或也突出一下自恋式的忧伤,这一点只需看看《对我细诉爱语》、《秋叶》、《离去的列车》等歌名就能感受一二。浪漫的歌词配以缓和得如同心跳的节拍,制造出一种“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意境,难怪如今许多酒吧纷纷以香颂当背景音乐。

怀旧也是香颂永恒的主题,一代又一代的香颂艺人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注入想像和感伤,并借助低沉质感的嗓音,让塞纳河的河水逆着时光流动,缠绕着无数一瞬间的凄美眼神,缠绕着无数一刹那的烟波迷离,并将它们永恒地定格在左岸林立的咖啡馆和酒吧的外墙上,在现实喧闹的大背景中,带点落寞地提示着法国文化的精髓——浪漫、感性和雅致。

香颂的变迁和在中国的流传

与法国近代历史的变迁一样,香颂在发展进程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包容性,爵士乐、拉丁音乐,非洲音乐,甚至是黑人说唱乐都陆续融了进来。如今,除了帕特里克·布乃尔和凯丝这些本土歌手之外,香颂大军里出现了像劳拉·菲琪(荷兰、埃及混血,生于乌拉圭)、小野丽莎(日本人)等外来户,由此也可感受到香颂的魅力有多大。新元素非但没让香颂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没落,反倒因为视角的开阔而为它增加了纵深的华美和时尚的亮丽。

由于语言的关系,法语香颂虽然没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但早在上世纪,它就在紧跟世界潮流的旧上海留下了些许印记。《夜来香》和《花样的年华》等都带有浓浓的香颂味道。其实,香颂和崇尚意境的中国文化有很多合拍的地方,宋词中不乏与香颂神似的作品。邓丽君走的就是典型的香颂路线,紧随其后的还有蔡琴、徐小凤。

重放松、轻苦思的音乐哲学

然而,国内一些媒体的浮躁也给香颂带来了误解,比如派翠西亚·凯丝,常被冠以“法国麦当娜”的称号。殊不知,麦当娜的曲风与香颂完全不同,而穿得清凉也并非就是麦当娜。

即使没有专门听过香颂,很多中国人也在法国电影的插曲里感受过它的魅力。如今香颂在中国小资中的流行可能与英美音乐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疲劳有关,但更重要的仍是香颂中包含的重放松、轻苦思的音乐哲学,还有它在华美伤感、高贵没落中带给人们的幻觉和梦想。

0

阅读 评论 收藏 转载 喜欢 打印举报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