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发展

(2014-07-29 23:28:08)
分类: 考研音乐

一、“文艺复兴”的含义及时间

1、含义:“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法文“Renaissance”,原指“复活”、“再生”,表达复兴古希腊艺术之意。当时的文人希望借此含义,在思想上摆脱封建宗教的束缚,要求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给予人性自由。这种思想倡导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即“文艺复兴”的思想实质。

 

2、时间:“文艺复兴”是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和一场文化思想的变革,通常西方音乐史把1430—1600年这一百七十年间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二、复调音乐的发展

复调音乐开始于9世纪的奥尔加农,12世纪出现了装饰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13世纪产生了经文歌和卡农曲等,直到14世纪出现了对位法,复调音乐才进入规范化时期,这一时期与法国“新艺术”相对应,可以在马肖的作品和意大利牧歌中看到三声部复调的形态;15—16世纪复调音乐进入声乐复调的盛期。我们可以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发展氛围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5世纪初:勃垦地乐派,代表作曲家:杜费、班舒瓦。

2、                    第二阶段15世纪中后期:弗兰德斯乐派,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索。

3、                    第三阶段16世纪中叶:罗马乐派,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

4、                    第四阶段16世纪下半叶:威尼斯乐派,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三、勃垦地乐派

1、形成:勃垦地乐派形成、发展在1400—1450间,当时勃垦第公国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现身宫廷,于是形成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乐派。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费和班舒瓦。

2、风格特点:

1)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即固定低声部、中间对应声部和高声部。弥撒曲均为四声部复调作品,四声部自下而上为:低音对应声部、固定声部、高音对应声部和旋律声部。

2)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假低音的技巧常被采用,即三度和六度平行进行。

3)兰迪尼终止式普遍出现。

4)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散曲体裁。

3、代表作曲家:

1)杜费:天主教神父,勃垦地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作品涉猎当时各种世俗和宗教音乐体裁。他的经文歌被人称为“来自天堂的乐声”。弥撒曲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世俗曲调运用的弥散曲中;第一次将经文歌四声部织体运用到弥散曲中;第一次在定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对位的低声部在弥撒曲中运用。

2)班舒瓦:天主教神父,与杜费同为勃垦地乐派的重要作曲家。效力于勃垦第王朝。在他简朴的音乐中,世俗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声部的尚松为代表。其高声部用人生,下两个声部为器乐伴奏,旋律性强,并呈现出三和弦轮廓。

 

四、弗兰德斯乐派

1、含义:弗兰德斯乐派是指1450—1600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它使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写作。

 

2、贡献:15世纪中期以后,弗兰德斯乐派进一步发展了复调音乐,表现在:(1)强调复调中各声部地位平等,都具有呈现主题的功能。

2)喜好较为丰满的音响,出现简单的和声结构(三和弦形式完整出现),假低音技巧和兰迪尼终止式被正格终止和变格终止取代。

3)弥撒曲以四个声部为主,有时甚至采用五六个声部,作曲家也常把四声部拆为二重声部,形成一种对比强烈的二重风格。

 

3、代表人物:

1)奥克冈,是弗兰德斯乐派第一代作曲家,他的音乐深受勃垦地乐派的影响,创作的弥散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在模仿复调上有较高的造诣,创有一种“迷你卡农”形式。代表性作品是经文歌《感谢上主》,这是一首拥有多达三十六个声部的卡农曲,主题在不同声部回旋9次之多。

2)若斯坎,弗兰德斯乐派第二代作曲家,奥克冈的学生。他致力于复调技术的革新,其中最典型、突出的成就反应在经文歌的创作方面,强调各声部旋律的同等作用。同时音乐不再像数学模式那样进行,而在描绘歌词的意境、表情达意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拉索,弗兰德斯乐派第三代作曲家。精通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音乐体裁,重要的代表作是无伴奏合唱《回声》等。他的音乐特点是:(1)初步建立了T-D D-T的和声功能圈。

 2)在弥撒曲的写作中,定旋律tenor声部的圣咏旋律被世俗曲调取代。

 3)奠定了复调艺术的两种写作类型。一是对位化写作,以模仿原则为主。二是对位和声化写作,他在复调织体中使用和弦进行,多用终止式,段落分明,有明显的收束感。

4)创作风格:明镜、质朴而又含有一种动态的情感美。

 

五、罗马乐派

1、含义:16世纪中叶,宗教音乐日益俗化,天主教认为过于华丽繁复的音响破坏了人们虔诚的信仰,因此,禁用一切世俗曲调。当时以罗马圣彼得教堂为中心,聚集了一批从事声乐复调创作的作曲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乐派,被称为“罗马乐派”,其代表人物是帕勒斯特里那。

 

2、代表人物:帕勒斯特里那,是一位宗教音乐天才,他把法国弗兰德斯乐派的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并以他的去世结束了这个辉煌的时代。他一生最钟爱弥撒曲,经文歌也是他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其贡献主要在合唱领域。他的音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1)各声部清晰,歌词不被复杂的声部掩盖,一般采用一字对一音的音节式处理。

2)较少使用半音,不协和音的运用大都有准备,和弦运用以三和弦及其第一转位为主,低音多为四、五度跳进,终止式时五度跳进尤为明显,音乐具有清澈宁静的特质。

3)从整体而言,他的音乐虽较保守,但是它的冷静、清新与朴素,避免不谐和音的戏剧性碰撞和追求理性崇高境界的特点却成为罗马乐派风格的典范,他所创作的弥撒曲《马尔切里斯教皇弥撒曲》有力证明了复调音乐能清楚唱出人们对上帝虔诚的爱,也因此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

 

六、威尼斯乐派

1、含义:威尼斯乐派在15世纪后半叶,由弗兰德斯乐派音乐家维拉尔特创立,16世纪下半叶,该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加布里埃利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乐派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创作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其辉煌的效果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这种风格最终传入德国,成为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的先声。

 

2、代表人物:维拉尔特,首创复合唱形式,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G.加布里埃利的贡献:大量运用器乐组合作为合唱伴奏,并对各种乐器组合进行试验,加强器乐与合唱队之间的音色对比,开巴罗克协奏风格之声;推动了器乐曲体裁的独立发展,被称为“近代配器法之父”。

A.加布里埃利的贡献,按声区对合唱队进行分组,求得音色变化;推动管风琴技巧的发展,形成托卡塔、坎佐纳、前奏曲等纯器乐体裁。

 

七、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始于15171031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并用《圣经》的理据《因信称义》与罗马教皇使徒辩论,最终导致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新教音乐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上,这些圣歌在不同的国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和瑞士则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这三者有几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改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其二,改拉丁文歌词为母语歌词,人人皆懂;其三,纳用一些新创作的宗教音乐和俗乐;其四、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

 

八、反宗教改革

迫于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呼声和新教产生的压力,天主教自身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反宗教改革运动”。

 

九、世俗性声乐体裁

世俗性声乐体裁包括弗罗托拉、劳达赞歌、维拉内拉、意大利的牧歌、法国的尚松、康索尔特、英国牧歌等。

0

阅读 评论 收藏 禁止转载 喜欢 打印举报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