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中国科研诚信:史无前例的严重

2016-11-22 04:55:06

此前,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直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近日,《人民日报》表达了对此言论无以复加的肯定。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学术诚信建设 要有“牙齿”》的文章,文章指出,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诸如伪造数据、资料或结果,在科研材料、设备或研究过程中作假,窃取他人的思想、方法、成果或文字等学术不端行为不时出现,甚至呈现有增无减、愈演愈烈的趋势。

去年5月,英国大型医学学术机构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宣布撤销在其所属刊物上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今年9月,美国知名网站“抄袭监察”(Plagiarism Watch)通过其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系统顺藤摸瓜发现,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家英文论文造假公司与一家巴西SCI杂志默契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该网站发布的报告甚至建议:中国政府、大学和机构、出版商应该采取措施,阻止“中国研究滑向深渊”。

对此,文章认为比例如此之高、数量如此之多、手段如此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恐怕在全球也是“史无前例”。

文章直言,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除了“以论文论英雄”的制度缺陷,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名硬实软、缺少“牙齿”。虽然相关部门和领导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文件上,雷声大雨点小;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所谓的学术监督机构,但人员多为兼职,机构形同虚设,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究”,以至于“零容忍”沦为“零作为”。

此外文章也表示,相关文件也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和有威慑力的惩戒措施。

(余轩 编辑)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多维新闻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 facebook评论

提交
注册

【声明】评论应与内容相关,如含有侮辱、淫秽等词汇的字句,将不予发表 >>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