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容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自媒体的地方,同样也有营销号在茁壮成长,并且悄无声息地在原创作者身上“薅羊毛”。 从最原始的“抄袭”到更为高精尖的“洗稿”,薅羊毛团队的技术能力发展,令原创作者在维权和责任的界定上愈发困难。随着营销号市场不断壮大,通过“洗稿 ”制造爆文正在持续获得巨大的收益。 -- -- 过去并多次沟通后,得到了一句回答就是“无理取闹”。 “洗稿”的前世:“抄袭”养“肥”的营销大号 [92fc6b87e4f84e45af1bfcf377cada80.jpeg] -- -- 除此以外,露露还根据营销号上的电话号码在网上找到了这家机构的招聘信息,“一直是在招微信运营,所以应该是团队‘作案’。” 懂懂笔记也注意到,这家机构除了有多个营销公众号之外,还经常混迹各大资讯平台,通过“贡献”抄袭或者改写而来的文章,以蹭热点增加搜索几率的方式,扩 大营销号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 向懂懂爆出了一个无形的“洗稿”产业链。 “规模从小到大,其实抄袭的做法都各不相同。”老K告诉懂懂笔记,他毕业后就接触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那个时候开始,营销公众号的市场就已经开始乱成了一 锅粥。 -- -- “目前洗稿现象很多,只要洗的技术好,投诉基本也没有用。”某教育机构媒体运营专吴添(化名)告诉懂懂笔记,他们曾经发现连续多天自己的原创作品都原封 不动被营销号抄袭,结果发动了所有的同事进行举报,最后没有效果,“有的平台对于色情、违规的内容比较重视,但侵权一般来说都得难以很好的解决。” -- 而老K则表示,早期机构抄袭原创文章很多,除了尺度违规以外,几乎没有发现因为侵权投诉而被删除的情况发生。侵权成本低,所以这些大号都是靠“抄”起步 ,甚至抄的内容也是被抄过很多遍的。 -- -- ,甚至抄的内容也是被抄过很多遍的。 “抄袭”虽然是营销大号们早期的做法,但因为网络内容版权问题由来已久,所以早先年“抄袭”就成了营销大号的“速成”方法,然而这却只是大号们“薅羊毛 ”的第一步而已。 -- -- “但抄多了总不是办法呀,连续好几个账号都发同样的内容,是会掉粉的。” 许多营销大号每天都在抄袭,久而久之许多热点内容“泛滥成灾”,也逐渐失去了新意。老K指出如果关注的多个公众号连续几天发的内容都相近,用户就会选择 取消关注。所以对于机构来说,这时候就必须在内容上做出改变,让观点更加吸引用户。 -- -- 要让她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 乍一看,两句文字的观点虽然相同,但语序完全不同,真要说是“抄袭”就很牵强。“但是如果两篇文章所有的语句都是这样的关系呢?是不是就很有问题?”J ean强调,因为观点相同意思一样,但语言表述变了一种方式,就算是原作者也不能十分肯定这就是拿自己文章改编而来的,这种技术手段就很高明。 -- -- 队学会了“养号”,很多平台上做原创的号几乎都被“洗”了个遍,没被“洗”的,只能说影响力还不够。 从抄袭到“洗稿”,其实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还是对于版权内容的侵犯。无论是营销机构还是内容团队,在利益的驱使下都沦为“洗稿”机构。 有些稍微精致的原创内容,被营销大号只要稍加拼凑和改编,就能成为影响一方的毒鸡汤或者爆款行业分析,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金矿”,更让他们看到了粉丝所 -- -- “为了吸粉,所以我们也会‘投稿’,让更多用户能够通过内容找到我们,但与此同时也有了一些麻烦。”老K告诉懂懂,如果单纯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洗稿” ,那么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抄袭”都投诉无门,那么“洗稿”更难以分辨侵权的责任归属。 但作为营销号来说,粉丝越多推广费用越高,账号也越值钱。在固有粉丝裂变遇到瓶颈时,机构们往往就会采用“外引内联”的方式,而其中的“外引”指的就是 -- -- “有时候一天有好几个作者维权,而老板的思维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所以一般都是花几百块钱打发就算了。”老K觉得,有大部分原创文章的作者苦于维 权成本高,而且经过改头换面之后的文章也很难界定是否“抄袭”,最终也被这几百块钱“辛苦费”打发了。 但随着“维权”的原创作者越来越多,如果总是出“辛苦费”,那么营销机构也会觉得不太划算,有时候每天就要给出去几千上万,而且公司内部还滋生了许多“ -- -- 李鬼”假冒原作者诈骗“辛苦费”的。 “因为‘查重’根本确定不了抄袭,观点我也可以说巧合,所以这就是一笔糊涂账。”老K说,后期有许多作者维权,他们的做法是不予理睬或者直接拉黑,对于 那些不肯善罢甘休的作者甚至采取威胁的姿态让他们“好自为之”。 -- -- “我找了好几家,不是不理我,就是回复我‘哦’,甚至态度差的直接丢出来一句你想怎么样?”露露对于自己被“洗”过的稿子耿耿于怀,但在尝试维权之后, 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抄袭一看便知,但偷梁换柱真的很难扯清楚,所以只能吃哑巴亏。” “我前老板通过这个方式养了许多大号,一年时间里在市区就买了好几套房子,现在仅推广收入一个月就有百来万流水。”老K说,选择离开公司并非良心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