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套書寫系統
来自: Gin Tseng(这就是我,困意汹涌,乏力无边。) 2012-08-19 19:27:59
本文用Markdown語言所寫,為獲更佳預覽效果,請點擊此處連接:http://gin4us.com/20
有些概念,學校不會教給我們,於柴米油鹽亦無相關,但是卻是我們需要去釐清,例如,書寫系統(Writing System)、文字(Script)、語言(Language)分別是什麼,是否有區別,長久以來或者現在,他們都是如何協同運作的?
####一、舊的書寫系統及其影響
長久以來,在漢字文化圈的各種方言內部,儘管出現了文白異讀[1](文白異讀可以看作是一種權威方言和地方方言的抗爭,相互侵蝕),然而成百上千年下來,卻沒有出現誰將誰吞併的現象,文白互有勝負,共同存在,而在中國大陸也形成了至少七大方言區[2],保留了極其多元的在地文化。
對於此,以文言文為語體的書寫系統功不可沒,且容詳談:
在「新文化派」取得了主導權之後[3],無論是大陸,還是港澳台新馬的教科書裡,對文言文的態度多為批判[4],你幾乎看不到對文言文的溢美之辭。然而真的有一個那麼大的慣性,使一個毫無裨益的東西沿用數千年之久嗎?
文言文,和正體漢字一起,作為一個統一的書寫體系,對漢字文化圈的形成和保護,非常之重要:
正是由於文言分離的模式,以及漢字表意的特點,方使中華文化圈[5]內不同語言的各個族群或者先人得以以文本互相溝通,且與各個族群的頭口語言並無衝突。
以口語交流,統一使用正體漢字,用文言寫書面語——這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它權衡了語言、文字、書寫體系的生存空間,是一個比較折衷,完善,長久,穩定,並且富於美感的解決方案。
這個解決方案使得漢字文化圈內的人可以筆談,就像丸山靜雄在《印度支那物語》[6]裡面寫的那樣(原文為日文):
>(二戰)終戰前越南還是法國殖民地的時候,我曾作為朝日新聞的特派員到過越南。我特意乘坐越式三輪車,行於胡同小巷之間,與越南民族獨立運動家們見面。大多時候,靠翻譯员的幫助,翻譯员不在的時候則用文言文筆談,效果很好,因此可以互通意義。現在中年以上的人大都識漢字,我也大體能用漢字交流。就漢字而言,與日本的漢字相比,雖然兩個地域(日本和越南)完全不同但漢字基本沒有變化,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中国-越南-朝鮮-日本共同組成的漢字文化圈中。
還有,即使漢字文化圈內雖語言不通(日本與越南,中國與朝鮮,抑或者,吳語與閩語,粵語與晉語等),卻能經常贈送漢詩以為雅趣。
這些可以看作是文言文這一脫離語言而存在的書寫體系很典型的妙用了,無需統一語言(文化統一往往意味著文化消滅),也可達到與其他族群溝通交流的目的,著實妙哉。
當然,中央政府為了統一管理,不僅僅需要統一的書面語那麼簡單,畢竟筆談的效率並不高,還需要統一的標準語,或謂之官話。官話作為權威方言既然存在,那麼勢必會因為一些原因對其他方言產生影響(這些因素至今未變,故特列出):
+ 流通性的必要;
+ 處於對權力或者經濟強勢的崇拜;
+ 中央政府強力的文教措施[7]。
然而,書面語語體的書寫體系,將權威方言和方言的相互侵蝕,限制在了對個別字眼的讀音上,即開篇提及的「文白異讀」[8]上。在地方,文讀和白讀互為補充。
**一方面,文言文刻意地與各個方言口語保持一定距離,另一方面,各個方言口語中保留一小部份語音(文讀/訓讀)來適配文言。漢字文化圈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保持書寫系統的一致,以及在地文化的多元。
**
####二、現行的書寫系統及其影響
然而事情在上個世界初起了變化。簡言之即是,青年自由主義和左翼激進文人組成的不認同漢字的主張「新文化」一派戰勝了認同漢字的主張「舊文化」一派(例如學衡派與國風派),新文學(白話文)代替了就文學(文言文)。
書寫系統也由此改變,由文言文變至白話文。
在書寫系統方面,主要的主張是就是「我手寫吾口」。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握著標準化流程生產的筆,但是我們口裡的語言,卻並不是標準化流程的產物。
因此,書面語與口頭語掛鉤,但是,應該以哪個口頭語以及如何與口頭語掛鉤?
他們選擇的是新文學與北方官話相掛鉤[9]。
至此,暫且忘掉那些關於「書寫系統」的贅述,那些和我們的生活沒有關係,我們來看看近些年來大陸在地文化所發生的變化吧:
+ 如果你是南方人,你應該可以感受到從祖輩到父輩再到我輩,許多地方上的特有的講法,特定的句式,地道的遣詞,正在慢慢消逝,上至七十歲下至七歲,基本上沒個隔十歲,你就可以感覺到兩人遣用方言的水平有著顯著的差異,甚至於在我們的下一代,幾不能或者不願傳承方言。各地方言的處境幾可以說是「岌岌可危」(因為一些原因,粵語區狀況稍好)。
+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你應該從哪裡感受到文化多元性正在消退呢?或許你根本分辨不出南方人和南方人的區別,又或者你不大了解中國大陸大致上又多少個方言區,並且也沒聽說過——這些,其實都是方言式微的明證。又或者,你可以來看看這位上海人(上海是強制推行普通話的重災區)對上海話窘境的描述,或許也會心有慼慼焉:[http://zhi.hu/GcHg](http://zhi.hu/GcHg) 。
按照使用人數來算,世界前百種語言中有十一種來自於中國[10],然而卻有很多人未曾聽說過此間方言的名字,又或者對某種方言嗤之以鼻,可見,他們社會地位的高低和使用人數的多寡並不構成比例,我們可以來反思一下發展了幾十年的「白話文運動」給他們各自帶來了甚麼,不知道當年仍還年輕的激進主義的急於醫治重症的先哲們[11]是否考慮到了這樣一種從文字到語言,揉合進了政府權利的吞噬力。
歷千年未變的書寫系統在一夕改變,在類似的時間點上,長久青春的多元的地方文化也在幾乎一瞬的時間裡急劇地衰老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考慮過此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對於書寫系統的改變,我們且不討論以白話文為語體的書寫系統較之文言文有何優劣[12],僅僅從文字、語言以及書寫系統平衡性的角度切入來談談它的流弊之處。
對於此,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還有待完善,比較單薄,甚至於略顯粗暴:
1. 第一,如一山野村夫,不懂官話,那麼他即不能書信,亦不能閱讀書信,如若一個人意圖閱讀書信,或者與他人書信往來,那麼他就必須得學習官話。
正是因此,中央政府如果選擇推廣白話文這一書寫體系,就必須同時加強方言區的官話推廣(這個推廣甚至必須強制執行以達到目的,除了硬性規定文教系統、廣播電視使用官話之外,還包括對各個方言區域方言文學、方言作品的打壓),以及意識形態教育(這也是本文開頭所提,學校不會教授語言、文字以及書寫系統的區別之原因所在)。
所以,此前贅述的官話和方言的關係有多了一條:
+ 流通性的必要;
+ 處於對權力或者經濟強勢的崇拜;
+ 中央政府強力的文教措施;
+ **中央政府政治干預。**
2. 第二,如一山野村夫,略懂官話,白話文書信時,在他的腦子裡,需要有這樣的轉化,先用當地方言思考要談什麼內容,如「許向天色訾奈概?熱弗會?有空調冇?」,再者,需要思考如何講所談內容官話應如何來講,如「那邊天氣怎麼樣?會不會熱?有沒有空調?」,再者,寫下來——閱讀時則需反向三步。書信期間,雙方雙向都需假借官話而顯得變扭。
這個現象,改變了過往權威方言和地方語言對壘的局面,兩者由平等關係進入到了依附關係,要進入書寫系統,後者必須依附前者方可。這個現象造成了許多民眾心理上的弱勢地位,認為「自己的方言不如官話」,認為「自己的方言沒有文字,屬於『土講』」,認為「講官話是有素質以及時尚的表現」,認為「中國話/漢語即是官話」,認為在「中國人講中國話理所當然(他們理解的此處的中國話為且僅為官話)」,等等。諸如此類的一些觀念的產生,是書寫系統改變造成的(當然也有一些保有權力的聲音長期馴化的原因),而這種觀念本身也是造成地方語言式微的重要原因(危機未來,卻自動繳械的話,那就注定不會有外人幫你死守城池),這是一個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的過程。
明白了這些概念和因果鏈條之後,我們可以知道,現成的書寫系統並不是一個穩定的系統,更不是一個穩定的解決方案,還遠待我們補充。
至於我們最終需要一個怎樣的書寫體系,應該怎樣去完善現行體系,才能既照顧各方方言,又不失去溝通之便利,暫時都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但是,眼下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
**「如果書寫系統一定要與口語掛鉤的話,在掌握了北方官話的書寫系統以利交流之餘,我們是不是還缺少一套自己的書寫體系[13]?」
**
---
附註:
1. 我知道在中文網絡環境下,這類文章均有落為地域之爭的危險,因此,在此闡明,此立文角度,是一位家庭教育為吳語方言而非北方官話的受教育者,從文化多元的方面切入而言,並無意陷入對漢語正朔、南北、存古或者胡化之爭,也請觀者拋棄成見,持平而論;
2. 寫文章時,曾想過將「方言」二字替換成「地方語言」,但這又涉及到了方言集體升格之爭,未避爭論,還是沿用「方言」二字以就習慣。如果你覺得「方言」二字有辱了粵語或者其他語言,我表示歉意。又或者說,由我看來,「方言」並不應以地域、國界為準繩,但凡漢字文化圈內所操之語言,皆可謂之「方言」(包括日語韓語甚至越南語,但並不一定囊括彝語)。
---
[1]:[http://d.pr/w3Zs](http://d.pr/w3Zs)
[2]:[http://d.pr/xrA4](http://d.pr/xrA4)
[3]:二十世紀的前四十年均是戰場,其中以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裡的兩派鬥爭為盛,白話文勝利的節點可以認為是1946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全國明文取消國文,代之以語文。
[4]:「文言文」離我們生活已經很遠,對它最普遍的一個認識是,經常被人詬病,詬病在這一書寫體系當,書面語和口頭語相分離,顯得艱深難懂,一定程度上加大教育的成本以及加重了學習的負擔,甚至和漢字一起,變成了中華民族積弱的癥結所在(新文化運動的代表觀點)。
[5]:[http://d.pr/LOZe](http://d.pr/LOZe)
[6]:《印度支那物語》(インドシナ物語),丸山静雄,講談社,昭和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第一刷發行,ASIN: B000J7UJ4Q 。
[7]:《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王福堂提到「清末以後不再有派外省人到吳方言區教授官話折衷有力的文教措施,學習官話的要求也就有所減弱」。
[8]:在日語中稱之為「訓讀」([http://d.pr/mZlj](http://d.pr/mZlj) )和「音讀」([http://d.pr/eMxJ](http://d.pr/eMxJ) )。
[9]:掛鉤的表現是大量啟用北方方言字和方言研究,以及廢弛南方方言字和方言研究,[http://d.pr/wlkP](http://d.pr/wlkP) 。
[10]:此十一種分別是官話漢語(Chinese Mandarin, 1)、吳語(Chinese Wu, 10)、粵語(Cantonese, 16)、閩南語(Fukienese, 21)、晉語(Jinese/ Chinese Jin, 22)、湘語(Chinese Xiang, 28)、客家語(Hakka, 30)、贛語(Chinese Gan, 45)、閩北語(Chinese Minbei, 78)、北部壯語(Zhuang, northern, 80)、維吾爾語(Uyghur, 98)。
[11]:新文化運動中主張廢除漢字的胡適、陳獨秀、魯迅以及錢玄同等人。
[12]:有關優劣的具體論述,可以參見該頁面的答案及評論的探討:[http://d.pr/EvbC](http://d.pr/EvbC) 。
[13]:例如日語的假名,韓國的諺文,越南的羅馬字或者喃文,或者香港的港式中文等。
你的回应 · · · · · ·
回应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这个小组的成员也喜欢去 · · · · · ·
吴语又叫吴方言、江浙话、江南话,在语言学上和官话、粤语等并列为汉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宋代的字典《广韵》,“吴”“越”可以互训,意为“吴越”,所以浙江民间所谓的“越语”也就是语言学上的“吴语”,即吴越地区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和江西上饶地区。使用人口...
你是否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
最新话题 · · · · · · ( 更多 )
关于包子和馒头的问题 (hello沈)
有没有人想学绍兴话~并求教粤语 (1919)
北方少女在天台工作。学习下台州天台方言,交朋友... (小臭屎99)
浙江话怎么那么难学啊 (蒂姆•伯顿)
豆瓣上的吴语地区 (远古邪恶刘蛤蜊)
订书器 和 钦书钉 是一个东西吗? (悟仁)
来个苏州人教我苏州话,人在苏州。 (lily)
全站热点话题:
小制作和大制作,同样很感人! 932回应
20天瘦了30J ,完全没运动,少吃不运动(... 789回应
学PS基础:Photoshop 技能167个 经典的Pho... 191回应
长期缺乏男人的女人易变为女流氓【转】 138回应
渐渐成熟的十五种迹象,你有多少? 130回应
❀ 你 的 微 笑 像 朵 花 ❀ 1353回应
经典语句备份 67回应
金牛座喜欢你的10个表现 141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