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喪女》︰彷如一場自我修行

《哭喪女》是許雅舒自《慢性中毒》(2009)後第二部長片,一如上一部,許雅舒的影像藝術依然給觀眾帶來觀賞的挑戰,就算你已經熟讀《慢性中毒》的影像,你依然要不斷放下既有的觀賞框架,才能瞥見《哭喪女》的影像世界。對的,我只能說瞥見,因為《哭喪女》的影像藝術太豐富,單是觀賞一次,肯定不能囊括所有。

《哭喪女》的影像極富藝術性,也作了很多實驗,例如上下對反的海水景觀,倒轉的城市景觀,以鏡像並排同一時間的影像,超慢鏡拍攝水的流動和人的動作,以短焦距引導觀眾視點和營造夢幻的感覺,從右至左滾動式的影像,不一而足。顯然,導演把極多的心力放在營造影像上,故事從來都不是她的重點。若問《哭喪女》是個怎麼樣的故事,我會回答說,這是一首影像如盛宴的詩,這是關乎導演自我修行的一場演出。 Read More…

羅卓瑤的文藝傳統與《遇上1967的女神》的高峰

原文刊於《聲韻詩刊》第9期(2012年12月)

日程之書︰時間裂縫

原文刊於《小說風》第24期(2012年12月)

記憶暫時收藏

今年香港文學詩興大發,多位作家結集詩作出版,梁秉鈞固然矚目,書展年度作家,一口氣出版五本詩集;廖偉棠也在中台兩地出版了《野蠻夜歌》和《八尺雪意》,內容多有重疊,可以算是他過去創作的總結。至於女詩人,有江濤的《七日之城》和白蓮達的《中女情懷總是詩》,都是新一輩詩人第一次結集作品,而今年第一次結集的還有羅貴祥。《記憶暫時收藏》創作年度跨度很大,從最早的1982,到最近的2010,跨了近30年。可想而知,詩的風格和主題並不統一。詩風幾經變化,實不易於一篇短評把詩說盡,故本文只提出幾個切入點供讀者參考。 Read More…

《N+N》的單聲道

今年有三套香港獨立電影入選香港亞洲電影節,一是卓翔的紀錄片《乾旦路》,一是梁碧芝的《不能愛》,另一齣則是 賴恩慈的劇情片《N+N》。熟知香港獨立電影的都知道,《N+N》是賴恩慈前作《1+1》的長版。《1+1》先後獲得2010 香港鮮浪潮鮮浪潮大獎及最佳電影,並入選金馬電影學院電影節,其後更令賴恩慈獲得2010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電影)。雖然前作《1+1》只是35分鐘的短片,但已獲得各方注視,可見當中某些主題確實是觸動了時下觀眾的神經。 Read More…

《乾旦路》之行路難

《乾旦路》是卓翔初次執導的紀錄片,紀錄兩位年青粵劇演員之路。雖說是初次執導,已見技巧圓熟,以訪談進入兩位演員之戲曲世界,也以旁觀的鏡頭鋪出可能連演員也不自知的心靈世界。片中人的自述與導演的取鏡形成對話,使兩位演員的粵劇之路更見立體。

這紀錄片按拍攝時序來說,可以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攝於2004年,是《乾旦路》中主角之一王侯偉的作品,拍的則是《乾旦路》第二位主角譚穎倫。當年王侯偉就讀演藝,那部份的紀錄是課程中的功課。第二部份攝於2009-2011年,由卓翔主理,拍攝王侯偉和譚穎倫二人粵劇之路。 Read More…

從冷酷異境到人文世界︰看邱金海《默默伴我行》的轉折

原文刊於《聲韻詩刊》第8期(2012年10月)

Follow

Get every new post delivered to your In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