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2.0   |RSS | 簡体 | 收藏 tw.aboluowang.com 首頁 | 新聞 | 評論 | 生活 | 娛樂 | 論壇| 博客   最新滾動 陽光生活 文化歷史 世界萬象 圖片新聞 熱點索引 * 毛澤東 * 文革 * 蔣介石 * UFO * 8964 * 輪迴 * 咖啡 * 舞蹈 * 美食 * 愛 * 美景 * 銀河系 首頁 > 生活 > 世界萬象 > 萬花筒 > 正文 解密:筆跡真的能推斷出性格嗎? 【阿波羅新聞網2012-04-27訊】 [print.gif] 列印版 圖片版 PDF 筆跡真的可以推斷出一個人得性格嗎?非也,在嚴格的科學檢驗下,這種推測的準確率其實和瞎猜的結果差不多。 筆跡真的可以推斷出一個人得性格嗎?非也,在嚴格的科學檢驗下,這種推測的準確率其實和瞎猜的結果差不多。   「圓滑的字:溫和、親切的人。順從、且不善堅持自我。適應性強、不樹敵。大字:直爽、明朗。充滿自信、外向性格。毫不猶豫地堅持自我。工整的字:注 意力集中,能控制住自己的人。不常被情緒左右。」——摘自網帖《從筆跡看性格》   從一個人的書寫筆跡可以推測他的性格特點,這種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我國漢代文學家揚雄曾說過:「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 矣」,認為一個人的字跡可以體現出他的道德品性。在西方,使用筆跡推斷性格的技術則被稱為筆跡學(graphology),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經過 多年發展,筆跡分析在西方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不僅有許多專門的筆跡分析公司、培訓課程,一些企業甚至還將其應用到人事選拔工作中。近年來國內也出現 了一些所謂的「筆跡心靈學」。據宣稱,筆跡分析具有非常高的準確性,不僅可以評估性格,還可以幫你尋找合適的對象,為各種重大的生活決策提供參考。   推測的基礎   從形式上看,筆跡學和星座、血型類似,都試圖通過一些直接可見的、易於辨別的指標來推測難以把握的內在性格。這樣的預測體系如果有效,前提是確實存 在一種強有力的機制,能夠將性格與指標聯繫起來。無論是星座、血型還是筆跡學,對於背後的機制都沒有給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解釋   書寫屬於一種後天習得的技能,涉及到手部肌肉的復雜精細運動,並受到神經系統的調控。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還原為神經系統的活動模式,從這個意義 上說二者也許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但是這種關聯太過空泛,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或書寫方式,僅憑這樣微妙的關係不足以支撐起一套有實際 價值的預測系統。   從各種筆跡分析體系來看,許多分析規則其實是基於一種樸素的聯想,比如字跡的「圓滑」代表性格的「圓滑」,筆畫的「果斷」代表性格的「果斷」等等。 這種語義聯繫更像是一種隱喻,很難想像出有什麼現實基礎。   科學檢驗   雖然筆跡學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是作為一種性格預測體系,其有效性還是可以通過科學方法來評估的。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不少研究者曾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 ,特別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湧現出了許多驗證性研究。常見的研究方法是找一些被試提供書寫文字,並完成性格測驗,然後把書寫材料交給筆跡分析師做性 格分析,再與被試自己的性格測驗結果做比對。為了控制書寫內容的影響,一般會要求被試書寫中性的內容(如說明性文字)。   很遺憾,在這些嚴格控制的檢驗中,筆跡分析師的預測一般不會比純粹的猜測強多少。1992年,心理學家Geoffrey A. Dean對於200餘項關於筆跡和性格研究進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發現筆跡分析和性格的相關係數僅為0.12,也就是說筆跡學準 確預測性格的比例不到2%。如此微弱的效應不具有任何實際應用的價值。另外,不同分析師之間的一致率也比較低,相關係數僅為0.42,而非專業人士的判 斷一致率也能達到0.3,說明筆跡分析缺乏一套成型的標準,這進一步限制了其有效性。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也認為筆跡學在人事選拔中的有效性為零,與星座並列。   為什麼信?   既然筆跡分析如此不準確,為什麼許多人還願意相信呢?可能有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筆跡學的樸素思路迎合了大眾的思維模式。性格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筆跡學將抽象的性格特徵和具體的筆跡特點聯繫起來,通過語義聯想建立起 直觀的對應關係,這套系統平易近人,能夠滿足一般人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需求。   其次,在筆跡分析實踐中,筆跡分析師經常會利用許多筆跡之外的線索來做出推斷,所以聽上去好像有些道理。比如一些分析者會基於歷史人物或當代名人的 手跡分析他們的性格,講得頭頭是道,但這種分析其實是先了解了目標的性格特點,再把筆跡特徵套上去。另外書寫的內容也會提供線索,比如一段非常哀怨的文 字的書寫者更有可能性格憂鬱,這樣的推論和筆跡線索也沒有什麼關係。如上文所述,在嚴格的科學檢驗下,分析師的準確率就和純粹的猜測差不多了。   最後就是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也稱為「福勒效應」。1948年,心理學家福勒通過實驗證明,人們傾向於認為一些空泛的、籠統的描述特別符合自己, 即使這些描述是隨機選取的。星座、筆跡學之類的偽科學都利用了這種認知偏差,它們給出的預測推論都是大而化之、廣泛適用的,巴納姆效應使得我們很容易接 受這樣的陳述,認為其有些道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果殼網 阿波羅新聞網 tw.aboluowang.com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筆跡相關文 * 準不準,自己看 - 從筆跡看性格! * 韓國科學鑒定張紫妍筆跡 稱陪睡遺書系偽 * 韓國科學鑒定張紫妍筆跡 稱陪睡遺書系偽 * 明星罕見筆跡大曝光 王菲娟秀孫燕姿兒童體 * 筆跡可判斷人是否患有早期心臟 * 筆跡可判斷人是否患有早期心臟 [pencil.gif] 查看並發表評論  [print.gif] 列印本文   [top.gif] 返回頂部  [close.gif] 關閉窗口 相關標籤:筆跡 如意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 筆跡 關於我們 | 投稿聯絡 | 反饋意見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按日瀏覽 | Copyright 2005-2012 阿波羅網 tw.abolu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家在海外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