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维持 幼君:上回咱们谈到交往技巧对关系的建立很重要。可是时间长了, 要维持这种关系就得看人的内在素质了。 思灵:建立关系是一回事,维持关系是另一回事。它们的游戏规则 是不同的。 幼君:我认为如果人际关系的建立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关系通 常是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纽带维系的。一旦对方的这种利用 价值降低,关系就会很快冷淡下来。 思灵:这很正常。另一种情况是情感方面的。随着交往的深入或增 多,一个人的禀性就会显现。有些人很善于交际,很快就可 以和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他们给别人的初始印象不错,很 容易和别人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不过,很多这种人缺乏维 持密切关系的内在力量和后劲,暴露的毛病让别人难以容忍, 或者很快被对方看透,时间一长朋友就会疏远。 幼君:我也发现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不断更换朋友,在结识-密切 -疏远-新结识这个圈子中循环。不断结识新朋友让他们很 难意识到自己在交往中的这种缺陷。 思灵:我认为这种人非常适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他们在 公共关系方面是很重要的人才。他们对交往中的经济利益和 社会地位因素非常敏感,相当一部分人玩弄这些是炉火纯青。 他们的缺陷是在长期稳定的人际圈内难有市场。 幼君:在生活圈里的人际关系质量高低靠的是人的内心,而不单纯 是表面上的东西。 思灵:这就是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的起点。 幼君:另一种人的交际能力不那么强,外表也不那么吸引人,在交 际场合也不引人注目。他们学不会也不想学做表面文章、 模作样或过分热情。他们总试图靠内在质量取胜,而不是 外包装吸引人。 思灵:也许这种人比较注重修炼自己,在熟人之间有较强的人际关 系平衡能力。这类人很适合于社会团体中的人际关系。我发 现许多女领导干部具有这种人格特征。 幼君:这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对好人和能力的典型评价。 思灵:在人际关系不很密切的环境里,人们往往看重人的外在表现 和事业成就;在较为封闭和人际关系很密切的环境里,人们 往往注重性格的磨炼和自我完善。 幼君:人们在关注交往时,不仅想要知道如何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 提高交往技巧,避免在人群中受到冷落,而且更需要知道在 人际关系早已自然形成的环境中自己又难以摆脱的较长时间 里如何去应付它。 思灵:前者是应付群体外部的人际关系,后者是对付群体内部的人 际关系。 幼君:在咱们国家迁居的成本很高,调转工作也很不易,对绝大多 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灵:几十年来社会道德意识的不断恶化与此不无关系。 幼君:你是说迁居自由、择业自由和住房私有化是改善社会道德意 识的关键? 思灵:道德是公共的,它的适用性大小与人们交往距离的远近成正 比,就是说交往距离越近,它就越不适用。严格地讲,封闭、 过分密切的人际交往基本规则与公共关系的规则是相矛盾的。 这就是为什么咱们许多中国人靠私人关系可大行其道而公共 道德水平很低,这反过来又加强了对公共道德的蔑视。 幼君:我在西方国家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那些国家不搞"五讲四美", 可人家的公共道德水平那么高。西方老百姓生活水平之高但 思想之纯朴令我吃惊之极。 思灵:人际关系结构决定公共道德意识。距离会产生公共道德。 幼君:这条社会学定律算咱俩的发明。 思灵:依我看人际关系结构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它决定的是整个 社会意识。要知道咱们所谈的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关系。 幼君:西方的人际关系好象是圈外型关系,我们在传统上是圈内型 的。 思灵:还是用理性关系和感性关系更恰当。意识到这一点对分析和 看待我们的社会很有帮助。另外,西方的人际关系比较淡薄, 个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也不象在咱们国家那么严重,没有 那么多的利害关系。 幼君:我看西方人重交往甚于关系。他们在交往中感情很外露,可 对他们之间的心理关系却起不到多大作用。他们交往深度挺 大,可是在心理关系上感情成分并不很浓厚,除非有恩怨 素在内。他们在交往时感情和情绪尽情发泄,争相表现自己, 显得过于亲密,但是分开时相互间又没有那么多的纠葛。 思灵:西方人交往中表面的多,注重心里头少。所以他们的交往哲 学侧重于直观的表面文章,而不大注重神秘的斗心计。 幼君:你说将来咱们国家的人际关系会不会也变得象西方那样?或 者象日本和韩国那样,还有台湾地区。 思灵:问题是咱们中国人给搞油了,到处都是自大狂心态,我不知 道还能不能返璞归真。 幼君:我也担心它是不可逆的。 下一篇